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作用研究
摘 要 多分布树林溪水旁边。虎杖的根、茎、叶都有良好的药学效用,其根茎能够止血化瘀、散热止痛、清热解毒;其叶能够祛除风湿、解除毒性,是非常珍贵的中药材。虎杖中 蓼科植物虎杖具有良好的医学效用,其根茎制剂对于治疗许多临床病症有良好的功效,比如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散瘀止痛等。其在我国的各地都有一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以南、秦岭、达南岭和西南等是该植物的主产区。此外,在日本、韩国境内也有分布。虎杖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其主要生长海拔2000米以下,含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山奈酚、槲皮素、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等大量的化学成分,其中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尤为重要 退烧与止痛;抗肿瘤作用;治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菌作用;提升免疫系统活性;抗氧化、抗自由基基作用;减肥降脂作用。本文为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研究,通过酶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柱色谱法分离白藜芦醇,并研究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为中药虎杖的临床药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 录
1 绪论 4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12 文献研究 5
2.1 虎杖的概述 5
2.1.1 资源分布 6
2.1.2 形状研究 6
2.2 虎杖的药理活性 6
2.2.1 抗肿瘤作用 6
2.2.2 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作用 6
2.2.3 抗菌作用 7
2.2.3 抗炎作用 7
2.2.4 雌激素样作用 8
2.3.4 其他作用 8
2.3 虎杖的化学成分 8
2.3.1 蒽醌及蒽醌苷类 8
2.3.2 酸性成分 8
2.3.3 黄酮类 9
2.3.4 二苯乙烯类 9
2.4白藜芦醇的提取及鉴别方法研究 9
3 实验研究 9
3.1 从虎杖中提取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9
3.1.1 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10
3.1.2 从虎杖中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10
3.1.3 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11
3.2 虎杖中白藜芦醇提取分离及抗菌作用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11
3.2. 1从虎杖中提取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12
3.2.2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12
4 结论与讨论 13
4.1 结论 13
4.2 讨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在我国医学领域,存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而且达到了严重的程度,这导致了大量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引起更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之时,我国医学专家开始尝试从中医角度去治理这些感染性疾病,从而达到减少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发现中药抗菌效果要比西药更为明显,因此,近年来对中药抗菌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
虎杖在中医学中有很多别名,主要的有:活血龙、酸秆、阴阳莲等,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例如江浙地带以及两广区域,在安徽也有少量分布。虎杖作为中草药,其气味特性也比较独特,其性微寒,味略带有苦涩之感,归肝、胆、肺经。在祛风湿、止咳化痰、散瘀止痛方面有特效,能够用于跌打损伤、湿热黄疱、咳囔多等症状的治疗。虎杖中有多种有效的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性成分、蒽醌及蒽醌苷、水溶性过多糖和鞣质等。另一方面,其常常医药和化工产业被用作提取大黄酚、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虎杖是提供这些单体成分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在这些单体成分中,白藜芦醇具有十分突出的医学效用,其主要的功能是可以阻止基因突变,同时还有一定的抵抗致病菌以及修复炎症的作用,另外,相关的报道称其还对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能防止心血管疾病。在作用机理上主要依靠对身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干预细胞凋亡,临床上的药效非常明显。鉴于此,科学家高度重视对白藜芦醇的药理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而且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由于传统的给药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研究新型的给药方式,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柱色谱法提取分离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并研究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为中药虎杖的临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文献研究
2.1 虎杖的概述
2.1.1 资源分布
虎杖[12](Polygonum cuspidatun Sieb.et Zucc.),种属为蓼科蓼属,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有呈亚灌木状。在我国境内分布比较广泛,南北方各有分布,不过在数量上差别很大,南方分布比较多。北方的主产省份为辽宁和甘肃;南方的主产省份为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和广西;西部的四川、陕西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
2.1.2 性状研究
虎杖的药用价值十分显著,是我国传统的珍贵中草药材。科学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在众多植物中是最高的。此外,为了探索其内在规律,科学家还采用了植物化学技术和植物解剖技术对虎杖植株器官进行了解剖和室内离体培养,以求通过外植体脱分化、器官再分化、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等手段来更进一步了解其生长规律及药学原理,为人工培植虎杖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对虎杖相关研究发现:在芽的形态上,出土后的茎与土中的茎有着较多的不同点,主要区别为是否被鳞状叶包被,其图中的茎有,而出土后的茎没有。然而其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根茎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其根木质部为四原型,侧根发生于中柱鞘细胞;地下茎和不定根的周围皮质比较发达,纤维化程度比较高。除此之外,地上茎内部还有空隙,呈空腔结构,有髓腔;与之相比,地下茎的髓部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虎杖叶子的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状,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生长期,其叶片上有头状腺毛、钉状非腺毛,近几年,对于该植物还发现了花外蜜腺于叶柄基部。有研究报道称其经过离体培养后愈伤组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切口处维管组织细胞脱分化,另一种是表皮及多层皮层薄壁细胞脱分化。新生愈伤组织包括了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团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在形态结构上叶片离体培养切片与茎部离体培养切片有着较多的不同点。在经过系统、全面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进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员对虎杖结构及组织基础的了解,并通过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建立了综合分析系统,包含的条件主要有显色反映的强弱、环境条件、生长发育条件等,进而形成了一个完善、方便可靠的虎杖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科研人员还对白藜芦醇在虎杖内部细胞壁、木纤维、韧皮纤维等纤维化程度较高地方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通过AlCl_3和水处理,之后在荧光显微下进行观察。这种方法为愈伤组织白藜芦醇的化学定位法以及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依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后,其结果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对比是几本一致的。含量最多的是木质部,其次为韧皮部,最少的为周皮。 虎杖与不同的外组织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有着较大的不同,为相关的培养技术提供了较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目 录
