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延安市中医医院为例
摘 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文化资源和重要生态资源。《中医药法》的颁布使其在具体制度设计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体现中医药发展规律,突出中医药特色,明确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职责,加强了中医药传承与传统知识保护,鼓励中医药创新与中西医结合,放宽市场准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发展中药产业,强化中药质量管理。基于此背景,本课题通过收集的延安市中医医院的200例处方,统计分析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就目前来看,多数患者处方中药物类别多,用药天数普遍较长。延安市中医院使用的中草药中甘草、黄芩、当归、茯苓等的使用频率较高,活血行气祛湿药的使用较为广泛。这些数据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医院中草药使用现状 1
1.2 中草药的功效 1
1.2.1 解表药 1
1.2.2 清热药 2
1.2.3 泻下药 2
1.2.4 祛风湿药 2
1.2.5 化湿药 3
1.2.6 利水渗湿药 3
1.2.7 温里药 3
1.2.8 理气药 3
1.2.9 消食药 4
1.2.10 驱虫药 4
1.2.11 止血药 4
1.2.12 活血化瘀药 4
1.2.13 化痰药 4
1.2.14 安神药 5
1.2.15 平肝息风药 5
1.2.16 开窍药 5
1.2.17 补虚药 5
1.2.18 收涩药 5
1.2.19 涌吐药 6
1.2.20 攻毒杀虫止痒药 6
1.2.21 拔毒化腐生肌药 6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2 调查资料的来源及统计方式 7
2.1 资料来源 7
2.2 统计内容 7
2.3 统计方式 7
3 结果与分析 8
3.1 药物剂量使用频率 8
3.2 中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药使用频率 8
3.3 处方用药天数频率 11
3.4 毒性药物使用情况 11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中药学也逐渐被孕育。中药大部分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1]。通俗来说,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药物要小一些,但也有些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尽管中药的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但由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已逐渐被现代疾病取代,临床医疗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及治疗等等相结合的模式;化学药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已很难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2]。“是药三分毒”,一般来说,中药的副作用小于人工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但也有些中药毒性较大,用量如若不当,会适得其反。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对延安市中医院的200例中药处方调查分析,了解当今中医药的中草药使用频率和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 中医院中草药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院中草药使用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中医子弟不用中医”,中医院中药使用频率低。这是由于中药口感苦,且煎服过程不如西医方便,同时药效很慢,因此大部分的患者都更倾向于选择西医西药[3]。
1.2 中草药的功效
功效分类法的优势在于从药物性质、功效、主治疾病证候、禁忌等方面掌握同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它是现代中药通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药等等。
1.2.1 解表药
概念:任何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例如:麻黄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麻黄用于咳喘治疗,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其作用和作用机理得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4]麻黄碱是用于平喘的一种有效成分。桂枝药性辛、甘、性温。归膀胱经、肺经。主治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小便不利、风寒表证等。
1.2.2 清热药
概念:主要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胃、心、肝等脏腑实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温毒发斑,痈疮肿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例如:夏枯草性味苦甘,寒。归肺经。具有清肺止咳,利胆退黄,凉肝息风,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治气管炎,吐血,衄血,赤痢,淋病,咽喉肿痛,疔疮,痈肿,跌打损伤。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主治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2.3 泻下药
概念:任何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例如:大黄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能。主治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等。火麻仁性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1.2.4 祛风湿药
概念:任何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根据其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分为祛风寒湿药、祛风湿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分别适用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以及痹证日久、筋骨无力者。
例如:秦艽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1.2.5 化湿药
概念:任何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部分药物亦可用于湿温、暑湿证。
例如:砂仁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胃虚寒,呕吐泄泻,娠恶阻,胎动不安。
1.2.6 利水渗湿药
概念:任何以渗泄水湿,通利水道为主要功效,常用来治疗水湿内至病症的药物。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医院中草药使用现状 1
1.2 中草药的功效 1
1.2.1 解表药 1
1.2.2 清热药 2
1.2.3 泻下药 2
1.2.4 祛风湿药 2
1.2.5 化湿药 3
1.2.6 利水渗湿药 3
1.2.7 温里药 3
1.2.8 理气药 3
1.2.9 消食药 4
1.2.10 驱虫药 4
1.2.11 止血药 4
1.2.12 活血化瘀药 4
1.2.13 化痰药 4
1.2.14 安神药 5
1.2.15 平肝息风药 5
1.2.16 开窍药 5
1.2.17 补虚药 5
1.2.18 收涩药 5
1.2.19 涌吐药 6
1.2.20 攻毒杀虫止痒药 6
1.2.21 拔毒化腐生肌药 6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2 调查资料的来源及统计方式 7
2.1 资料来源 7
2.2 统计内容 7
2.3 统计方式 7
3 结果与分析 8
3.1 药物剂量使用频率 8
3.2 中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药使用频率 8
3.3 处方用药天数频率 11
3.4 毒性药物使用情况 11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中药学也逐渐被孕育。中药大部分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1]。通俗来说,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药物要小一些,但也有些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尽管中药的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但由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已逐渐被现代疾病取代,临床医疗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及治疗等等相结合的模式;化学药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已很难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2]。“是药三分毒”,一般来说,中药的副作用小于人工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但也有些中药毒性较大,用量如若不当,会适得其反。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对延安市中医院的200例中药处方调查分析,了解当今中医药的中草药使用频率和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 中医院中草药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院中草药使用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中医子弟不用中医”,中医院中药使用频率低。这是由于中药口感苦,且煎服过程不如西医方便,同时药效很慢,因此大部分的患者都更倾向于选择西医西药[3]。
1.2 中草药的功效
功效分类法的优势在于从药物性质、功效、主治疾病证候、禁忌等方面掌握同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它是现代中药通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药等等。
1.2.1 解表药
概念:任何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例如:麻黄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麻黄用于咳喘治疗,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其作用和作用机理得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证明[4]麻黄碱是用于平喘的一种有效成分。桂枝药性辛、甘、性温。归膀胱经、肺经。主治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小便不利、风寒表证等。
1.2.2 清热药
概念:主要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胃、心、肝等脏腑实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温毒发斑,痈疮肿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例如:夏枯草性味苦甘,寒。归肺经。具有清肺止咳,利胆退黄,凉肝息风,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治气管炎,吐血,衄血,赤痢,淋病,咽喉肿痛,疔疮,痈肿,跌打损伤。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主治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2.3 泻下药
概念:任何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例如:大黄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能。主治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等。火麻仁性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1.2.4 祛风湿药
概念:任何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根据其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分为祛风寒湿药、祛风湿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分别适用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以及痹证日久、筋骨无力者。
例如:秦艽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1.2.5 化湿药
概念:任何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部分药物亦可用于湿温、暑湿证。
例如:砂仁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胃虚寒,呕吐泄泻,娠恶阻,胎动不安。
1.2.6 利水渗湿药
概念:任何以渗泄水湿,通利水道为主要功效,常用来治疗水湿内至病症的药物。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