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葛丹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摘 要乌葛丹是中医内科院内制剂,是内服药丸制剂。乌葛丹全方是由乌梅,葛根,丹参,当归,黄芩,黄连,肉桂,瓜蒌,薤白九味中药精制而成。方中乌梅味酸,可入肝、脾和肺经,酸甘化阴,可起补肝阴和生津液的作用;葛根可入脾、胃二经,性味甘、凉,可起退热生津有散郁火的作用;丹参入心、肝二经,味苦,性微寒,可起祛瘀活血、清心除烦的作用;黄连、黄芩合用以苦寒之性以清解中上焦脾胃之热,同时又可助葛根退热生津,止消渴之功效,故取用芩连葛根汤的外疏内清的功效;瓜蒌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和宽胸散结的功效,薤白辛、温,有通阳散结和行气导滞的功效,二药相配伍使用,起平调寒热,使清热不郁滞,辛散而不伤正的,共起化痰散结的功效;肉桂味辛发散入血分,温肾固阳,同时能制约黄连和黄芩的寒凉的特性,防止过寒伤阳的不足之处,然后又与二黄构成了“辛开苦降”的效果;当归味辛、甘,入肝、心和脾经,可活血补血,补养肝血且扶正,使邪去不伤正。全方紧扣病机,辛开苦降,寒热并除,祛邪之中兼以扶正,使阴阳之气恢复平和顺接的状态[1]。临床上主要用于降压,降脂,改善血流变等方面的症状。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方中的一些中药做了定性鉴别,即薄层色谱法。该试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方法可靠,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目 录
1 绪论 1
1.2文献综述 1
1.2.1中医文献综述 2
1.3西医文献综述 4
1.3.1Ⅱ型糖尿病(T2DM)的病因病机研究 4
1.3.2 当代医学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4
2 实验部分 7
2.1实验药材及显色试剂 7
2.2仪器 7
2.3实验方法 7
2.3.1处方组成及来源 7
2.3.2技术路线 7
2.3.3供试品制备 8
2.3.4薄层鉴别方法 8
2.4实验结果及分析 12
2.4.1葛根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2
2.4.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丹参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2
2.4.3薤白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4
2.4.4当归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4
3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官方统计及报道称,2011年世界糖尿病患者高达3.7亿,预计2030年会达到5.5亿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人约占世界糖尿病人的80%左右,将给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诊出率为40%左右,现如今糖尿病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Ⅱ型糖尿病的诱因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它的临床主要表现是以血浆葡萄糖升高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是它最主要的病理表现,从而引起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等方面的代谢紊乱。糖尿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人也察觉不到。直到出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出现时才逐渐被意识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血压水平一直偏高,并且极有可能出现人体重要组织和脏器的损伤、功能紊乱或者组织器官发生衰竭。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发生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及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生命都会有威胁[3]。糖尿病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的诱因是基因缺陷,两者同时存在能引发T2DM[4]。当前,治疗Ⅱ型糖尿病主要方法是使用西药,但是单用西药往往存在着许多严重副作用,而且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等缺点,使得临床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加深,接受程度也变高了。所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迅猛。中医在改善Ⅱ型糖尿病症状,辅助西药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研发出安全而有效的中药制剂已经成为我们眼下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Ⅱ型糖尿在中医上病属“消渴”的范畴,随着中医学研究范围的拓展,Ⅱ型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治疗方法与结果也各不相同。如何确定规范有效的辨证分型方法,对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极为关键[4]。研究发现,乌葛丹对Ⅱ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乌葛丹是中医内科院内制剂,是内服药丸制剂。乌葛丹全方是由乌梅,葛根,丹参,当归,黄芩,黄连,肉桂,瓜蒌,薤白九味中药组成。乌葛丹具有降脂,降压,改善血流变的功效。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其安全性高,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高的价值,应用于临床多年,效果明显,可以很好的推广应用。1.2文献综述
1.2.1中医文献综述
(1)古代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最早出现消渴病记载,这可以将消渴病在古代的中医典籍记载史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素问奇病论》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热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消渴”的含义是指病和症两个方面。病指的是临床上具有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的消渴病,例如消渴、脾瘅、肾热病、消瘅等病名;症指的是口渴繁饮、多食易饥的症状表现,即消渴候。因为古代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常因消渴病的不同病、症对其进行描述,故而《黄帝内经》中把对消渴病的论述归为奇病。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篇中专篇对“三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开创了治疗消渴病的方药[6]。王焘是唐代著名的中医,他把消渴病分为了三种类型: 消渴、与肾消。消渴,有严重的口渴,每天要喝大量的水,才能缓解口渴的症状;消中,每天吃的多,伴有严重口渴症状,喝水量大;肾消,虽然明显有口渴的这症状,但喝水量不多,排尿的次数反而多。现在看来,这三个类型可以被理解为消渴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医家认为的三消为,认为病位在肺的属于上消,病位在胃的属于中消,病位在肾的属于下消。现在看来,消渴、消中与肾消这三种消渴的表现可被理解为是消渴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中医中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及治疗的最高峰便在这个时期,其后消渴病虽有不同的论述但在理论创新方面再无突破。关于消渴病并发症的描述,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在《宣明论方》消渴总论篇章中说到“消渴一证,可为雀目或内障”,对消渴的并发症作了详细记载[7]。隋朝时期,巢元芳在《巢氏病源》中指出消渴病的患者,虽然不停的喝水但是并不能解渴,而且小便的频率还高。经过唐宋金元三个时期的发展,我们对消渴病的认识发展成形已具有了一定的体系并且愈加成熟。
