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方法对丹参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附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生品、炒制丹参、酒制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影响,以期为丹参炮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及临床用药指导。通过实验可知,丹参各炮制品中酒制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较高,炒制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较低。结果表明,酒制能增加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酒制后,可缓和寒凉之性,增强了活血化瘀、调经之功效,并能够通行血脉,善调节妇女经脉不匀。多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心胸疼痛,恶露不下等证。目 录
1 绪论
1.1 丹参的来源 1
1.2 丹参的植物形态 1
1.3 丹参的分布 1
1.4 丹参的生态环境 1
1.5丹参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2
1.5.1栽培丹参根 2
1.5.2野生丹参根 2
1.5.2商品规格 3
1.6 丹参的采收加工 3
1.6.1种子采收加工 3
1.6.2丹参根的采收加工 3
1.7 丹参的包装与储藏 3
1.7.1 包装 3
1.7.2 储藏 4
2 丹参的炮制方法研究
2.1 丹参的古代炮制方法 5
2.2 现代炮制 5
2.2.1 丹参 5
2.2.2 炒丹参 5
2.2.3 丹参炭 5
2.2.4 酒制丹参 5
2.2.5 米炒丹参 5
2.2.6 醋制丹参 5
2.2.7 猪血制丹参 5
2.2.8 鳖血制丹参 6
2.3 饮片性状 6
2.4 炮制的目的 6
2.5 炮制研究 6
2.5.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6
2.5.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7
3 丹参根的化学研究
3.1 丹参根的主要化学成分 8
3.1.1 脂溶性成分 8
3.1.2 水溶性成分 8
3.1.3 多糖 8
3.1.4 挥发油 8
3.2 丹参根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2.5 炮制研究 6
2.5.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6
2.5.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7
3 丹参根的化学研究
3.1 丹参根的主要化学成分 8
3.1.1 脂溶性成分 8
3.1.2 水溶性成分 8
3.1.3 多糖 8
3.1.4 挥发油 8
3.2 丹参根的药理作用研究 8
3.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8
3.2.2 抗休克 9
3.2.3 对肝脏的作用 9
3.2.4 对胰腺的作用 9
3.2.5 对胃的作用 9
3.2.6 对肠的作用 9
3.2.7 对肾脏的作用 9
3.2.8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9
3.2.9 其他作用 10
3.3 丹参根的临床应用状况 10
3.3.1 淤血证 10
3.3.2 心烦不眠 10
3.3.3 疮疡臃肿 10
3.3.4 现代医学应用 10
3.4 不良反应 11
3.4.1 中毒机理及临床表现 11
3.4.2 中毒原因及预防 11
3.4.3 中毒救治 11
4 实验部分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2
4.1.1 材料与试剂 12
4.1.2 仪器与设备 12
4.2 方法与结果 12
4.2.1 丹参各炮制品的制备 12
4.3 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12
4.3.1 色谱条件 12
4.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4.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
4.3.4 线性关系考察 13
4.3.5 精密度试验 14
4.3.6 重复性试验 14
4.3.7 稳定性试验 15
4.3.8 回收率试验 15
4.3.9 测定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绪论
1.1 丹参的来源
丹参,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历代本草都有收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本草纲目》谓:“五参五色配五脏,丹参入心曰赤参。”由于其外皮为紫红色或砖红色,故习称紫丹参或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丹参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之一,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2]。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3]。丹参归心、肝经,药性微寒,味苦、无毒,具祛瘀止痛、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清心除烦等功效,丹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1.2 丹参的植物形态
丹参为多年生唇形科植物,珠高 30~80cm;根数条,长圆柱行,肉质肥厚,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10~20cm;茎为四方形,被长肉毛[4]。叶对生,通常为奇数羽状复叶,边缘有钝锯齿,两面被柔毛。花夏季开放,淡紫蓝色或白色;花萼钟状,长约1.1cm,11脉,被腺毛和长柔毛,顶端有3个彼此紧靠的小齿;花冠明显二唇行,长2~2.7cm,下唇中裂片扁心形;雄蕊有长17~20mm的药隔,下壁短而粗,长约3cm左右,顶端靠接。花期一般在5~9月份,果期在6~10月份。小坚果有4个,呈椭圆形,成熟时为灰黑色。
1.3 丹参的分布
在我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这些高寒地区以外,几乎各个省、区、市均有分布。野生的大多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辽宁、江苏、江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人工种植的丹参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
1.4 丹参的生态环境
丹参性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5]。一般栽种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在年平均气温约为17.1℃,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7%,海拔为350~900m的地带内最为适宜。在气温为5℃时,茎叶易受冻害。地下的根部分能耐寒,可露天越冬,在其幼苗期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生长停滞或者死亡。丹参是深根植物,适宜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土壤酸碱度近中性、中等肥力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发育良好。土壤过于肥沃,丹参根生长不壮实。在排水、水涝等不良的低洼地会引起根的腐烂。过砂或过粘的土壤均不宜种植。
