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不同炮制品中3种苯甲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附子不同炮制品中3种苯甲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后,筛选出附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规范附子饮片标准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了主要依据。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 5μm C18柱(250mm×4.6mm);流动相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加冰乙酸0.5ml)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35nm。在此色谱条件下,3种苯甲酰乌头碱可以完全分离,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49~0.00745μg(R2=0.9998)、0.000255~0.001275μg(R2=0.9994)、0.000255~0.001275μg(R2=0.9992),回收率分别为103.98%,RSD=1.9%;100.95%,RSD=2.2%;102.89%,RSD=1.5%。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具有重现性,可用于附子不同炮制品中3种苯甲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通过对常压蒸附片,高压蒸附片,高温烘附片,煮附片,生附片几种不同炮制工艺的含量测定,最后确定高压蒸附片为最佳炮制工艺。
目 录
1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1
2国内发展状况 3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3
2.2 炮制对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3
2.2.1生附子性偏急,熟者性偏缓。 3
2.2.2生用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熟炮偏于助阳补火。 4
2.2.3生用偏于升浮,熟用偏于沉降。 4
2.3控制附子毒副作用的诸因素探讨 5
2.3.1正确的辨证 5
2.3.2合理的配伍 6
2.3.3炮制、用量及煎煮方法 6
2.3.4.服用方法 6
2.3.5 产地 6
2.3.6体质因素及机体状态 6
2.4基源研究 6
2.5炮制方法研究 7
2.6不同炮制工艺研究 7
3实验部分 8
3.1 仪器与试药 8
3.1.1 实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试药 8
3.1.2 实验仪器 8
3.2 方法与结果 9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9
3.2.2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热浸法) 15
3.2.3 浸出物含量 16
3.3不同炮制工艺的优选 16
3.3.1 附子不同炮制品外观评分标准 16
4 结 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附子,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主产于四川、陕西、安徽、浙江、江苏,多为栽培品。附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附子的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很多方剂也含附子,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有附子的记载。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有毒中药的代表,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助阳之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课题已成功申报陕西省教育厅课题。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毒性药材有附子等乌头属中药,但因其常有混用的情况发生,使其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附子由于其毒性剧烈,一般均需经过炮制,在降低其毒性后方可入药,但因各地炮制习惯及工艺均有所不同,导致常存在炮制“不及”或炮制“太过”的现象,且未制定专属性强的质量控制标准,造成各地炮制品的质量差异甚大。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2]。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36]。附子炮制始见于汉代,从汉代至唐代几百年间,附子都采用直接干热法解毒,如炮、烧、煨、炒、焙、烘等; 宋代发展到用液体辅料及药汁煮或蒸制; 清代开始采用胆巴水浸制、煮、漂、蒸等方法[7]。2010 年版《中国药典》附子沿用胆巴的炮制方法,文献报道该炮制工艺繁琐,方法复杂,可控性差,有效成分损失严重,总生物碱成分损失超过80%,存在炮制过度之嫌[8]。
1.2 选题意义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双酯型生物碱,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目前,在同时控制附子毒性和保存疗效的炮制工艺上,我国还未能做到其规范,且对于附子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量标准至今未有文献表明。
本课题通过对附子不同炮制品中三种苯甲酰乌头碱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其毒性,揭示炮制对附子毒性大小的影响,从而优化炮制工艺,为控制附子饮片毒副作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2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有毒中药的代表,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助阳之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9]。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近代医药学者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物质代谢、泌尿器官、消化系统等方面都有其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广泛地进行研究。
2.2 炮制对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附子为有毒中药,古今医家对其炮制都非常重视。古代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仅据《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记载的炮制方法就有“炮”、“锻”、“煮”、“炒”、“炙”、“蒸”、“烘”、“煎”、“淬”、“熟”、“沾”等[10]。这些方法有不加或加辅料者,但没有保留下来的炮制方法居多。
关于附子的炮制,古代医家论述亦颇多。陶弘景曰“天雄、附子、乌头、乌咏、侧子皆塘灰火炮炙,令微诉,削去里皮乃称之。”,详细地描述了火炮附子的方法及火炮附子的程度。张仲景运用附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回阳救逆生用,且与干姜为伍温经助阳时炮用,且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同时佐使甘草姜蜜,以减少其毒性[11]。后世医家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均有不同发挥,现将附子不同炮制方法对功效发挥的影响,总结如下:
2.2.1生附子性偏急,熟者性偏缓。
附子生用辛热之性烈,其性急,走而不守。《本经逢原》云“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沈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12]”
张仲景运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均为生用。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获菩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生用,还可治冷瘴、中风气厥、痰厥等。方如《易简方》三生饮,以南星,川乌,生附子巧,木香,用治寒痰奎于经络,碎中不知人事,痰涎奎盛,语言春涩,或口眼喝斜,半身不遂。
附子制熟后,其性缓和,适用于久病、缓病。方如《圣济总录》白矾丸,以白矾烧灰、赤石脂各,附子炮裂,去皮脐,用治痔疮年久不愈,阳气已衰,便下脓血不止[1314]。
2.2.2生用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熟炮偏于助阳补火。