近现代时期随着大量涌入的西方传教士,其西医学也逐渐的进入了中国市场。传统的中医文化在西医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道路变得异常艰难。中医学的前途命运引发了中医大家的强烈思考,众医家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抵制中医西化,另一方面对西医糖尿病和中医消渴病从根本上进行了梳理。他们研读经典的书籍,并进行对比发现,从中医典籍中关于消渴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尿有甜味等一系列临床特征的描述。从中得出了古代医学对消渴病的归纳的症状和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的症状非常相似。所以,可以将对Ⅱ型糖尿病的认识可以归属到消渴病的论证范围。通过研究上面的理论得出,中医文化和与西医文化不再只是一味地冲撞,更多的是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相互为用和成长起来[9]。
目 录
1 绪论 1
1.2文献综述 1
1.2.1中医文献综述 2
1.3西医文献综述 4
1.3.1Ⅱ型糖尿病(T2DM)的病因病机研究 4
1.3.2 当代医学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4
2 实验部分 7
2.1实验药材及显色试剂 7
2.2仪器 7
2.3实验方法 7
2.3.1处方组成及来源 7
2.3.2技术路线 7
2.3.3供试品制备 8
2.3.4薄层鉴别方法 8
2.4实验结果及分析 12
2.4.1葛根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2
2.4.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丹参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2
2.4.3薤白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4
2.4.4当归薄层鉴别结果及分析 14
3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官方统计及报道称,2011年世界糖尿病患者高达3.7亿,预计2030年会达到5.5亿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人约占世界糖尿病人的80%左右,将给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诊出率为40%左右,现如今糖尿病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Ⅱ型糖尿病的诱因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它的临床主要表现是以血浆葡萄糖升高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是它最主要的病理表现,从而引起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等方面的代谢紊乱。糖尿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人也察觉不到。直到出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出现时才逐渐被意识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血压水平一直偏高,并且极有可能出现人体重要组织和脏器的损伤、功能紊乱或者组织器官发生衰竭。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发生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及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生命都会有威胁[3]。糖尿病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的诱因是基因缺陷,两者同时存在能引发T2DM[4]。当前,治疗Ⅱ型糖尿病主要方法是使用西药,但是单用西药往往存在着许多严重副作用,而且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等缺点,使得临床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加深,接受程度也变高了。所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迅猛。中医在改善Ⅱ型糖尿病症状,辅助西药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研发出安全而有效的中药制剂已经成为我们眼下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Ⅱ型糖尿在中医上病属“消渴”的范畴,随着中医学研究范围的拓展,Ⅱ型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治疗方法与结果也各不相同。如何确定规范有效的辨证分型方法,对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极为关键[4]。研究发现,乌葛丹对Ⅱ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乌葛丹是中医内科院内制剂,是内服药丸制剂。乌葛丹全方是由乌梅,葛根,丹参,当归,黄芩,黄连,肉桂,瓜蒌,薤白九味中药组成。乌葛丹具有降脂,降压,改善血流变的功效。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其安全性高,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高的价值,应用于临床多年,效果明显,可以很好的推广应用。1.2文献综述
1.2.1中医文献综述
(1)古代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最早出现消渴病记载,这可以将消渴病在古代的中医典籍记载史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素问奇病论》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热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消渴”的含义是指病和症两个方面。病指的是临床上具有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的消渴病,例如消渴、脾瘅、肾热病、消瘅等病名;症指的是口渴繁饮、多食易饥的症状表现,即消渴候。因为古代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常因消渴病的不同病、症对其进行描述,故而《黄帝内经》中把对消渴病的论述归为奇病。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篇中专篇对“三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开创了治疗消渴病的方药[6]。王焘是唐代著名的中医,他把消渴病分为了三种类型: 消渴、与肾消。消渴,有严重的口渴,每天要喝大量的水,才能缓解口渴的症状;消中,每天吃的多,伴有严重口渴症状,喝水量大;肾消,虽然明显有口渴的这症状,但喝水量不多,排尿的次数反而多。现在看来,这三个类型可以被理解为消渴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医家认为的三消为,认为病位在肺的属于上消,病位在胃的属于中消,病位在肾的属于下消。现在看来,消渴、消中与肾消这三种消渴的表现可被理解为是消渴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中医中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及治疗的最高峰便在这个时期,其后消渴病虽有不同的论述但在理论创新方面再无突破。关于消渴病并发症的描述,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在《宣明论方》消渴总论篇章中说到“消渴一证,可为雀目或内障”,对消渴的并发症作了详细记载[7]。隋朝时期,巢元芳在《巢氏病源》中指出消渴病的患者,虽然不停的喝水但是并不能解渴,而且小便的频率还高。经过唐宋金元三个时期的发展,我们对消渴病的认识发展成形已具有了一定的体系并且愈加成熟。
近现代时期随着大量涌入的西方传教士,其西医学也逐渐的进入了中国市场。传统的中医文化在西医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道路变得异常艰难。中医学的前途命运引发了中医大家的强烈思考,众医家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抵制中医西化,另一方面对西医糖尿病和中医消渴病从根本上进行了梳理。他们研读经典的书籍,并进行对比发现,从中医典籍中关于消渴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尿有甜味等一系列临床特征的描述。从中得出了古代医学对消渴病的归纳的症状和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的症状非常相似。所以,可以将对Ⅱ型糖尿病的认识可以归属到消渴病的论证范围。通过研究上面的理论得出,中医文化和与西医文化不再只是一味地冲撞,更多的是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相互为用和成长起来[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