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本文对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了对比分析方法,结合国外先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从完善客户评价办法、完善法人授权制度、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信贷风险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建设银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同时,针对中国建设银行姜堰市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展开实证分析。本文对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改进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出了对策,因而对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 信贷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4
2.1信贷风险的种类 4
2.1.1 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 4
2.1.2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 4
2.1.3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流动风险 4
2.1.4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5
2.2信贷风险的成因 5
2.2.1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5
2.2.2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合同使用存在不规范性 5
2.2.3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现象 5
2.3信贷风险管理的概述 6
2.4信贷风险的主要内容 6
2.4.1对于信贷风险的准确识别 6
2.4.2对于信贷风险的准确评估 7
2.4.3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测 7
2.4.4对于信贷风险的控制 7
3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9
3.1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9
3.1.1公司客户评级整体趋好 9
3.1.2不良贷款质量下降明显 10
3.2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3.2.1 缺乏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2 风险识别程序不科学 12
3.2.3内部风险管理存在不足 13
3.2.4发现风险点并进行及时控制的力度不足 13
4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5
4.1树立稳健经营理念 15
4.2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 15
4.3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16
4.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有建设银行不良资产普遍偏高,风险隐患突出,严重削弱了国有建设银行的竞争力。截止2002年末,中国建设银行公布的不良资产率为15.9%,而国际上运作较好的建设银行不良率一般为2%左右,有的甚至在1%以内,如德国建设银行,2002年末不良率仅为0.35%,1998年美联银行不良率为0.62%。巨额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危及了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理论界、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成为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建设银行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信贷风险是建设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广义上讲,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银行经营目标与实际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借款协议,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广泛,本文着重从建行的实际来研究改进的途径。当前,中国建设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中国建设银行迈向国际金融企业目标的当务之急。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建设银行必须适应快节奏的风险变化趋势,提高中国建设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借鉴国外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从而不断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中国建设银行在2004年以前将不良率降低到10%以内,为实现整体上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相对较早,因此对于现金流的研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阿尔钦和威廉姆森最早对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增强作用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企业管理者或者内部控制者拥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本提供者所不具备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并且充分和廉价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阿尔钦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其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披露以及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问题,内部资本市场的总部在信息和监督方面的优势,使得集中融资比分散融资更为有效。威廉姆森则批判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无摩擦的假设,他进一步指出,信息具有严重不对称性,这种特性影响了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他认为,尽管兼并是一种外部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方式,但如果经营者对兼并采取抵触态度,那么置换成本将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建立了一个投资管理框架,这一框架包括组织结构、投资监控模式等。詹森认为,公司控制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利益,有使用公司自有现金流过度投资的趋势,因为公司总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支配现金流,可能导致公司总部更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即使没有过多的可支配现金流,内部资本市场对资本的配置也可能由于寻租行为和“劫富济贫”行动而在某些子公司过度投资,在其他子公司则投资过少。
1.2.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对现金流关注的时间比较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金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国内的理论界也展开了对现金流理论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现金流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塞本理论的研究。其涵盖的内容有现金流管理的原则、管理的目标、前提和假设以及管理的环境等,它是进行现金流管理研究的基础框架。第二个是现金流管理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就是现金流管理的理论在公司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涵盖了现金流方面的计划、监督、控制、预测、分析、评估等等,它是现金流管理理论应用层面的重要内容。第三个则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行业或者一些特殊业务的现金流的管理理论。国内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聚焦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现金流相关业务的办理以及上市公司现金流相关指标的评估。学者曲森森在有关现金流管理的文献中表明,在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其经营管理者应以现金流的综合分析作为基础工具进行评价,并根据会计中成本形态分类的概念,依照现金流量表的制作标准,搭建起公司现金流预测的动态模型。学者刘红霞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其现金流入的方式也不同,可以运用这种的流入方式的区别对公司的现金流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学者晏静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了企业现金流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内容,指出企业的现金流信息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作用剖析现金盈余的操纵和粉饰报表;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公司价值评价;对公司的投融资提供借鉴;公司运营绩效的评价;公司财务预警作用;为公司资本预算提供借鉴等。黄鹤和李凤吟通过搜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现金流为基础的预测公司财务困境的模型,后续利用此模型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非常高,达。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延喜在其博士论文中对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评价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应当以整理的现金流量作为评价的基本数据,现金流量的折现作为基本的模型,这样分析可以全方位评价公司的价值。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 信贷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4
