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刺茎枝多糖的含量测定及组分研究

摘 要本论文以骆驼刺茎枝为原药材,对骆驼刺茎枝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多糖的性质进行研究,为开发利用骆驼刺多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的方法是水提醇沉得到骆驼刺茎枝粗多糖,分级沉淀法,H2SO4-C6H5OH法测定总糖含量,咔唑硫酸法测定糖醛酸含量,GC法测定单糖组成及相对摩尔比;最终测得骆驼刺茎枝粗多糖总糖含量为73.2%,其中糖醛酸占粗多糖总糖含量的27.2%;骆驼刺茎枝多糖由Rha、Ara、XyL、Man、GLc、GaL、GLcA和GaLA共8种单糖组成,它们的相对摩尔比分别为 1.05:1.00:1.25:0.52:3.05:1.31:0.47:4.78。
目 录
1 文献综述 1
1.1 本草考证 1
1.2 资源分布 1
1.3 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2
1.3.1 黄酮类 2
1.3.2多糖类 3
1.3.3其他 4
1.4 骆驼刺的药理作用 4
1.4.1 抗衰老作用 4
1.4.2 抗腹泻 5
1.4.3 抗氧化 5
1.4.4 抗菌 5
1.4.5 保护心血管 6
1.4.6 抗肿瘤 6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6
2 实验部分 7
2.1实验药材、试剂与仪器 7
2.1.1实验药材 7
2.1.2试剂 7
2.1.3实验仪器 7
2.2方法与结果 8
2.2.1骆驼刺粗多糖的提取分离 8
2.2.2骆驼刺茎枝粗多糖的紫外吸收光谱 8
2.2.3 骆驼刺茎枝粗多糖总糖含量的测定 9
2.2.4骆驼刺茎枝粗多糖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10
2.2.5 骆驼刺粗多糖单糖组成的测定 11
2.3实验结果分析 12
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文献综述
1.1 本草考证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属于豆科落叶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维药,主要分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荒漠地带。在大风季节,骆驼刺扎破叶片刺茎部的针,伤口处分泌出黄白色糖汁,经风吹日晒,浓缩成小颗粒,称刺糖。《本草纲目》记载,刺糖“甘平无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痰嗽下血、口舌生疮”,具收敛、止痛、止泻等功效[1]。我国传统维医以刺糖研末冲服用来治疗痢疾、腹泻、腹痛; 新鲜骆驼刺子压制凃牙治疗牙痛; 将骆驼刺鲜草挤汁和蜜服用治疗头痛,刺糖研细水浸以汁液滴鼻治疗顽固性头痛; 刺糖水浸口服,同时取部分压成细粉外敷、或烧骆驼刺干枝用烟熏或骆驼刺花适量捣碎外敷以治疗痔疮[2]。现代研究表明,骆驼刺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甾醇类、脂肪族类、氨基酸类及多糖类等。
1.2 资源分布
骆驼刺广泛分布于旱区, 其为一类优良野生豆科牧草,它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均有分布。在塔里木河两岸约100万hm2,新疆约有160万 hm2以上[3]。据统计资料,塔河两岸的骆驼刺分布于低地草甸类中,可分为4个亚类 10个类型,即疏林—低地草甸亚类、灌丛低地草甸亚类、荒漠化低地草甸亚类、盐化低地草甸亚类。在草场类型中骆驼刺作植物为主要伴生种或建群,在冲积平原下部泉水溢出带、湖滨平原、洪积湖相沉积平原、山前洪冲积扇均能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因此在骆驼刺周围形成的四季牧场很适合它的生存,而且骆驼刺的生长发育对土壤的质量要求不高,所以骆驼刺的分布范围很广,既能在水成土壤、盐成土壤、沙成土壤、碱成土壤等非地带性土壤中成为优势种类或主要伴生种,也能在棕钙土、棕漠土等土壤类型建立起物种。甚至能在有坚硬的盐壳(盐壳达5 cm) 、盐碱滩、缺乏有机质的板结型土上的稀疏地土壤中依旧可以生长。在沙漠景观中也可以找到它的足迹;在固定沙丘周围的覆沙地、绿洲和沙漠边缘的沙丘间洼地也能出现它的存在。 1.3 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骆驼刺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十分丰富,骆驼刺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多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水杨酸类、异黄酮类、天冬氨酸类等[4]。其中深入研究的成分主要有下列几种。
1.3.1 黄酮类
骆驼刺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有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芦丁(rut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osmossin)六类。大量研究和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自由基、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糖尿病并发症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并且无毒无害,因此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提前预防有重要意义[5]。
1.3.1.1 抗氧化作用
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天然植物中存在的黄酮类就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王静和刘大川研究还发现紫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有很好的清除的能力,并且还有较好的还原能力[6]。
1.3.1.2 抗肿瘤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李伟东等对人体重的肝癌细胞进行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刺果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美迪紫檀素、莫紫檀素都具有较好的杀灭肝癌细胞的作用,并且美迪紫檀素的杀灭作用要强于莫紫檀素[7]。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直接杀灭肿瘤细胞,阻止肿瘤细胞分裂繁殖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二是通过增强其他物质的活性间接地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三是减小甚至消除一些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毒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1.3.1.3 抗菌消炎作用
银杏叶中的黄酮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烧伤、烫伤、脓毒病胰腺炎的急救作用[8]。
1.3.1.4 对心血管方面的作用
1929年发现槐花中含有的芦丁是降低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脆性的活性化合物。从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用于豚鼠离体心脏灌流,会引起冠状血管扩张,并对大鼠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9]。
1.3.2多糖类
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多糖(PoLysaccharides)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凡由10个以上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均属于多糖类化合物。根据将组成的成分多糖可以分为纯多糖。(homopoLysaccharide)和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两大类:纯多糖由一种类型的单糖组成,例如葡聚糖、果聚糖、阿拉伯聚糖、纤维素、淀粉等;杂多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组成,例如肝素含有D葡萄糖醛酸和N硫酸D葡萄糖胺,透明质酸含有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葡萄糖胺。在多糖分子中糖链的还原端和其他非糖组分以共价键结合,这类多糖又称为糖复合物(gLycoconjugate)。糖复合物的结构多样,糖链和肽链共价连接的糖复物合物包括糖蛋白(gLycoprotein)、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和肽聚糖(peptidogLycan);糖链和脂类共价连接的糖复合物有糖脂(gLycosphingoLipid)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骆驼刺中的多糖主要由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葡萄糖(gLucose)和岩藻糖(fucose)等组成。骆驼刺的粗多糖为褐色粉末,溶于水,不溶于体积分数较高的乙醇、乙醚、丙酮、正丁醇等有机溶剂[10]。含量较高的多糖为灰白色粉末[11]。且不同季节,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是不同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