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属5种植物茎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
摘 要柴胡属植物大多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药典》规定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作为中药柴胡使用,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抗肿瘤、保肝、降血脂和提高免疫调节的作用。柴胡主要有两种活性成分,分别是柴胡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地上部分主要含有的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因此,本研究将北柴胡、狭叶柴胡、银州柴胡、小柴胡、以及锥叶柴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比较5种植物茎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得其茎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02%、1.06%、1.27%、0.08%和1.01%,其中银州柴胡茎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本研究将为后续柴胡属植物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不同品种柴胡的概述 1
1.2 柴胡的基源 2
1.2.1柴胡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2
1.2.2柴胡的栽培采收 3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3
1.3 柴胡的鉴别方法 4
1.3.1柴胡的植物鉴别 4
1.3.2 柴胡的显微鉴别 4
1.3.3 柴胡的理化鉴别 4
1.4 柴胡的化学成分 5
1.4.1黄酮类 5
1.4.2挥发油类 5
1.4.3皂苷类 5
1.4.4香豆素类 5
1.4.5 多糖类 5
1.4.6 木质素类 5
1.4.7 甾醇类 5
1.5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6
1.5.1 解热作用 6
1.5.2抗炎作用 6
1.5.3 抗病毒作用 6
1.5.4保肝作用 6
1.5.5 抗肿瘤作用 6
1.5.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7
1.5.7抗病原体作用 7
1.5.8 降血脂作用 7
1.5.9 抗惊厥作用 7
1.5.10 免疫调节作用 7
1.6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概述 8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2实验部分 9
2.1实验材料 9
2.2实验仪器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试剂及药材 9
2.4方法与结果 9
2.4.1样品的制备 9
2.4.2绘制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9
2.4.3 方法学考察 10
2.4.3.1精密度实验 10
2.4.3.2重复性实验 11
2.4.3.3稳定性实验 11
2.4.3.4加样回收率实验 11
2.4.4柴胡属5种植物茎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绪论
柴胡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它根据不同的性状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春季和秋季除去茎叶,沉积物,干燥和挖掘。有许多别名,如地熏、山菜、茹草、柴草等。柴胡的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柴胡是一种常用的解热药物,对肝脏表面具有调节作用。主治寒热交替,发热,疟疾,胸肋疼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症状[1]。
柴胡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目前发现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除了柴胡皂苷,其次还含有植物甾醇、侧金盏花醇,以及少量挥发油、多糖;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其次还有少量的皂苷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成分[2]。在柴胡的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它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保肝、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调节的作用[3]。 因此,本研究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以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小柴胡(Bupleurum hamiltonii)和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为研究对象,对其茎中的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后续柴胡属植物资源的鉴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1不同品种柴胡的概述
北柴胡药用历史悠久,药典上规定干燥根是北柴胡的用药部位,是我国传统的中药,虽然市场上对北柴胡的需求量大且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北柴胡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得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导致临床使用过程中占植物全株大部分的地上部分被丢弃[4]。北柴胡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北部,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生长,它的别名是竹叶柴胡,韭叶柴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别名被称为“硬柴胡”,是因为它有粗壮的主根,棕褐色的外皮,同时质地也比较坚硬。北柴胡因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后续还会被长期研究[5]。
