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20200112195250]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第1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2
1.1 相关概念 2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2
1.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3
第2章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6
2.1 筹资风险 6
2.2 投资风险 7
2.3 资金回收风险 9
2.4 收益分配风险 10
第3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控 12
3.1 筹资风险管理 12
3.2 投资风险管理 12
3.3 资金回收风险管理 14
3.4 收益分配风险管理 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993年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改革这一长远目标。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拉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自此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便不断深入。而近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明显加速,筹划了二十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有望在近期实现。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2012至2015年,央行在多次调整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逐步放宽,目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5倍。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出台,酝酿多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只差最后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放松利率管制之后,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普遍降低,其中对于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挑战。利率市场化后,息差收窄、利率波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挑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识别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将面临的风险,评价此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尤为重要。
第1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1.1 相关概念
1.1.1 利率市场化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 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含两个内容,一是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供求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调整利率结构;二是国家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基准利率,进而间接地调控市场利率,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形成灵活有效的传导机制。
1.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定义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可预料因素造成商业银行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出现财务成果偏离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按照财务活动的过程分类,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而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在利率管制下,偏低的存款利率对储蓄的吸引力很小,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倾向于低风险项目,在中国表现为商业银行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贷给垄断企业、政府平台及大型国企。一方面享有大量低利率资金资源的国有企业其预算软约束造成了过度扩张后的产能过剩,但依然靠商业银行贷款维持,既无法创造利润又消耗了大量资本;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只能转向高利率的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造成了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的迅速发展,集聚了较大的潜在风险。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商业银行充分竞争,加快经营模式转型,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二是有利于发挥利率机制的传导作用,促进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有效转变,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现宏观调控的市场间接化控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入,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单纯对于信贷规模的控制已无法有效限制货币供应总量,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间的关联性也变得更加模糊,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明显降低。利率市场化加速使央行从过去的货币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同时利率市场化在加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培养基准利率,改革利率生成机制,疏通利率传导渠道等方面为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创造了微观条件和制度环境,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三是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加强金融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坐享固定利差的局面,以往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商业银行更多地将实行差异化经营,逐步改变严重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培养核心竞争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的凸显对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出了需求,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保持金融产品的有效创新,熟练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才能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升值。
1.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1.3.1 利率市场化配套措施逐步完善
为避免金融体系出现无序竞争和经营困难的局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行需要为之创造相应的软环境、建设相关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金融监管制度与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完善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首先,研究与讨论了近22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在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国际经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商业银行业利差普遍将收缩0.5%到1%,以往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无法持续,利率的不断变化使资金在市场中频繁流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上升,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为数量众多的小额储户提供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因恐慌而引发的挤兑,阻止商业银行危机扩散和升级。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风险处置职能,有助于为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在商业银行经营失败时,有效限制风险外溢。
其次,在2013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已获批,在分业监管框架下,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实现对金融风险监测的全覆盖,充分协调政策,压缩监管套利空间。
最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基准利率有两部分:一是官方利率,即央行公布的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二是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利率部分又存在两个体系:一是以银行拆借成本为标准的上海银行拆借利率(SHIBOR),二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其中:上海银行拆借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希望培养的基准利率体系,央行对SHIBOR中长端期限报价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创新推出了以SHIBOR为基准的众多金融产品,其中同业存单的推出以SHIBOR为基准定价,弥补和强化了六个月到一年期的SHIBOR作为整个利率系统基准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SHIBOR定价基础及依据。而国债收益率曲线常常是金融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定价基准。2014年11月2日,财政部首次发布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标志着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初步形成,同时财政部正着力于深化国债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债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期限完整的国债期货品种体系,从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