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不同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为附子的合理使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试验方法为HPLC,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 5μm C18柱(250mm×4.6mm);流动相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加冰乙酸0.5ml)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5nm。在此色谱条件下,3种双酯型生物碱可以完全分离,由此得到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线性范围及RSD值,该实验的方法简便来测定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由此得到实验的准确性,为现代临床提供了优化工艺依据,现代新的炮制工艺的出现,能更好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减少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
目 录
1 绪论 1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2化学成分研究 1
1.3药理作用研究 2
1.3.1强心作用 2
1.3.2抗心律失常作用 2
1.3.3扩张血管作用 3
1.3.4抗休克作用 3
1.3.5抗炎作用 3
1.3.6镇痛作用 3
1.3.7抗肿瘤作用 3
1.3.8对消化系统作用 3
1.4毒性及炮制工艺研究 4
1.5 基源研究 5
1.6 产地加工 5
2 实验部分 6
2.1仪器与试药 6
2.1.1实验试药 6
2.1.2实验仪器 6
2.2方法与结果 6
2.2.1色谱条件 6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4线性关系考察 7
2.2.5精密度试验 9
2.2.6重复性试验 9
2.2.7稳定性试验 10
2.2.8回收率试验 11
2.2.9含量测定 12
2.3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15
2.4单因素的实验研究 16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23
1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附子为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临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因为附子毒性大,所以在采收后需经过产地加工进入市场流通,以减轻其毒性。附子的加工方法多样,仅《中国药典》规定就有4 种加工品,现代常用的加工品多达8种[2]。
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是导致中毒的主要毒性成分,同时也是附子温经止痛的主要活性成分。这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C8 和C14位分别有一个乙酞基和一个苯甲酞基,这两个酯基是双酯型生物碱的主毒性基团[3],在湿热的状态下酯键容易水解生成低毒的单酯型生物碱和原碱。目前临床用药多通过煎煮和蒸制的方法达到扬其疗效、抑其毒性之目的。我国历代关于附子药材的炮制方法有20多种[4],众多的炮制工艺导致的结果是炮制不足或炮制过度。不足则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过高,导致用药中毒;过度则双酯型生物碱完全水解,难于保证临床疗效。考察了乌头碱、新乌头碱 和次乌头碱的液相色谱行为,建立了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不同炮附子生品三种双醋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附子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规范的制定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2化学成分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附子栽培得到推广,现主要分布于四川I、陕西、云南等省,其中四川江油是附子的道地产地。不同栽培区的同种药材,常会因为种质、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药效产生差异。
附子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是生物碱,附子类药材中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定量分析指标本试验以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以不同附子的炮制品来比较毒性的大小。主要有效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的研究最早始于18世纪,而附子的研究则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相继有90余种生物碱在此植物中被发现和鉴定。附子中生物碱以C19 型二萜生物碱为主,除此还有C20 二萜型、酰胺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等生物碱。C19 型二萜生物碱附子中的C19型二萜生物碱多以乌头( aconitine)骨架为主,分别在C1,C3,C6,C8,C13,C14,C15,C16,C18 位连有不同基团,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ltum carmmhaeh Debx)的子根。李时珍谓:“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常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的草坡灌丛中,栽培于平地肥沃的沙质土壤或肥土壤中[5]。其主要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主要为C19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下乌头碱Hypaconitine)等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为常用中药,有止痛、强心、利尿、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其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既是有效成分也是其毒性成分,且毒性极强[6]。
1.3药理作用研究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肾上腺皮质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理作用。
1.3.1强心作用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展海霞和彭成[7]发现附子与干姜配伍可以加快心力衰竭大鼠的心率、升高左心室内压、提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徐暾海等[8]用水提取,色谱分离纯化,通过各种光谱分析鉴定结构发现附子苷,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实验还证实消旋去甲乌药碱为附子的强心成分之一,对蟾蜍离体心脏与家兔在体心脏均显示强心作用。附子煎剂还可对抗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对蟾蜍心脏的抑制作用,而且利血平化的在体或离体猫心仍能出现明显的强心作用,故可认为本类药物的强心作用并非儿茶酚胺的释放引起的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附子中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
1.3.2抗心律失常作用
实验证明,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有明显的缩小和减轻作用,能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显 著的对抗作用。张梅和赵剑[9]发现附子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均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季慧芳等[10]认为中药关白附子中有效成分关附甲素在抗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心绞痛等方面有应用价值。
1.3.3扩张血管作用
牛彩琴等[11] 发现附子水煎剂对主动脉的舒张作用是内皮依赖性的,且与内皮释放的一氧化碳(NO)有关。实验也发现附子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其煎剂可明显扩张麻醉犬和猫的后肢血管,使血流增加。为中医用附子治疗“四肢厥逆”找到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1.3.4抗休克作用
