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比较与选择(附件)
摘 要股利分配作为上市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更是困扰经济学界的一个谜。股利分配过多,留存收益减少,企业如若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发展就会出现危机。而过低的股利分配,又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间接引发股市股价动荡,上市公司若不能妥善处理资金运转,就会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所以选择合适的股利分配方式,对公司而言,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和信誉度。对投资者而言,可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则达到双赢的目的,公司也将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2
1.4研究的主要内容 3
1.5研究的主要方法 3
2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及其比较 5
2.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7
3 上市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
3.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原则 9
3.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现状 9
3.3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的成因分析 12
4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对策
4.1强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外部约束 14
4.2规范上市公司内部股利分配行为 14
4.3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股利分配是公司运营活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延续。公司通过股利分配政策来调节相关经济利益,最终,使公司的净利润在股东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达到公司和股东双赢的成果。因此,上市公司若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方式,可最大限度赢得股东们的信任,公司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并不能正确的解析股利分配的积极作用,只是习惯性的依照公司当年情况和往年留存收益,制定当期股利分配方案。也正因为决策者不能综合考虑公司的筹资、投资计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济利益,最终,使公司的净利润在股东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达到公司和股东双赢的成果。因此,上市公司若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方式,可最大限度赢得股东们的信任,公司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并不能正确的解析股利分配的积极作用,只是习惯性的依照公司当年情况和往年留存收益,制定当期股利分配方案。也正因为决策者不能综合考虑公司的筹资、投资计划,甚至不考虑股利分配带来的市场效应。引发股票市场出现了股利分配方式繁杂;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量较多;股利分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分红不足和超额分红的情况并存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借鉴外国股利分配政策先进性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应是当代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之所以选择以股利支付方式为主题的论文,是因为股利分配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更是与每位股东以及公司利益都息息相关。故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选择何种股利分配方式,是上市公司在财政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恰当的股利分配方式能够使公司筹资和投资合理化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反之,则带来消极影响。
1.2.2研究意义
股利的分配是股东当前利益与企业发展间权衡的结果。采用某种选择股利分配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股价以及未来收益和现实收益的分配。总而言之:股利分配方式的决策将引起企业资金流向与股东权益规模及结构的变化,也将对企业内部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将对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四种股利分配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公司适用的股利分配方式。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对股利政策有所研究,学者们通过不断实证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2001年Fama 利用从纽交所、美交所和纳斯达克中别除金融和公共事业公司之外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发现股利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重大变化:支付股利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百分比从1978年的67%降至1999年的21%[1]。利用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和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在控制了预先假定的所有可能会对股利支付意愿造成影响的因素之后去检验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结果却表明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比例仍然大副下降,公司的支付意愿依旧越来越小。由此看来,从1978年开始,股利已经渐渐“消失”了。
2000年Rafael?发表的关于《世界各地的代理问题和股利政策》,文中提出了股利政策的两种模型:“结论模型”和“取代模型”这两种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股利分配的相互关系。其中结论模型是从股东权益的角度出发,深度探讨了一些股东通过支付现金股利来预测股东的权利,得出股东权力与股利分配率成正相关的结论。取代模型则从股利的角度研究了股利是股东权益的取代品,良好的公司形象,有利于股利在市场的发行和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从而预测到股东的权利与现金流成反向变动。
1.3.2国内研究现状
黄庆平和季光伟(2010年)研究了关于股息收益率指标和现金股利持久性,发现了在现金股利政策下确定的情况下,现金股利与留存收益存在着特定比例,因而投资者收益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收益率水平的波动性与现金股利的持久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出现了一些低现金股利,使股利政策失去了原有的稳定与持久性,现金股利反应不再敏感[2]。??