《本经逢原》云“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附子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常用于冷风顽痹,寒湿外侵,寒痰内阻等证。方如《仁斋直指》生附除湿汤,以生附子,制苍术,白术、制厚朴各,宣木瓜、炙甘草各,治脾肾阳虚,寒湿外侵,身体冷痛[15]。
生附子外用时,多入外用散、贴膏剂,功能散寒止痛,祛风散邪多用于风湿痹痛、湿癣、脱肛、鼻窍、耳窍疼痛、痈疽等。熟附子功善助阳补火,多用于温补气血,助阳解表,温脾补肾等。如《本草纲目》载熟附子之功“如小便虚闭伍泽泻,灯心水煎送大肠冷秘,炮附为末,蜜水送之元脏虚冷,以盐、葱、枣煎水送服炮附子末久泻亡阳者,伍人参、木香温补少阴伤寒发热配麻黄、细辛、炙草温补心肾而汗之[16]。
目 录
1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1
2国内发展状况 3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3
2.2 炮制对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3
2.2.1生附子性偏急,熟者性偏缓。 3
2.2.2生用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熟炮偏于助阳补火。 4
2.2.3生用偏于升浮,熟用偏于沉降。 4
2.3控制附子毒副作用的诸因素探讨 5
2.3.1正确的辨证 5
2.3.2合理的配伍 6
2.3.3炮制、用量及煎煮方法 6
2.3.4.服用方法 6
2.3.5 产地 6
2.3.6体质因素及机体状态 6
2.4基源研究 6
2.5炮制方法研究 7
2.6不同炮制工艺研究 7
3实验部分 8
3.1 仪器与试药 8
3.1.1 实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试药 8
3.1.2 实验仪器 8
3.2 方法与结果 9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9
3.2.2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热浸法) 15
3.2.3 浸出物含量 16
3.3不同炮制工艺的优选 16
3.3.1 附子不同炮制品外观评分标准 16
4 结 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附子,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主产于四川、陕西、安徽、浙江、江苏,多为栽培品。附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附子的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很多方剂也含附子,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有附子的记载。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有毒中药的代表,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助阳之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课题已成功申报陕西省教育厅课题。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毒性药材有附子等乌头属中药,但因其常有混用的情况发生,使其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附子由于其毒性剧烈,一般均需经过炮制,在降低其毒性后方可入药,但因各地炮制习惯及工艺均有所不同,导致常存在炮制“不及”或炮制“太过”的现象,且未制定专属性强的质量控制标准,造成各地炮制品的质量差异甚大。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2]。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36]。附子炮制始见于汉代,从汉代至唐代几百年间,附子都采用直接干热法解毒,如炮、烧、煨、炒、焙、烘等; 宋代发展到用液体辅料及药汁煮或蒸制; 清代开始采用胆巴水浸制、煮、漂、蒸等方法[7]。2010 年版《中国药典》附子沿用胆巴的炮制方法,文献报道该炮制工艺繁琐,方法复杂,可控性差,有效成分损失严重,总生物碱成分损失超过80%,存在炮制过度之嫌[8]。
1.2 选题意义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双酯型生物碱,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目前,在同时控制附子毒性和保存疗效的炮制工艺上,我国还未能做到其规范,且对于附子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量标准至今未有文献表明。
本课题通过对附子不同炮制品中三种苯甲酰乌头碱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其毒性,揭示炮制对附子毒性大小的影响,从而优化炮制工艺,为控制附子饮片毒副作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2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有毒中药的代表,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助阳之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9]。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即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附子经炮制后此类成分可水解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大降低。近代医药学者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物质代谢、泌尿器官、消化系统等方面都有其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广泛地进行研究。
2.2 炮制对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附子为有毒中药,古今医家对其炮制都非常重视。古代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很多,仅据《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记载的炮制方法就有“炮”、“锻”、“煮”、“炒”、“炙”、“蒸”、“烘”、“煎”、“淬”、“熟”、“沾”等[10]。这些方法有不加或加辅料者,但没有保留下来的炮制方法居多。
关于附子的炮制,古代医家论述亦颇多。陶弘景曰“天雄、附子、乌头、乌咏、侧子皆塘灰火炮炙,令微诉,削去里皮乃称之。”,详细地描述了火炮附子的方法及火炮附子的程度。张仲景运用附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回阳救逆生用,且与干姜为伍温经助阳时炮用,且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同时佐使甘草姜蜜,以减少其毒性[11]。后世医家对附子的炮制方法均有不同发挥,现将附子不同炮制方法对功效发挥的影响,总结如下:
2.2.1生附子性偏急,熟者性偏缓。
附子生用辛热之性烈,其性急,走而不守。《本经逢原》云“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沈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12]”
张仲景运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均为生用。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获菩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生用,还可治冷瘴、中风气厥、痰厥等。方如《易简方》三生饮,以南星,川乌,生附子巧,木香,用治寒痰奎于经络,碎中不知人事,痰涎奎盛,语言春涩,或口眼喝斜,半身不遂。
附子制熟后,其性缓和,适用于久病、缓病。方如《圣济总录》白矾丸,以白矾烧灰、赤石脂各,附子炮裂,去皮脐,用治痔疮年久不愈,阳气已衰,便下脓血不止[1314]。
2.2.2生用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熟炮偏于助阳补火。
《本经逢原》云“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附子偏于散寒止痛,祛痰除湿,常用于冷风顽痹,寒湿外侵,寒痰内阻等证。方如《仁斋直指》生附除湿汤,以生附子,制苍术,白术、制厚朴各,宣木瓜、炙甘草各,治脾肾阳虚,寒湿外侵,身体冷痛[15]。
生附子外用时,多入外用散、贴膏剂,功能散寒止痛,祛风散邪多用于风湿痹痛、湿癣、脱肛、鼻窍、耳窍疼痛、痈疽等。熟附子功善助阳补火,多用于温补气血,助阳解表,温脾补肾等。如《本草纲目》载熟附子之功“如小便虚闭伍泽泻,灯心水煎送大肠冷秘,炮附为末,蜜水送之元脏虚冷,以盐、葱、枣煎水送服炮附子末久泻亡阳者,伍人参、木香温补少阴伤寒发热配麻黄、细辛、炙草温补心肾而汗之[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