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不同比例生甘草炙甘草配伍对其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通过煎煮法使得附子与不同比例生甘草、炙甘草煎煮,再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煎出生物碱含量,以确定附子与生甘草、炙甘草配伍的最佳比例。以酯型生物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比例生甘草、炙甘草配伍附子对附子中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从生物碱煎出量因素进行考察,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一步对生物碱煎出量进行测定,并研究该法的适用性。附子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波长400~700nm处测定。该优选的工艺简便、易行,是本次实验的重要方法。
目 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 3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药效研究 3
2.2.1附子 4
2.2.1.1 强心 4
2.2.1.2 抗心律失常 4
2.2.1.3免疫系统 4
2.2.1.4抗炎镇痛 4
2.2.1.5局部麻醉 5
2.2.2甘草 5
2.2.2.1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5
2.2.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5
2.2.2.3对消化系统作用 6
2.2.2.4 镇咳、祛痰 6
2.2.2.5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 6
2.2.2.6解毒 6
2.3毒理研究 6
2.3.1附子 6
2.3.2甘草 7
2.4 应用毒性实验研究 7
2.4.1 附子 7
2.4.2 甘草 8
2.5 基源研究 8
2.6 产地加工 9
2.7 炮制方法研究 10
3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3.1 仪器与药品 11
3.1.1 仪器 11
3.1.2 药品 11
3.2 供试品的制备 11
3.2.1附子单煎 11
3.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附子炙甘草合煎 11
3.2.3 附子生甘草合煎 11
3.3 附子总生物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12
3.3.1 精密度实验 14
3.3.2 稳定性实验 14
3.3.3 重复性实验 14
3.3.4 加样回收率实验 15
3.4 附子酯型生物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15
3.4.1 精密度实验 18
3.4.2 稳定性实验 18
3.4.3 重复性实验 18
3.4.4 加样回收率实验 19
4 结论 20
4.1附子与生甘草、炙甘草最佳比例 20
4.2发展前景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平,甘草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等功效;中药炙甘草是经过蜜炙后的加工品,其补中缓急作用增强[1]。
附子在传统中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辛燥刚烈,历代本草著作中记载附子“有毒”,内服须经过炮制,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附子的毒性及减毒增效的方法成为了历代研究的热点[1]。附子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为主,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的,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中毒[2]。近年来,对附子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附子进行病理、毒理机制、配伍和炮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着手于整体、离体、细胞等多个水平的研究,近现代发现附子有抗休克、缓解心率失常等作用,面对心脑血管盛行的今天,这一临床应用发现无疑是一个好的福音。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产地加工盐附子可以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存。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即可直接药用。甘草在传统中药中有调和诸药之攻。但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久服大量生甘草可引起水肿。甘草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三萜皂苷类主要有甘草甜素,又名甘草酸或甘草次酸;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等[2]。近年来,人们对甘草有着大量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甘草病理机制有着广泛研究,近代研究发现甘草不仅对内分泌系统具有作用外还发现甘草对艾滋病有一定疗效,面对全世界束手无策的艾滋病,这一发现对今后的研究有着空前的意义。甘草生用其清热解毒之功较强,蜜炙用增强了其补中缓急的功效。
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附子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也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阵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甘草在我们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历代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以下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集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解痉,保肝;镇咳、祛痰;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3]。
1.2 选题意义
附子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等酯型生物碱为主,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的,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中毒。甘草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三萜皂苷类主要有甘草甜素,又名甘草酸或甘草次酸;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其中甘草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甘草酸可与毒性成分结合,使毒性成分转化为毒性较小或者是无毒成分;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甜素可以吸附毒物以达到解毒的功效。
本次研究是采用煎煮法对附子和不同比例生甘草、炙甘草进行配比,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煎出量,来确定附子与生甘草的最佳配比。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通过附子与甘草的配比,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再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来确定附子与甘草配比对其生物碱煎出量的最佳值,为今后附子毒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2 国内外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
附子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也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阵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在我们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历代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以下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集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解痉,保肝;镇咳、祛痰;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
目 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 3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药效研究 3
2.2.1附子 4
2.2.1.1 强心 4
2.2.1.2 抗心律失常 4
2.2.1.3免疫系统 4
2.2.1.4抗炎镇痛 4
2.2.1.5局部麻醉 5
2.2.2甘草 5
2.2.2.1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5
2.2.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5
2.2.2.3对消化系统作用 6
2.2.2.4 镇咳、祛痰 6
2.2.2.5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 6
2.2.2.6解毒 6
2.3毒理研究 6
2.3.1附子 6
2.3.2甘草 7
2.4 应用毒性实验研究 7
2.4.1 附子 7
2.4.2 甘草 8
2.5 基源研究 8
2.6 产地加工 9
2.7 炮制方法研究 10
3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3.1 仪器与药品 11
3.1.1 仪器 11
3.1.2 药品 11
3.2 供试品的制备 11
3.2.1附子单煎 11
3.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附子炙甘草合煎 11
3.2.3 附子生甘草合煎 11
3.3 附子总生物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12
3.3.1 精密度实验 14
3.3.2 稳定性实验 14
3.3.3 重复性实验 14
3.3.4 加样回收率实验 15
3.4 附子酯型生物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15
3.4.1 精密度实验 18
3.4.2 稳定性实验 18
3.4.3 重复性实验 18
3.4.4 加样回收率实验 19
4 结论 20
4.1附子与生甘草、炙甘草最佳比例 20
4.2发展前景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平,甘草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等功效;中药炙甘草是经过蜜炙后的加工品,其补中缓急作用增强[1]。
附子在传统中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辛燥刚烈,历代本草著作中记载附子“有毒”,内服须经过炮制,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附子的毒性及减毒增效的方法成为了历代研究的热点[1]。附子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为主,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的,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中毒[2]。近年来,对附子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附子进行病理、毒理机制、配伍和炮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着手于整体、离体、细胞等多个水平的研究,近现代发现附子有抗休克、缓解心率失常等作用,面对心脑血管盛行的今天,这一临床应用发现无疑是一个好的福音。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产地加工盐附子可以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存。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即可直接药用。甘草在传统中药中有调和诸药之攻。但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久服大量生甘草可引起水肿。甘草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三萜皂苷类主要有甘草甜素,又名甘草酸或甘草次酸;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等[2]。近年来,人们对甘草有着大量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甘草病理机制有着广泛研究,近代研究发现甘草不仅对内分泌系统具有作用外还发现甘草对艾滋病有一定疗效,面对全世界束手无策的艾滋病,这一发现对今后的研究有着空前的意义。甘草生用其清热解毒之功较强,蜜炙用增强了其补中缓急的功效。
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附子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也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阵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甘草在我们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历代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以下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集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解痉,保肝;镇咳、祛痰;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3]。
1.2 选题意义
附子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等酯型生物碱为主,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的,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中毒。甘草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三萜皂苷类主要有甘草甜素,又名甘草酸或甘草次酸;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其中甘草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甘草酸可与毒性成分结合,使毒性成分转化为毒性较小或者是无毒成分;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甜素可以吸附毒物以达到解毒的功效。
本次研究是采用煎煮法对附子和不同比例生甘草、炙甘草进行配比,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煎出量,来确定附子与生甘草的最佳配比。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通过附子与甘草的配比,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再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来确定附子与甘草配比对其生物碱煎出量的最佳值,为今后附子毒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2 国内外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
附子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也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心,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阵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在我们传统医药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历代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以下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集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解痉,保肝;镇咳、祛痰;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