2.1信贷风险的种类 4
2.1.1 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 4
2.1.2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 4
2.1.3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流动风险 4
2.1.4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5
2.2信贷风险的成因 5
2.2.1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5
2.2.2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合同使用存在不规范性 5
2.2.3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现象 5
2.3信贷风险管理的概述 6
2.4信贷风险的主要内容 6
2.4.1对于信贷风险的准确识别 6
2.4.2对于信贷风险的准确评估 7
2.4.3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测 7
2.4.4对于信贷风险的控制 7
3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9
3.1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9
3.1.1公司客户评级整体趋好 9
3.1.2不良贷款质量下降明显 10
3.2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3.2.1 缺乏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2 风险识别程序不科学 12
3.2.3内部风险管理存在不足 13
3.2.4发现风险点并进行及时控制的力度不足 13
4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5
4.1树立稳健经营理念 15
4.2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 15
4.3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16
4.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有建设银行不良资产普遍偏高,风险隐患突出,严重削弱了国有建设银行的竞争力。截止2002年末,中国建设银行公布的不良资产率为15.9%,而国际上运作较好的建设银行不良率一般为2%左右,有的甚至在1%以内,如德国建设银行,2002年末不良率仅为0.35%,1998年美联银行不良率为0.62%。巨额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危及了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理论界、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成为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建设银行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信贷风险是建设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广义上讲,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银行经营目标与实际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借款协议,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广泛,本文着重从建行的实际来研究改进的途径。当前,中国建设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中国建设银行迈向国际金融企业目标的当务之急。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建设银行必须适应快节奏的风险变化趋势,提高中国建设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借鉴国外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从而不断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中国建设银行在2004年以前将不良率降低到10%以内,为实现整体上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相对较早,因此对于现金流的研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阿尔钦和威廉姆森最早对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增强作用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企业管理者或者内部控制者拥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本提供者所不具备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并且充分和廉价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阿尔钦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其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披露以及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问题,内部资本市场的总部在信息和监督方面的优势,使得集中融资比分散融资更为有效。威廉姆森则批判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无摩擦的假设,他进一步指出,信息具有严重不对称性,这种特性影响了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他认为,尽管兼并是一种外部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方式,但如果经营者对兼并采取抵触态度,那么置换成本将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建立了一个投资管理框架,这一框架包括组织结构、投资监控模式等。詹森认为,公司控制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利益,有使用公司自有现金流过度投资的趋势,因为公司总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支配现金流,可能导致公司总部更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即使没有过多的可支配现金流,内部资本市场对资本的配置也可能由于寻租行为和“劫富济贫”行动而在某些子公司过度投资,在其他子公司则投资过少。
1.2.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对现金流关注的时间比较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金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国内的理论界也展开了对现金流理论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现金流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塞本理论的研究。其涵盖的内容有现金流管理的原则、管理的目标、前提和假设以及管理的环境等,它是进行现金流管理研究的基础框架。第二个是现金流管理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就是现金流管理的理论在公司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涵盖了现金流方面的计划、监督、控制、预测、分析、评估等等,它是现金流管理理论应用层面的重要内容。第三个则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行业或者一些特殊业务的现金流的管理理论。国内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聚焦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现金流相关业务的办理以及上市公司现金流相关指标的评估。学者曲森森在有关现金流管理的文献中表明,在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其经营管理者应以现金流的综合分析作为基础工具进行评价,并根据会计中成本形态分类的概念,依照现金流量表的制作标准,搭建起公司现金流预测的动态模型。学者刘红霞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其现金流入的方式也不同,可以运用这种的流入方式的区别对公司的现金流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学者晏静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了企业现金流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内容,指出企业的现金流信息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作用剖析现金盈余的操纵和粉饰报表;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公司价值评价;对公司的投融资提供借鉴;公司运营绩效的评价;公司财务预警作用;为公司资本预算提供借鉴等。黄鹤和李凤吟通过搜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现金流为基础的预测公司财务困境的模型,后续利用此模型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非常高,达。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延喜在其博士论文中对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评价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应当以整理的现金流量作为评价的基本数据,现金流量的折现作为基本的模型,这样分析可以全方位评价公司的价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