1 绪论 4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12 文献研究 5
2.1 虎杖的概述 5
2.1.1 资源分布 6
2.1.2 形状研究 6
2.2 虎杖的药理活性 6
2.2.1 抗肿瘤作用 6
2.2.2 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作用 6
2.2.3 抗菌作用 7
2.2.3 抗炎作用 7
2.2.4 雌激素样作用 8
2.3.4 其他作用 8
2.3 虎杖的化学成分 8
2.3.1 蒽醌及蒽醌苷类 8
2.3.2 酸性成分 8
2.3.3 黄酮类 9
2.3.4 二苯乙烯类 9
2.4白藜芦醇的提取及鉴别方法研究 9
3 实验研究 9
3.1 从虎杖中提取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9
3.1.1 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10
3.1.2 从虎杖中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 10
3.1.3 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11
3.2 虎杖中白藜芦醇提取分离及抗菌作用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11
3.2. 1从虎杖中提取分离白藜芦醇的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12
3.2.2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12
4 结论与讨论 13
4.1 结论 13
4.2 讨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在我国医学领域,存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而且达到了严重的程度,这导致了大量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引起更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之时,我国医学专家开始尝试从中医角度去治理这些感染性疾病,从而达到减少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发现中药抗菌效果要比西药更为明显,因此,近年来对中药抗菌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
虎杖在中医学中有很多别名,主要的有:活血龙、酸秆、阴阳莲等,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例如江浙地带以及两广区域,在安徽也有少量分布。虎杖作为中草药,其气味特性也比较独特,其性微寒,味略带有苦涩之感,归肝、胆、肺经。在祛风湿、止咳化痰、散瘀止痛方面有特效,能够用于跌打损伤、湿热黄疱、咳囔多等症状的治疗。虎杖中有多种有效的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性成分、蒽醌及蒽醌苷、水溶性过多糖和鞣质等。另一方面,其常常医药和化工产业被用作提取大黄酚、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虎杖是提供这些单体成分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在这些单体成分中,白藜芦醇具有十分突出的医学效用,其主要的功能是可以阻止基因突变,同时还有一定的抵抗致病菌以及修复炎症的作用,另外,相关的报道称其还对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能防止心血管疾病。在作用机理上主要依靠对身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干预细胞凋亡,临床上的药效非常明显。鉴于此,科学家高度重视对白藜芦醇的药理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而且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由于传统的给药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研究新型的给药方式,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柱色谱法提取分离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并研究白藜芦醇的抗菌作用,为中药虎杖的临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文献研究
2.1 虎杖的概述
2.1.1 资源分布
虎杖[12](Polygonum cuspidatun Sieb.et Zucc.),种属为蓼科蓼属,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有呈亚灌木状。在我国境内分布比较广泛,南北方各有分布,不过在数量上差别很大,南方分布比较多。北方的主产省份为辽宁和甘肃;南方的主产省份为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和广西;西部的四川、陕西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
2.1.2 性状研究
虎杖的药用价值十分显著,是我国传统的珍贵中草药材。科学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在众多植物中是最高的。此外,为了探索其内在规律,科学家还采用了植物化学技术和植物解剖技术对虎杖植株器官进行了解剖和室内离体培养,以求通过外植体脱分化、器官再分化、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等手段来更进一步了解其生长规律及药学原理,为人工培植虎杖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对虎杖相关研究发现:在芽的形态上,出土后的茎与土中的茎有着较多的不同点,主要区别为是否被鳞状叶包被,其图中的茎有,而出土后的茎没有。然而其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根茎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其根木质部为四原型,侧根发生于中柱鞘细胞;地下茎和不定根的周围皮质比较发达,纤维化程度比较高。除此之外,地上茎内部还有空隙,呈空腔结构,有髓腔;与之相比,地下茎的髓部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虎杖叶子的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状,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生长期,其叶片上有头状腺毛、钉状非腺毛,近几年,对于该植物还发现了花外蜜腺于叶柄基部。有研究报道称其经过离体培养后愈伤组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切口处维管组织细胞脱分化,另一种是表皮及多层皮层薄壁细胞脱分化。新生愈伤组织包括了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团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在形态结构上叶片离体培养切片与茎部离体培养切片有着较多的不同点。在经过系统、全面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进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员对虎杖结构及组织基础的了解,并通过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建立了综合分析系统,包含的条件主要有显色反映的强弱、环境条件、生长发育条件等,进而形成了一个完善、方便可靠的虎杖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科研人员还对白藜芦醇在虎杖内部细胞壁、木纤维、韧皮纤维等纤维化程度较高地方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通过AlCl_3和水处理,之后在荧光显微下进行观察。这种方法为愈伤组织白藜芦醇的化学定位法以及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依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后,其结果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对比是几本一致的。含量最多的是木质部,其次为韧皮部,最少的为周皮。 虎杖与不同的外组织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有着较大的不同,为相关的培养技术提供了较多的理论参考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