陈长勋等[12] 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实验研究还证实,附子新发现的成分去甲乌药碱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 认为是慢通道激动剂, 属β受体部分激动剂。但也有研究提示, 附子除了具有β受体兴奋作用外,可能还有α受体兴奋作用,还可能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其去甲乌药碱能激动心肌细胞β 肾上腺素受体。
目 录
1 绪论 1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2化学成分研究 1
1.3药理作用研究 2
1.3.1强心作用 2
1.3.2抗心律失常作用 2
1.3.3扩张血管作用 3
1.3.4抗休克作用 3
1.3.5抗炎作用 3
1.3.6镇痛作用 3
1.3.7抗肿瘤作用 3
1.3.8对消化系统作用 3
1.4毒性及炮制工艺研究 4
1.5 基源研究 5
1.6 产地加工 5
2 实验部分 6
2.1仪器与试药 6
2.1.1实验试药 6
2.1.2实验仪器 6
2.2方法与结果 6
2.2.1色谱条件 6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4线性关系考察 7
2.2.5精密度试验 9
2.2.6重复性试验 9
2.2.7稳定性试验 10
2.2.8回收率试验 11
2.2.9含量测定 12
2.3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15
2.4单因素的实验研究 16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23
1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附子为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临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因为附子毒性大,所以在采收后需经过产地加工进入市场流通,以减轻其毒性。附子的加工方法多样,仅《中国药典》规定就有4 种加工品,现代常用的加工品多达8种[2]。
附子中含有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是导致中毒的主要毒性成分,同时也是附子温经止痛的主要活性成分。这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C8 和C14位分别有一个乙酞基和一个苯甲酞基,这两个酯基是双酯型生物碱的主毒性基团[3],在湿热的状态下酯键容易水解生成低毒的单酯型生物碱和原碱。目前临床用药多通过煎煮和蒸制的方法达到扬其疗效、抑其毒性之目的。我国历代关于附子药材的炮制方法有20多种[4],众多的炮制工艺导致的结果是炮制不足或炮制过度。不足则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过高,导致用药中毒;过度则双酯型生物碱完全水解,难于保证临床疗效。考察了乌头碱、新乌头碱 和次乌头碱的液相色谱行为,建立了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不同炮附子生品三种双醋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附子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规范的制定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2化学成分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附子栽培得到推广,现主要分布于四川I、陕西、云南等省,其中四川江油是附子的道地产地。不同栽培区的同种药材,常会因为种质、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药效产生差异。
附子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是生物碱,附子类药材中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定量分析指标本试验以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以不同附子的炮制品来比较毒性的大小。主要有效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的研究最早始于18世纪,而附子的研究则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相继有90余种生物碱在此植物中被发现和鉴定。附子中生物碱以C19 型二萜生物碱为主,除此还有C20 二萜型、酰胺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等生物碱。C19 型二萜生物碱附子中的C19型二萜生物碱多以乌头( aconitine)骨架为主,分别在C1,C3,C6,C8,C13,C14,C15,C16,C18 位连有不同基团,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ltum carmmhaeh Debx)的子根。李时珍谓:“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常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的草坡灌丛中,栽培于平地肥沃的沙质土壤或肥土壤中[5]。其主要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主要为C19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下乌头碱Hypaconitine)等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为常用中药,有止痛、强心、利尿、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其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既是有效成分也是其毒性成分,且毒性极强[6]。
1.3药理作用研究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肾上腺皮质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理作用。
1.3.1强心作用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展海霞和彭成[7]发现附子与干姜配伍可以加快心力衰竭大鼠的心率、升高左心室内压、提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徐暾海等[8]用水提取,色谱分离纯化,通过各种光谱分析鉴定结构发现附子苷,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实验还证实消旋去甲乌药碱为附子的强心成分之一,对蟾蜍离体心脏与家兔在体心脏均显示强心作用。附子煎剂还可对抗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对蟾蜍心脏的抑制作用,而且利血平化的在体或离体猫心仍能出现明显的强心作用,故可认为本类药物的强心作用并非儿茶酚胺的释放引起的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附子中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
1.3.2抗心律失常作用
实验证明,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有明显的缩小和减轻作用,能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显 著的对抗作用。张梅和赵剑[9]发现附子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均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季慧芳等[10]认为中药关白附子中有效成分关附甲素在抗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心绞痛等方面有应用价值。
1.3.3扩张血管作用
牛彩琴等[11] 发现附子水煎剂对主动脉的舒张作用是内皮依赖性的,且与内皮释放的一氧化碳(NO)有关。实验也发现附子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其煎剂可明显扩张麻醉犬和猫的后肢血管,使血流增加。为中医用附子治疗“四肢厥逆”找到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1.3.4抗休克作用
陈长勋等[12] 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实验研究还证实,附子新发现的成分去甲乌药碱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 认为是慢通道激动剂, 属β受体部分激动剂。但也有研究提示, 附子除了具有β受体兴奋作用外,可能还有α受体兴奋作用,还可能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其去甲乌药碱能激动心肌细胞β 肾上腺素受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