资产减值会计在上市公司的运用
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使得会计对其资产减值的问题有了广泛地关注。如果企业不能将资产减值问题做出一个真实的反映,那么某种程度上肯定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会使企业的信誉遭受极大的损害,这就导致长远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2006年2月15日我国进行了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发,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公开施行[1]。该准则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等方面,并将旧准则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 本文选取了规范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辅相成的方法。从资产减值的理论开始着手,再通过相关案例来探究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近况,并指出资产减值会计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所在,最后的阶段则是提出上市公司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及对策。关键词 资产减值会计,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1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1
2.1.1 资产的概念 1
2.1.2 资产减值的概念 1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1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
2.2.1 决策有用观 2
2.2.2 多种计量属性共存 2
2.2.3 谨慎性原则 2
3 资产减值会计的核算 3
3.1 资产减值的确认 3
3.2 资产减值的计量 4
3.3 资产减值的转回 5
3.4 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 6
4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运用分析 6
4.1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案例及分析 6
4.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弊端及分析 9
4.2.1 计提具有随意性 9
4.2.2 转回存在人为操控性 9
4.2.3 信息披露的不足 10
5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的相关建议 10
5.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10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11
5.3 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1
5.4 提高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水平 11
5.5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1 引言
信息技术化时期的到临,促使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能够突出资产的真实性,使得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及盈利水平更加真切地反映出来,同时能够提供给投资者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应该在确认资产减值的基础上同时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报告等方面做了概括性的规范,此转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现在所要面临的就是资产减值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对策。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2.1.1 资产的概念
我国在2006年2月份修订的新准则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资产的定义:第一,资产必须是企业过去进行的交易,新的资产只有在过去的交易中才有可能流入;第二,资产必须属于企业所具有或者企业可以控制该项资产,这足够说明企业可以单独享有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第三,资产要能够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那么资产的确认就会被终止。总体来说,以上所阐述的定义已经完全克服了之前定义的不足,重新定义了资产的本质“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
2.1.2 资产减值的概念
资产减值,是指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企业可以占有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所有经济利益低于这项资产当前的账面价值。企业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与预期相悖,或许经济利益的产生只是个假象根本就不会存在,由此表明了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也就不能再按照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出来,避免高估了资产,虚增了利润[3]。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将资产可收回金额相比较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以及修正的账务处理过程。资产减值会计不再使用成本计量方式而是利用价值计量方式。历史成本依然有特有的优势所在,因而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是不认可历史成本方法,而是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同时再利用价值的计量方法来改善历史成本的缺陷,二者相得益彰。
未来经济利益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其依据,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资产的减值。它利用价值计量将历史成本计量的缺漏弥补过来,当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将减少的一部分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入到当期损益。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这种计量方式来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将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真实、确切地反映出来,把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4]。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2.1决策有用观
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入,财务会计的目标对信息的相关性变得逐渐侧重,更加希望向信息使用者给予有用于相关决策的信息。因此,产生了决策有用观。一般将决策有用观认定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它不单单汇报所有者其受托责任的有关执行状况,而是比较倾向于向未来的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企业决策的基础是会计信息,会计的目标是赋予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会计涉及两方: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人员仅仅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则站在中心位置。基于此种情况,财务会计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信息使用者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也就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5]。
2.2.2 多种计量属性共存
会计计量问题在财务会计中占有一席之位。很多人都支持这一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测量属性和测量单位。目前为止,测量单位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测量属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通用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历史成本属性却存在一个不完美之处,它只能够反映资产过去和现在的去向,而不能反映资产的未来去向,换句话说便是不能够反映资产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具体情况。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独立王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未来趋势。也可以说,产生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原因是多种计量属性共同存在[6]。
2.2.3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叫作稳健性原则,是会计准绳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要求企业在进
行会计处理时,针对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风险,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既不能高估
资产和收入,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来体现企业的营运状况。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1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1
2.1.1 资产的概念 1
2.1.2 资产减值的概念 1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1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
2.2.1 决策有用观 2
2.2.2 多种计量属性共存 2
2.2.3 谨慎性原则 2
3 资产减值会计的核算 3
3.1 资产减值的确认 3
3.2 资产减值的计量 4
3.3 资产减值的转回 5
3.4 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 6
4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运用分析 6
4.1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案例及分析 6
4.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弊端及分析 9
4.2.1 计提具有随意性 9
4.2.2 转回存在人为操控性 9
4.2.3 信息披露的不足 10
5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的相关建议 10
5.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10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11
5.3 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1
5.4 提高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水平 11
5.5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1 引言
信息技术化时期的到临,促使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能够突出资产的真实性,使得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及盈利水平更加真切地反映出来,同时能够提供给投资者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应该在确认资产减值的基础上同时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报告等方面做了概括性的规范,此转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现在所要面临的就是资产减值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对策。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2.1.1 资产的概念
我国在2006年2月份修订的新准则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资产的定义:第一,资产必须是企业过去进行的交易,新的资产只有在过去的交易中才有可能流入;第二,资产必须属于企业所具有或者企业可以控制该项资产,这足够说明企业可以单独享有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第三,资产要能够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那么资产的确认就会被终止。总体来说,以上所阐述的定义已经完全克服了之前定义的不足,重新定义了资产的本质“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
2.1.2 资产减值的概念
资产减值,是指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企业可以占有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所有经济利益低于这项资产当前的账面价值。企业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与预期相悖,或许经济利益的产生只是个假象根本就不会存在,由此表明了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也就不能再按照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出来,避免高估了资产,虚增了利润[3]。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将资产可收回金额相比较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以及修正的账务处理过程。资产减值会计不再使用成本计量方式而是利用价值计量方式。历史成本依然有特有的优势所在,因而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是不认可历史成本方法,而是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同时再利用价值的计量方法来改善历史成本的缺陷,二者相得益彰。
未来经济利益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其依据,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资产的减值。它利用价值计量将历史成本计量的缺漏弥补过来,当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将减少的一部分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入到当期损益。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这种计量方式来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将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真实、确切地反映出来,把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4]。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2.1决策有用观
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入,财务会计的目标对信息的相关性变得逐渐侧重,更加希望向信息使用者给予有用于相关决策的信息。因此,产生了决策有用观。一般将决策有用观认定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它不单单汇报所有者其受托责任的有关执行状况,而是比较倾向于向未来的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企业决策的基础是会计信息,会计的目标是赋予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会计涉及两方: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人员仅仅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则站在中心位置。基于此种情况,财务会计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信息使用者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也就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5]。
2.2.2 多种计量属性共存
会计计量问题在财务会计中占有一席之位。很多人都支持这一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测量属性和测量单位。目前为止,测量单位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测量属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通用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历史成本属性却存在一个不完美之处,它只能够反映资产过去和现在的去向,而不能反映资产的未来去向,换句话说便是不能够反映资产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具体情况。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独立王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未来趋势。也可以说,产生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原因是多种计量属性共同存在[6]。
2.2.3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叫作稳健性原则,是会计准绳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要求企业在进
行会计处理时,针对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风险,都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既不能高估
资产和收入,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来体现企业的营运状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