2010年林川和曹国华以?20042009年内的979家上市公司为数据,研究了EVIEWS6.0软件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制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溢价愈高,中小板上司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愈大[3]。
2011年周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自 2000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数据,通过对股票异常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证券市场中股利分配对股价不具有正方向的作用但是不发放股利会对股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配股对股价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股利政策和股利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国外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基本都是以MM理论为出发点,顺着信号传递理论、顾客效应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方向展开[4]。股利迎合理论的提出,为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的研究独辟一条蹊径。随着国外对股利迎合理论研究的热潮,不断启示和影响着国内的研究学者。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未像国外证券市场那样各方面都很成熟,加之与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2
1.4研究的主要内容 3
1.5研究的主要方法 3
2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及其比较 5
2.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7
3 上市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
3.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原则 9
3.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选择的现状 9
3.3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的成因分析 12
4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对策
4.1强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外部约束 14
4.2规范上市公司内部股利分配行为 14
4.3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股利分配是公司运营活动的必然结果,更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延续。公司通过股利分配政策来调节相关经济利益,最终,使公司的净利润在股东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达到公司和股东双赢的成果。因此,上市公司若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方式,可最大限度赢得股东们的信任,公司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并不能正确的解析股利分配的积极作用,只是习惯性的依照公司当年情况和往年留存收益,制定当期股利分配方案。也正因为决策者不能综合考虑公司的筹资、投资计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济利益,最终,使公司的净利润在股东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达到公司和股东双赢的成果。因此,上市公司若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方式,可最大限度赢得股东们的信任,公司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股票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并不能正确的解析股利分配的积极作用,只是习惯性的依照公司当年情况和往年留存收益,制定当期股利分配方案。也正因为决策者不能综合考虑公司的筹资、投资计划,甚至不考虑股利分配带来的市场效应。引发股票市场出现了股利分配方式繁杂;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量较多;股利分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分红不足和超额分红的情况并存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借鉴外国股利分配政策先进性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应是当代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之所以选择以股利支付方式为主题的论文,是因为股利分配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更是与每位股东以及公司利益都息息相关。故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选择何种股利分配方式,是上市公司在财政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恰当的股利分配方式能够使公司筹资和投资合理化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反之,则带来消极影响。
1.2.2研究意义
股利的分配是股东当前利益与企业发展间权衡的结果。采用某种选择股利分配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股价以及未来收益和现实收益的分配。总而言之:股利分配方式的决策将引起企业资金流向与股东权益规模及结构的变化,也将对企业内部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将对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四种股利分配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公司适用的股利分配方式。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对股利政策有所研究,学者们通过不断实证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2001年Fama 利用从纽交所、美交所和纳斯达克中别除金融和公共事业公司之外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发现股利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重大变化:支付股利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百分比从1978年的67%降至1999年的21%[1]。利用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和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在控制了预先假定的所有可能会对股利支付意愿造成影响的因素之后去检验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结果却表明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比例仍然大副下降,公司的支付意愿依旧越来越小。由此看来,从1978年开始,股利已经渐渐“消失”了。
2000年Rafael?发表的关于《世界各地的代理问题和股利政策》,文中提出了股利政策的两种模型:“结论模型”和“取代模型”这两种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股利分配的相互关系。其中结论模型是从股东权益的角度出发,深度探讨了一些股东通过支付现金股利来预测股东的权利,得出股东权力与股利分配率成正相关的结论。取代模型则从股利的角度研究了股利是股东权益的取代品,良好的公司形象,有利于股利在市场的发行和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从而预测到股东的权利与现金流成反向变动。
1.3.2国内研究现状
黄庆平和季光伟(2010年)研究了关于股息收益率指标和现金股利持久性,发现了在现金股利政策下确定的情况下,现金股利与留存收益存在着特定比例,因而投资者收益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收益率水平的波动性与现金股利的持久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出现了一些低现金股利,使股利政策失去了原有的稳定与持久性,现金股利反应不再敏感[2]。??
2010年林川和曹国华以?20042009年内的979家上市公司为数据,研究了EVIEWS6.0软件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制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溢价愈高,中小板上司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愈大[3]。
2011年周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自 2000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数据,通过对股票异常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证券市场中股利分配对股价不具有正方向的作用但是不发放股利会对股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配股对股价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股利政策和股利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国外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基本都是以MM理论为出发点,顺着信号传递理论、顾客效应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方向展开[4]。股利迎合理论的提出,为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的研究独辟一条蹊径。随着国外对股利迎合理论研究的热潮,不断启示和影响着国内的研究学者。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未像国外证券市场那样各方面都很成熟,加之与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