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防范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防范研究[20191230195605]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我国证券经济市场密切相关,作为现在经济发展中会计行业存在的一种通病,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着,并严重损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威胁到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表现形式主要有资产虚增、负债不实、虚报盈亏、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引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主要在两权分离、监督乏力、利益驱动、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方面。文章在系统探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从提高管理层法律意识、不断充实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明细企业产权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执法力度、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等七个方面就如何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重点就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造假,造假原因,防范措施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相关研究概述 1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5
1.4 本文研究重点与文章结构 6
2 会计造假概述 6
2.1 会计造假的含义 6
2.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类型 6
2.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危害 7
2.4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状 8
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因分析 11
3.1 两权分离 11
3.2 监督乏力 11
3.3 利益驱动 12
3.4 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 12
3.5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12
3.6 企业改革不彻底 13
4 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对策 13
4.1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13
4.2充实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13
4.3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 13
4.4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14
4.5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4
4.6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14
4.7 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会计造假现象伴随着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出上升势态。如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会计造假屡屡发生,体现出市场经济环境下诚信的缺失。某些上市公司追逐利益不择手段,打破规则不遵守资本市场经济秩序,这些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信用危机,损害了资本市场信心,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消沉,而消沉的市场又引起融资困难,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最后又导致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假若不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进行有效防范和严厉惩处与打击,势必会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损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构成社会问题一大隐患。开展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及防范研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李明毅和惠晓峰(2008)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好坏会影响或引起会计造假。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应该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来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上市公司通过降低源于股权投资者的资本成本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造福投资者;建立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机制消除和缓解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管理结构,推动公司经营绩效增长;设计更为合理的会计盈余质量指标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通过提高强制披露要求,增加违规披露信息的惩罚力度,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熊蕾磊(2013)指出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原因,导致会计造假现象频发。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而内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制约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规范中介机构,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提高执业质量和风险认识,使注册会计师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单独、客观、公平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证。为此,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同时,要加快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步伐,加快与行政脱钩,培养真正独立的审计中介和评级机构,提高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王雄元和沈维成(2008)通过对2004年深圳上市公司年报样本选择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控制层次、股东人数显著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其中后两个结论与现有文献不一致。提出通过控制股权结构,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以及控制层次、最终控制人属性、股权集中度和股东人数四个变量,分项和综合考察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股东人数和信息披露质量间的关系,首次将四个指标整合在一起考察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针对性地改进公司治理以防范会计造假。
初冰冰(2014)指出会计造假具有欺诈的意向特征 ,蒙蔽股东、债权人 、银行或政府部门,蔑视会计准则,破坏会计的真实性及一致性,并违反法令,歪曲财务报表内容,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使会计职业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会计造假具有内在原因(如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端正、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外在原因(企业改革不彻底、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
张程睿(2010)指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人动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人基于私利动机操纵信息披露的约束效力,对2001~2006年深圳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对信息披露质量有重要影响。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人信息操纵的约束力度较小,表现为法制约束有限,违规成本较低,机构投资者、董事会没有起到显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但更严格的监管、更高程度的市场化环境、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控股股东的国有性质等却有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徐 静(2010)针对我国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和如何重塑的问题,提出增强会计诚信的途径和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具体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诚信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净化会计外部环境,以法治假,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等。
李霞在(2011)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企业内部高管给予下级压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有调节资产转换为费用的时间操纵利润、虚假确认收入和虚增利润、高估资产、低估销售收入和账外设账等。
都虎平(2013)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如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向资本市场“圈钱”、为了保留上市主体资格、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等。提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治理对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针对上市公司存在造假条件,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惩处力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刘卓在(2010)指出原因有获得上市资格和利益驱动、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外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要消除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法规体系、提高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加大独立审计部门的工作力度等方面防范会计造假。