狭叶柴胡被《中国药典》 收录为药用柴胡的原植物,具有很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以根入药,具有镇痛,镇咳,解热,抗炎的功效[6]。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肝炎等症状,同时它也在市场上占据很大的需求量,促使人们发展栽培技术,从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7]。
银州柴胡在陕北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广大地区盛产。其药用部位为根,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银州柴胡可以使用外源性内伤,效果很好[8]。银州柴胡也被我国古代众多医家普遍认为是柴胡中质量最好的一种,也具有很高的药用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没有记载植物形态,所以不可参考其品种。银州柴胡最古老的本草文献记载于《雷公炮炙论》[9]。据《本草图经》载:“柴胡,以银州者为胜”;《本草别说》载:“柴胡,唯银夏者最良”;从记载中的“为胜,最良”可以看出银州柴胡是当时的佳品,所以会受到古时医者的重视[10]。
小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四川、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它具有治疗感冒流感、解酒护肝胃、清热消炎、支气管炎、外伤出血、手足癖的临床运用。我们常见的中成药有小柴胡颗粒,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功效,既预防感冒、流感病毒、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夏季的空调感冒、暑热感冒有着很好治疗效果。
锥叶柴胡在陕西被称为红柴胡,它是线叶柴胡和狭叶柴胡的近缘种,分布在我国的陕西、内蒙、青海等省。其入药部位是柴胡,是伞形科柴胡属植物[11]。锥叶柴胡气味微苦,辛。质地坚硬,易折断,皮部呈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显油性,断面平坦,纹理呈放射状[12]。
1.2 柴胡的基源
1.2.1柴胡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柴胡属的起源中心被初步断测为我国的西南地区,大多数为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是由于受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向外扩散,所以形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在我国的东海陆架盆地发现了现代红柴胡的花粉与可能出现在第三纪柴胡属植物花粉化石形态相似的植物。地中海地区被外国学者认为是柴胡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但与此同时,也有人猜测柴胡属的祖先可能是地中海西部的柴胡或非洲北部的木本柴胡。据有关研究学者介绍,有关中国柴胡植物起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奇志等使用分子方法和舒璞等研究39种柴胡的花粉形态[13]。有关讨论记载“滇南本草”:“用柴胡治疗伤寒出汗至第四天结束时不可用:先服用后,将阳虚引入阴经,应避免用过。” “本经逢原”:“柴胡儿童五次发烧,疟疾和寒冷,适合咸食。痤疮出现后,有冷热,或肋下热痛,在使用透皮药物时,不要让热量留在少阳经络,日后不会受到牙齿咬伤,“目前的分布柴胡产区面积较广,主要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安徽,陕西,江苏,湖北,内蒙古,四川等地。临床上柴胡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口腔念珠菌、高血脂等症状,如小柴胡汤主要成分就含有柴胡。
目 录
1 绪论 1
1.1不同品种柴胡的概述 1
1.2 柴胡的基源 2
1.2.1柴胡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2
1.2.2柴胡的栽培采收 3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3
1.3 柴胡的鉴别方法 4
1.3.1柴胡的植物鉴别 4
1.3.2 柴胡的显微鉴别 4
1.3.3 柴胡的理化鉴别 4
1.4 柴胡的化学成分 5
1.4.1黄酮类 5
1.4.2挥发油类 5
1.4.3皂苷类 5
1.4.4香豆素类 5
1.4.5 多糖类 5
1.4.6 木质素类 5
1.4.7 甾醇类 5
1.5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6
1.5.1 解热作用 6
1.5.2抗炎作用 6
1.5.3 抗病毒作用 6
1.5.4保肝作用 6
1.5.5 抗肿瘤作用 6
1.5.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7
1.5.7抗病原体作用 7
1.5.8 降血脂作用 7
1.5.9 抗惊厥作用 7
1.5.10 免疫调节作用 7
1.6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概述 8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2实验部分 9
2.1实验材料 9
2.2实验仪器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试剂及药材 9
2.4方法与结果 9
2.4.1样品的制备 9
2.4.2绘制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9
2.4.3 方法学考察 10
2.4.3.1精密度实验 10
2.4.3.2重复性实验 11
2.4.3.3稳定性实验 11
2.4.3.4加样回收率实验 11
2.4.4柴胡属5种植物茎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绪论
柴胡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它根据不同的性状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春季和秋季除去茎叶,沉积物,干燥和挖掘。有许多别名,如地熏、山菜、茹草、柴草等。柴胡的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柴胡是一种常用的解热药物,对肝脏表面具有调节作用。主治寒热交替,发热,疟疾,胸肋疼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症状[1]。