丹参植株返青后,一般在3~4月份茎叶的生长比较快,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倒苗后再重新长出新芽和叶片,进入到第二次的生长。母株一般会生3~5个分株,从4月上旬开始分枝,并且陆续地抽出花茎,秋季花茎较少,只有春季的1/3,在7~8月份日照时间比较长有利于根部的生长。
1.5 丹参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1
1 绪论
1.1 丹参的来源 1
1.2 丹参的植物形态 1
1.3 丹参的分布 1
1.4 丹参的生态环境 1
1.5丹参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2
1.5.1栽培丹参根 2
1.5.2野生丹参根 2
1.5.2商品规格 3
1.6 丹参的采收加工 3
1.6.1种子采收加工 3
1.6.2丹参根的采收加工 3
1.7 丹参的包装与储藏 3
1.7.1 包装 3
1.7.2 储藏 4
2 丹参的炮制方法研究
2.1 丹参的古代炮制方法 5
2.2 现代炮制 5
2.2.1 丹参 5
2.2.2 炒丹参 5
2.2.3 丹参炭 5
2.2.4 酒制丹参 5
2.2.5 米炒丹参 5
2.2.6 醋制丹参 5
2.2.7 猪血制丹参 5
2.2.8 鳖血制丹参 6
2.3 饮片性状 6
2.4 炮制的目的 6
2.5 炮制研究 6
2.5.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6
2.5.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7
3 丹参根的化学研究
3.1 丹参根的主要化学成分 8
3.1.1 脂溶性成分 8
3.1.2 水溶性成分 8
3.1.3 多糖 8
3.1.4 挥发油 8
3.2 丹参根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2.5 炮制研究 6
2.5.1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6
2.5.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7
3 丹参根的化学研究
3.1 丹参根的主要化学成分 8
3.1.1 脂溶性成分 8
3.1.2 水溶性成分 8
3.1.3 多糖 8
3.1.4 挥发油 8
3.2 丹参根的药理作用研究 8
3.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8
3.2.2 抗休克 9
3.2.3 对肝脏的作用 9
3.2.4 对胰腺的作用 9
3.2.5 对胃的作用 9
3.2.6 对肠的作用 9
3.2.7 对肾脏的作用 9
3.2.8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9
3.2.9 其他作用 10
3.3 丹参根的临床应用状况 10
3.3.1 淤血证 10
3.3.2 心烦不眠 10
3.3.3 疮疡臃肿 10
3.3.4 现代医学应用 10
3.4 不良反应 11
3.4.1 中毒机理及临床表现 11
3.4.2 中毒原因及预防 11
3.4.3 中毒救治 11
4 实验部分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2
4.1.1 材料与试剂 12
4.1.2 仪器与设备 12
4.2 方法与结果 12
4.2.1 丹参各炮制品的制备 12
4.3 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12
4.3.1 色谱条件 12
4.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4.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
4.3.4 线性关系考察 13
4.3.5 精密度试验 14
4.3.6 重复性试验 14
4.3.7 稳定性试验 15
4.3.8 回收率试验 15
4.3.9 测定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绪论
1.1 丹参的来源
丹参,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历代本草都有收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本草纲目》谓:“五参五色配五脏,丹参入心曰赤参。”由于其外皮为紫红色或砖红色,故习称紫丹参或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丹参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之一,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2]。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3]。丹参归心、肝经,药性微寒,味苦、无毒,具祛瘀止痛、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清心除烦等功效,丹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1.2 丹参的植物形态
丹参为多年生唇形科植物,珠高 30~80cm;根数条,长圆柱行,肉质肥厚,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10~20cm;茎为四方形,被长肉毛[4]。叶对生,通常为奇数羽状复叶,边缘有钝锯齿,两面被柔毛。花夏季开放,淡紫蓝色或白色;花萼钟状,长约1.1cm,11脉,被腺毛和长柔毛,顶端有3个彼此紧靠的小齿;花冠明显二唇行,长2~2.7cm,下唇中裂片扁心形;雄蕊有长17~20mm的药隔,下壁短而粗,长约3cm左右,顶端靠接。花期一般在5~9月份,果期在6~10月份。小坚果有4个,呈椭圆形,成熟时为灰黑色。
1.3 丹参的分布
在我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这些高寒地区以外,几乎各个省、区、市均有分布。野生的大多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辽宁、江苏、江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人工种植的丹参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
1.4 丹参的生态环境
丹参性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5]。一般栽种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在年平均气温约为17.1℃,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7%,海拔为350~900m的地带内最为适宜。在气温为5℃时,茎叶易受冻害。地下的根部分能耐寒,可露天越冬,在其幼苗期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生长停滞或者死亡。丹参是深根植物,适宜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土壤酸碱度近中性、中等肥力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发育良好。土壤过于肥沃,丹参根生长不壮实。在排水、水涝等不良的低洼地会引起根的腐烂。过砂或过粘的土壤均不宜种植。
丹参植株返青后,一般在3~4月份茎叶的生长比较快,果实成熟后植株枯死,倒苗后再重新长出新芽和叶片,进入到第二次的生长。母株一般会生3~5个分株,从4月上旬开始分枝,并且陆续地抽出花茎,秋季花茎较少,只有春季的1/3,在7~8月份日照时间比较长有利于根部的生长。
1.5 丹参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