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200105123906]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基本上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该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力资本、企业绩效、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等。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绩效已越来越被企业重视,其已然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业绩,改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众所周知,人类获取物质产品维持生存离不开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同时制造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性因素。所以制造业企业的绩效变化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极其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首先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和经济增长进行描述性分析,再对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制造业企业绩效角度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提出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制造业,企业绩效,经济增长
目 录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1
1.3研究意义1
1.4研究内容1
1.5研究方法2
2相关理论概述2
2.1企业绩效的理论概述2
2.2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3
2.3文献综述4
3制造业的发展现状4
3.1地区分布4
3.2行业分布5
4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7
4.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7
4.2变量选取及定义7
4.3企业绩效变化状况的描述性分析8
4.4经济增长状况的描述性的分析15
4.5企业绩效均值与GDP增长率均值的关联性16
5计量回归分析18
5.1分析指标的选择18
5.2模型的建立18
5.3数据来源及处理19
5.4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20
结论27
致谢29
参考文献30
附录3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以来都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这种情况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或行业内这种不平衡的程度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对于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持续增长来讲,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绩效变化和人力资本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以上这些要素都达到一个比较高水平而合理的平台,这其中企业的绩效变化定为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基础。
另外,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目前还没能清楚自身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有多大的差距。而如何通过企业绩效变化正确认识到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劣势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规划,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是一个较难认知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在优化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制造业不同地区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制造业企业绩效,提高企业绩效,改进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1.3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计量分析研究有助于企业找到本身的优劣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同时有助于经营者找出公司于其它公司的差别,改善公司的经营情况,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4 研究内容
本文以2003-2012年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11统计软件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1部分:引言。本部分是描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第2部分:相关的理论概述。本部分是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总结,同时也汇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第3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本部分主要分析制造业企业的行业和地区的分布状况。
第4部分: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本部分主要是以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确定衡量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最后对所选择的的绩效变化和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部分:计量回归分析。本部分在建立严密研究假设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绩效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利用2003-2012年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借助Stata11软件对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1.5 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国内外对于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分析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对于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等资源获取有关于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在阅读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基本理论后,选取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截取2003-2012年的财务数据,借助Excel软件和Stata11软件对30个省市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绩效的理论综述
在我国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企业绩效被定义为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1] 。杨国彬(2001)认为经营绩效就是企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成效和资本增值等经营成果[2]。企业一般会选择把纯财务性指标作为长期目标,因为纯财务性指标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绩效的全局,而评价企业绩效最为广泛的指标就是财务性评价的指标。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成两种情形:单一绩效评价指标和多重绩效评价指标。
2.1.1单一绩效评价指标
单一性的绩效指标一般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纯财务性指标,常用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等。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其充分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获取净利润的能力。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指出托宾Q值充分顾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所以是用来衡量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优良指标[3]。若Q
2.1.2 多重绩效评价指标
与单一绩效评价指标相比,多重绩效评价指标能够衡量到企业绩效的各个方面,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企业绩效的全貌。目前对企业绩效考评标准包括四大类,分别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反映盈利能力的具体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反映营运能力的具体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反映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等[5] 。
2.2 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或产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加。GDP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核心指标。随着经济学研究的进步,经济增长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者们都认为尽可能多地积累大量货币财富才能保证经济的增长,而对外贸易被他们认为是可以迅速积累大量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来源,在《经济表》中弗朗斯瓦·魁奈认为从土地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并且交换农产品,才会有财富的增加即经济的增长。亚当·斯密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会创造出价值[6]。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基本上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该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力资本、企业绩效、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等。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绩效已越来越被企业重视,其已然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业绩,改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众所周知,人类获取物质产品维持生存离不开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同时制造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性因素。所以制造业企业的绩效变化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极其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首先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和经济增长进行描述性分析,再对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制造业企业绩效角度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提出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制造业,企业绩效,经济增长
目 录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1
1.3研究意义1
1.4研究内容1
1.5研究方法2
2相关理论概述2
2.1企业绩效的理论概述2
2.2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3
2.3文献综述4
3制造业的发展现状4
3.1地区分布4
3.2行业分布5
4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7
4.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7
4.2变量选取及定义7
4.3企业绩效变化状况的描述性分析8
4.4经济增长状况的描述性的分析15
4.5企业绩效均值与GDP增长率均值的关联性16
5计量回归分析18
5.1分析指标的选择18
5.2模型的建立18
5.3数据来源及处理19
5.4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20
结论27
致谢29
参考文献30
附录3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以来都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这种情况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或行业内这种不平衡的程度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对于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持续增长来讲,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绩效变化和人力资本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以上这些要素都达到一个比较高水平而合理的平台,这其中企业的绩效变化定为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基础。
另外,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目前还没能清楚自身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有多大的差距。而如何通过企业绩效变化正确认识到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劣势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规划,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是一个较难认知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在优化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制造业不同地区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制造业企业绩效,提高企业绩效,改进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1.3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计量分析研究有助于企业找到本身的优劣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同时有助于经营者找出公司于其它公司的差别,改善公司的经营情况,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4 研究内容
本文以2003-2012年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11统计软件对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1部分:引言。本部分是描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第2部分:相关的理论概述。本部分是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总结,同时也汇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第3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本部分主要分析制造业企业的行业和地区的分布状况。
第4部分: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本部分主要是以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确定衡量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最后对所选择的的绩效变化和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部分:计量回归分析。本部分在建立严密研究假设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绩效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利用2003-2012年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借助Stata11软件对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1.5 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国内外对于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分析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对于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等资源获取有关于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在阅读制造业企业绩效变化与经济增长基本理论后,选取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截取2003-2012年的财务数据,借助Excel软件和Stata11软件对30个省市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绩效的理论综述
在我国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企业绩效被定义为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1] 。杨国彬(2001)认为经营绩效就是企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成效和资本增值等经营成果[2]。企业一般会选择把纯财务性指标作为长期目标,因为纯财务性指标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绩效的全局,而评价企业绩效最为广泛的指标就是财务性评价的指标。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成两种情形:单一绩效评价指标和多重绩效评价指标。
2.1.1单一绩效评价指标
单一性的绩效指标一般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纯财务性指标,常用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等。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其充分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获取净利润的能力。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指出托宾Q值充分顾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所以是用来衡量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优良指标[3]。若Q
与单一绩效评价指标相比,多重绩效评价指标能够衡量到企业绩效的各个方面,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企业绩效的全貌。目前对企业绩效考评标准包括四大类,分别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反映盈利能力的具体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反映营运能力的具体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反映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等[5] 。
2.2 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或产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加。GDP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核心指标。随着经济学研究的进步,经济增长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者们都认为尽可能多地积累大量货币财富才能保证经济的增长,而对外贸易被他们认为是可以迅速积累大量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来源,在《经济表》中弗朗斯瓦·魁奈认为从土地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并且交换农产品,才会有财富的增加即经济的增长。亚当·斯密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会创造出价值[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