柴胡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目前发现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除了柴胡皂苷,其次还含有植物甾醇、侧金盏花醇,以及少量挥发油、多糖;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其次还有少量的皂苷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成分[2]。在柴胡的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它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保肝、抗肿瘤、降血脂和提高免疫调节的作用[3]。 因此,本研究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以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小柴胡(Bupleurum hamiltonii)和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为研究对象,对其茎中的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后续柴胡属植物资源的鉴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1不同品种柴胡的概述
北柴胡药用历史悠久,药典上规定干燥根是北柴胡的用药部位,是我国传统的中药,虽然市场上对北柴胡的需求量大且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北柴胡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得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导致临床使用过程中占植物全株大部分的地上部分被丢弃[4]。北柴胡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北部,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生长,它的别名是竹叶柴胡,韭叶柴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别名被称为“硬柴胡”,是因为它有粗壮的主根,棕褐色的外皮,同时质地也比较坚硬。北柴胡因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后续还会被长期研究[5]。
狭叶柴胡被《中国药典》 收录为药用柴胡的原植物,具有很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以根入药,具有镇痛,镇咳,解热,抗炎的功效[6]。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肝炎等症状,同时它也在市场上占据很大的需求量,促使人们发展栽培技术,从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7]。
银州柴胡在陕北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广大地区盛产。其药用部位为根,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银州柴胡可以使用外源性内伤,效果很好[8]。银州柴胡也被我国古代众多医家普遍认为是柴胡中质量最好的一种,也具有很高的药用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没有记载植物形态,所以不可参考其品种。银州柴胡最古老的本草文献记载于《雷公炮炙论》[9]。据《本草图经》载:“柴胡,以银州者为胜”;《本草别说》载:“柴胡,唯银夏者最良”;从记载中的“为胜,最良”可以看出银州柴胡是当时的佳品,所以会受到古时医者的重视[10]。
小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四川、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它具有治疗感冒流感、解酒护肝胃、清热消炎、支气管炎、外伤出血、手足癖的临床运用。我们常见的中成药有小柴胡颗粒,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功效,既预防感冒、流感病毒、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夏季的空调感冒、暑热感冒有着很好治疗效果。
锥叶柴胡在陕西被称为红柴胡,它是线叶柴胡和狭叶柴胡的近缘种,分布在我国的陕西、内蒙、青海等省。其入药部位是柴胡,是伞形科柴胡属植物[11]。锥叶柴胡气味微苦,辛。质地坚硬,易折断,皮部呈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显油性,断面平坦,纹理呈放射状[12]。
1.2 柴胡的基源
1.2.1柴胡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柴胡属的起源中心被初步断测为我国的西南地区,大多数为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是由于受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向外扩散,所以形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在我国的东海陆架盆地发现了现代红柴胡的花粉与可能出现在第三纪柴胡属植物花粉化石形态相似的植物。地中海地区被外国学者认为是柴胡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但与此同时,也有人猜测柴胡属的祖先可能是地中海西部的柴胡或非洲北部的木本柴胡。据有关研究学者介绍,有关中国柴胡植物起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奇志等使用分子方法和舒璞等研究39种柴胡的花粉形态[13]。有关讨论记载“滇南本草”:“用柴胡治疗伤寒出汗至第四天结束时不可用:先服用后,将阳虚引入阴经,应避免用过。” “本经逢原”:“柴胡儿童五次发烧,疟疾和寒冷,适合咸食。痤疮出现后,有冷热,或肋下热痛,在使用透皮药物时,不要让热量留在少阳经络,日后不会受到牙齿咬伤,“目前的分布柴胡产区面积较广,主要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安徽,陕西,江苏,湖北,内蒙古,四川等地。临床上柴胡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口腔念珠菌、高血脂等症状,如小柴胡汤主要成分就含有柴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