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相关问题研究于慧琴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相关问题研究于慧琴[2020010513364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在2003年颁布了第三项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处的时期较短,加上又是发生在报告年度次年,这使得它常常成为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些事项有的不会对企业财务报告产生影响,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正确理解和决策。本文主要通过举例分别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1
2.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 1
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3
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 3
3.1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3
3.2 主要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4
3.3 主要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9
4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0
4.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时期不明确 10
4.2 两类日后事项经常混淆 11
4.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披露存在的问题 12
5 完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的建议 12
5.1 正确界定资产负债表日后时期 12
5.2 正确区分两类不同的日后事项 13
5.3 企业应当披露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信息 13
5.4 注意与其他会计准则的关系 14
5.5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5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 考 文 献 19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会对企业报告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较大影响的事项,有些交易或事项是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之前。为了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情况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就必须对这些交易或事项进行正确的定位与处理,以确定是否要对报告期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关科目的调整,还是只要在报表附注上说明就可以了,以便使用者可以获得与财务报告报出日公布的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
我国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为每年12月31日,而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报出日一般在下一会计年度的3月至4月,从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期间,企业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有利或不利的交易或事项,从而对企业投资者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把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的事项称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正确的区分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并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对其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对企业、对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以及投资者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2.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一个会计年度是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是指每年的12月31日,由此也可看出12月31日发生的事项不包含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如果母公司或者子公司在国外,无论母公司或子公司所在国是如何确定会计年度的,其向国内提供的会计报表均应按照我国对会计年度的规定,提供相应期间的会计报表,而不能以国外母公司或子公司确定的会计年度为依据[2]。
a) 资产负债表日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包含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和中期资产负债表日。依照《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年度,即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则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是在每年的12月31日,中期资产负债表日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期末,包括月末、季末和半年末[3]。而在实际操作中中,财会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各会计中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只关注年度末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例如,当企业被要求提供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时,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日就分别为该年度的3月31日和6月30日。另外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中也明确规定:企业应编制并对外公布中期财务报告[4]。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日至少应该包含中期资产负债表日和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两个时点。
b)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概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规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就是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通常是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批准财务报告能够对外公布的日期[5]。所以,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财务报告批准报出的日期就是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对于非公司制企业来说,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就是经理或厂长会议决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6]。
c)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是自资产负债表日次日起至财务报告核准报出日止的一段时间。通常情况下,企业实际对外公布的日期不是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如果在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至企业实际对外公布财务报告的日期期间又出现了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事项,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产生的事项,则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需要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这个时候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就是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
d) 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
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定义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含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有利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或者经营成果肯定会产生有利影响的事项;同理,不利事项就是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的事项。这里所说的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一定都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影响的事项,如果该事项对企业产生不了任何影响,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对之前发生情况能够提出证据的事项被称为调整事项;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称为非调整事项。
具体来说,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新的或进一步能够证明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会计报表已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证据,企业应根据该证据所证实的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以及所有者权益各科目的数字。
非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该状况并不存在.而是日后才发生的事项,虽然没有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但为了提供给外界更有用的财务信息,企业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事项,这类事项称为非调整事项[7]。
3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事项,首先应该区分该事项是属于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正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定的那样,对调整事项的处理要求是:对该事项进行有关的账务处理,然后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已经编制的会计报表;而对于其中的非调整事项,应按准则中对非调整事项的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进行披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