刘学军(2013)认为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是会计业务处理造假,第二是原始凭证造假。会计造假的原因有企业绩效考评不合理,利润指标过高;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不够等。应从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合理设置企业增长目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多角度进行防范和治理。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我国证券经济市场密切相关,作为现在经济发展中会计行业存在的一种通病,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着,并严重损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威胁到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表现形式主要有资产虚增、负债不实、虚报盈亏、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引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主要在两权分离、监督乏力、利益驱动、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方面。文章在系统探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从提高管理层法律意识、不断充实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明细企业产权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执法力度、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等七个方面就如何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重点就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造假,造假原因,防范措施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相关研究概述 1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5
1.4 本文研究重点与文章结构 6
2 会计造假概述 6
2.1 会计造假的含义 6
2.2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类型 6
2.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危害 7
2.4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状 8
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因分析 11
3.1 两权分离 11
3.2 监督乏力 11
3.3 利益驱动 12
3.4 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 12
3.5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12
3.6 企业改革不彻底 13
4 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对策 13
4.1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13
4.2充实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13
4.3改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 13
4.4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14
4.5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4
4.6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14
4.7 规范社会机构监管行为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会计造假现象伴随着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出上升势态。如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会计造假屡屡发生,体现出市场经济环境下诚信的缺失。某些上市公司追逐利益不择手段,打破规则不遵守资本市场经济秩序,这些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信用危机,损害了资本市场信心,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消沉,而消沉的市场又引起融资困难,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最后又导致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假若不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进行有效防范和严厉惩处与打击,势必会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损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构成社会问题一大隐患。开展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及防范研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李明毅和惠晓峰(2008)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好坏会影响或引起会计造假。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应该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来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上市公司通过降低源于股权投资者的资本成本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造福投资者;建立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机制消除和缓解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管理结构,推动公司经营绩效增长;设计更为合理的会计盈余质量指标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通过提高强制披露要求,增加违规披露信息的惩罚力度,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熊蕾磊(2013)指出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原因,导致会计造假现象频发。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而内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制约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规范中介机构,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提高执业质量和风险认识,使注册会计师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单独、客观、公平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证。为此,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同时,要加快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步伐,加快与行政脱钩,培养真正独立的审计中介和评级机构,提高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王雄元和沈维成(2008)通过对2004年深圳上市公司年报样本选择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控制层次、股东人数显著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其中后两个结论与现有文献不一致。提出通过控制股权结构,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以及控制层次、最终控制人属性、股权集中度和股东人数四个变量,分项和综合考察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股东人数和信息披露质量间的关系,首次将四个指标整合在一起考察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针对性地改进公司治理以防范会计造假。
初冰冰(2014)指出会计造假具有欺诈的意向特征 ,蒙蔽股东、债权人 、银行或政府部门,蔑视会计准则,破坏会计的真实性及一致性,并违反法令,歪曲财务报表内容,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使会计职业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会计造假具有内在原因(如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端正、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外在原因(企业改革不彻底、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
张程睿(2010)指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人动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人基于私利动机操纵信息披露的约束效力,对2001~2006年深圳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对信息披露质量有重要影响。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人信息操纵的约束力度较小,表现为法制约束有限,违规成本较低,机构投资者、董事会没有起到显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但更严格的监管、更高程度的市场化环境、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控股股东的国有性质等却有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徐 静(2010)针对我国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和如何重塑的问题,提出增强会计诚信的途径和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具体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诚信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净化会计外部环境,以法治假,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等。
李霞在(2011)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企业内部高管给予下级压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有调节资产转换为费用的时间操纵利润、虚假确认收入和虚增利润、高估资产、低估销售收入和账外设账等。
都虎平(2013)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如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向资本市场“圈钱”、为了保留上市主体资格、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等。提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治理对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针对上市公司存在造假条件,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惩处力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刘卓在(2010)指出原因有获得上市资格和利益驱动、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外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要消除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法规体系、提高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加大独立审计部门的工作力度等方面防范会计造假。
刘学军(2013)认为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是会计业务处理造假,第二是原始凭证造假。会计造假的原因有企业绩效考评不合理,利润指标过高;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相关法规建设不完善,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不够等。应从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合理设置企业增长目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多角度进行防范和治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