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的质量研究

摘 要 中国药典2005年版马鞭草的质量标准收载了以熊果酸为指标性成分的薄层鉴定及薄层色谱扫描法含量测定[1];2010年版虽然在2005年版药典的基础上对薄层鉴别项展开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增加了HPLC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指标,该法以ELSD作为检测器[2]。然而ELSD检测器的基线噪音较大、灵敏度低,其次是马鞭草中的有效成分马鞭草苷和戟叶马鞭草苷的含量明显高于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故目前的药典标准不能全面反应马鞭草的内在质量,所以本实验从形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 ,TLC鉴别等对马鞭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含量测定对马鞭草药材的有效成分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进行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性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结果,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之规定范围;HPLC含量测定马鞭草药材按干燥品计算,含戟叶马鞭草苷与马鞭草苷之和不得少与0.41%。故所用方法能够为马鞭草的质量及马鞭草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目 录
引 言
1马鞭草的研究进展 2
1.1马鞭草的基源研究 2
1.2化学成分的研究 2
1.2.1苯丙酸类糖苷 2
1.2.1黄酮类成分 2
1.2.3有机酸类成分 2
1.2.4甾醇类 2
1.2.5挥发性化学成分 3
1.3药理作用研究 3
1.3.1抗肿瘤作用 3
1.3.2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3
1.3.3消炎止痛作用 3
1.3.4抗早孕的作用 4
1.3.5抗微生物活性 4
1.3.6免疫活性 4
1.3.7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釉突生长 4
1.3.8其他作用 5
1.4临床应用研究 5
1.4.1防治口腔炎症 5
1.4.2治疗乳腺炎(乳痈) 5
1.4.3治疗婴儿湿疹 5
1.4.4治疗顽固性偏头痛 6
1.4.5防治口腔炎症 6
1.4.6治疗乳腺炎(乳痈) 6
2马鞭草的实验研究
2.1仪器与试药 7
2.1.1仪器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临床应用研究 5
1.4.1防治口腔炎症 5
1.4.2治疗乳腺炎(乳痈) 5
1.4.3治疗婴儿湿疹 5
1.4.4治疗顽固性偏头痛 6
1.4.5防治口腔炎症 6
1.4.6治疗乳腺炎(乳痈) 6
2马鞭草的实验研究
2.1仪器与试药 7
2.1.1仪器 7
2.1.2试剂 7
2.1.3药材 7
2.2性状鉴别 7
2.2.1原植物鉴别 7
2.2.2药材鉴别 8
2.3显微鉴别 8
2.3.1叶表面及横切面鉴别 9
2.3.2茎表面及横切面鉴别 10
2.3.3粉末鉴别 11
2.4有效成分理化鉴别 12
2.4.1方法 12
2.4.2结果 12
2.5薄层色谱鉴别 12
2.5.1方法 12
2.5.2结果 13
2.6马鞭草苷和戟叶马鞭草苷的含量测定 13
2.6.1色谱条件与系统性实验 13
2.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2.6.3提取方法选择 13
2.6.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
2.6.5线性关系的考察 14
2.6.6精密度实验 14
2.6.7稳定性实验 15
2.6.8重复性实验 15
2.6.9回收率实验 15
2.6.10样品含量测定 15
2.6.11结果 16
讨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引 言
马鞭草性苦、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的功效;主治喉痹、痈肿、症瘕积聚、疟疾、经闭痛经、热淋等证,疗效显著[1]。我国具有丰富的马鞭草资源,但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尚未进行详细地研究。其中马鞭草的有效成分之一马鞭草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在神经保护方面,其作用机制更是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因此对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
此外,在镇咳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马鞭草苷的体内过程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更好的揭示其发挥药效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应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对其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各个环节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并寻找活性代谢物,进一步拓宽马鞭草的应用价值[4~5]。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与衰老有关的疾病会越来越多,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患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的数量亦呈上升趋势,因此,马鞭草作为纯天然药物一定会受到世人瞩目,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6~7]。
1 马鞭草的研究进展
1.1 马鞭草的基源研究
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马鞭草又名马鞭、龙芽草、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牙草、马鞭稍、小铁马鞭、蜻蜓草、退血草、铁马莲、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燕尾草、白马鞭、蜻蜓饭、狗咬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癥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为多年生草本,常生于路边、山坡、溪边或林旁,国内广泛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及陕西等[8]。
1.2 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环烯醚萜类糖苷类
马鞭草苷,5羟基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3,4二氢马鞭草苷、龙胆苦苷、桃叶珊瑚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苷、阿克替苷[9]。
1.2.2 黄酮类成分
山奈素、槲皮苷、芹菜素、4羟基汉黄芩素,7木犀草素糖苷、7芹菜素糖苷,6羟基芹菜素糖苷,7新橙皮糖木犀草素苷,7新橙皮糖香叶木素苷,7半乳糖柯伊利素苷,7葡萄糖木犀草素苷,7半乳糖木犀草素苷,7半乳糖香叶木素苷,7葡萄糖芹菜苷,木犀草素,懈皮素,4羟基汉黄芬素,8,3二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10]。
1.2.3 有机酸类成分
熊果酸、C14,C16,C18,C20,C22和C24等长链饱和脂肪酸、相同碳链长度的10种不饱和脂肪酸(含双键数从1到5,其中无论从种类和含量上均以含3个双键的不饱和酸为主)、草酸、7a,22S二羟基谷甾醇、乌索酸、十六酸、齐墩果酸、3羟基齐墩果酸 ,3a,24二羟基齐墩果酸[11]。
1.2.4 甾醇类
胡萝卜苷、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豆甾醇、羽扇豆醇,7a,22S二羟基谷甾醇[12]。
1.2.5 挥发性化学成分
柠檬烯,1,8按油精、芳姜黄烯,氧化石竹烯、斯巴醇、柠檬油精、氧化石竹烯、斯巴醇,3己烯1醇,1辛烯3醇,沉香醇、马鞭烯酮、香叶醛、乙酸、芳樟醇、反石竹烯、反β金合欢烯、律草烯、a姜黄烯、十五烷、γ芹子烯、β没药烯、β杜松烯[13]。
1.3 药理作用研究
1.3.1 抗肿瘤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5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