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

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有效激励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接近近六十年的历史。特别是伴随着资本理论在劳动力方面的发展和一些高科技企业的相继出现,股权激励被认为是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股权激励在企业内的应用开始产生一些弊端,并引发了企业家们一系列的质疑。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探讨关于股权激励是否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至今仍有疑问。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内的经济学家和学者提出的,国家也对此推出了一系列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不断完善。为了能够牢牢抓住优秀高端人才,提升公司效益,我国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始实行股权激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优秀成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并以波司登集团的股权激励为例对股权激励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本部分主首先介绍股权激励的由来及含义等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介绍股权激励的内部相关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之后又介绍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两种股权激励形式。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本部分通过对国内两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成效进行分析从而证明股权激励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波司登集团的股权激励分析,本部分围绕波司登集团的股权激励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分析比较波司登集团实行股权激励前后的变化。从中找出波司登集团实施股权激励的优缺点。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及对对策建议。本部分通过一系列分析后得出结论,分析完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的缺点与不足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
1.2.1研究内容 1
1.2.2研究方法 1
1.3国内研究现状 2
1.3.1股权激励作用的研究 2
1.3.2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2
2.理论基础 3
2.1股权激励的由来 3
2.2股权激励的含义 3
2.3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3
3.股权激励的内容和特点 4
3.1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权激励的内容 4
3.2股权激励特点 4
4.国内大型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 5
4.1光明乳业股权激励的运用及成效 5
4.2中兴通讯集团股权激励的运用及成效 7
5.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10
5.1波司登集团概述 10
5.2波司登集团发展历程 10
5.3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方案 11
5.4波司登集团财务报表分析 11
5.5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的不足 12
6改进并提高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效率的对策 14
6.1优化股权激励方案 14
6.2提高并丰富财务业绩考核标准 14
6.3激励高端人才的同时也给予底层员工一定的激励 14
6.4丰富股权激励的形式 14
6.5建立专门的股权激励机构 15
7结束语 16
7.1文章小结 16
7.2研究不足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规模扩张,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复杂化、人才流失等阻碍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中的根源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将自身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家们运用了各式各样的激励模式,其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最有效果的非股权激励莫属。本文将以波司登集团为例,介绍股权激励的含义,分析股权激励的优点,发现股权激励存在的缺点,以及其在波司登集团中的具体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就波司登如何提升股权激励效率提出一系列对策。通过此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波司登集团股权激励模式的应用,为该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
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应用相关企业对股权激励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首先论述课题有关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分析股权激励的优缺点以及具体到波司登集团的优势和缺陷。最后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波司登集团提高股权激励效率的对策。
1.2.2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股权激励在各种大型企业中的实践情况及效益。具体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经济增加值的文献,整理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2.案例研究法
以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验证股权激励在国内外各大企业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资料的搜集得出股权鼓励的理论优缺点,又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型公司对股权激励的实践得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1.3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大批经济学家及学者相继提出了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其中以王迁有、厉以宁、吴敬琏等人为主要代表,大力支持与推动股权激励的实施和发展。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企业制度创新论、劳动力产权论以及劳动者财产主体论。这一系列理论都促使我国的股权激励体制长出来萌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权激励理论主要研究股权激励的作用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3.1股权激励作用的研究
石建勋(2003)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业绩(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提高,对公司的激励作用较为明显,且不同股权激励的方式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1.3.2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通过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管理人员持股比例都比较低,因此股权激励能够起到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这就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讨论。尽管在研究的角度以及所分析的数据有所不同,但总体的争议还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关系还是没有显著的关系。
1.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关系
孙菊生(2003)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业绩显著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并且第一大股东选派的董事比例和股权激励的业绩成正比。张宗益、宋增基(2002)认为企业绩效与经理持股比例存在立方关系。淮卫东,张俊瑞等(2003)均认为公司绩效与公司的董事长、经理等持股比例成正比。
2.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关系
魏刚(2000)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存在薪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行业与行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并且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其自身持股比例没有显著表现出正比例关系。周璐(2006)通过搜集2000年至2004年实行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与回归性分析,得出结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股权激励的研究正日趋完善,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尽管对股权激励的作用研究有所成果,但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又因为研究内容的不够齐全等各类原因,股权激励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理论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3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