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退热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摘 要石膏退热颗粒是由石膏、蝉蜕、芦根、桑叶、百部、甘草组成,主要医治小儿发热且高热不退等症状,其组方合理,功效明了,用药简练而专一。本文为了研究石膏退热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了水提法对中药进行提取,用桑叶中芦丁的含量和干膏率作为评价指标 ,前期进行单因素条件考察,最后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优选。实验结果得出,首先药材经过浸泡后加10倍量的水,水煎3次,每次用1.5小时,其干膏率达到平均值48.59,芦丁的含量平均值达到27.1220。用此论题的实验方法提取的该处方药效发挥显著,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且稳定,并为石膏退热颗粒后期的制备工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使用此制备工艺进行大批量生产。
目 录
1绪论 1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
1.2 论题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
1.3 石膏退热颗粒中各味药的研究 3
1.3.1桑叶 3
1.3.2 石膏 5
1.3.3 蝉蜕 6
1.3.4 芦根 6
1.3.5 百部 7
1.3.6 甘草 7
1.4 关于黄酮类的提取研究 7
2 实验研究 9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9
2.2 方法与结果 9
2.2.1 实验方法设计 9
2.2.2 干浸膏制备 9
2.2.3 桑叶中芦丁的含量测定 10
2.2.4 单因素考察 10
2.2.5 因素水平的确定及正交表的选择 13
2.2.6 正交设计 13
2.2.7方差分析 13
2.2.8 验证试验 14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20
1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石膏退热颗粒的组方是陕西省中医医院名老中医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由石膏、蝉蜕、芦根、桑叶、百部、甘草组成,临床应用于小儿发热等症状,该处方的组成有相关科学依据,且符合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要求,各单味药的功效也很明了,古方中也有记载,但是传统的汤剂存在种种弊端,例如,携带不方便、煎煮不便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费时费力等不足,最重要的是此处方专为儿童服用,汤剂更加的不适宜,其味苦,小儿难以服用。为改变传统剂型的不足,适应当今中药现代化的需要,急需研制出具有现代化气息又聚有创新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因此,对石膏退热临床经验方进行研究,根据组方中各单味药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性质,选择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提取溶剂、确定提取工艺参数,以确保临床疗效并进一步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对中成药石膏退热颗粒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前期进行单因素考察,考察评价指标其干膏率和芦丁含量,三因素分别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加水倍量,选择出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正交设计试验,为其整个生产工艺的研究提供保障和依据,使该药能发挥其最大疗效。
1.2论题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到,发热是小儿发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儿科多种疾病的临床主证,是正邪交争、机体与疾病作斗争及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保护性反应[1]。发热能抑制病原微生物代谢,使人体白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抵制了感染分子的入侵,这有利于人体对感染性疾病的防御,这是一种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有利于对抗疾病因子侵入,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有利也有弊,发热的同时心跳和脉搏会加速,并且增加了心脑、血管的负担,降低了消化酶的活力,导致腹泻、脱水等其他并发症,体温过高还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引起烦躁、头痛、惊厥,又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谵语、昏睡、昏迷,持续高热还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2]。
西医认为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发热的最主要症状之一,发热作为儿科临床上的“急”、“重”症,主要是由于发热激活物(病毒、细菌等)作用于人身体的中枢神经,产生了内生致热源,并且进入中枢神经脑内,人体的体温会随着一系列环节而升高[3]。而人的身体内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这也是体内的一种防御系统,是保护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屏障,免疫系统分为固有的和适应性的,固有的免疫系统就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的皮肤、血管,甚至是胎盘,这都可以保护人体免受一些病毒的侵害,排斥一些病原体。而所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则是后天形成的防御,比如注射人工疫苗来预防某种疾病。
西医临床上使用解热药多为非甾体抗炎药,也被称为解热镇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等药物。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WHO)所推荐疗效好且比较安全的药物,其他药物虽然药效也较为显著[4],但是副作用也比较大,如腹痛、腹泻、消化性溃疡等不良反应。翟云仙等人将出现发热症状的患儿分组,根据体温的不同分为两组,每一组都服用布洛芬混悬液,观察在两天内,体温的变化,对照组的退热时间、最高体温及退热次数均比观察组多,所以得出结论当小儿体温为38.2℃时,使用退热药物,可以快速消除热量,体温下降较快,且退热效果为最好[2]。所以西医面对小儿发热时,时治疗其“标”,及时退热为最关键。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之别,发热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外感风热受六淫所致,即风热、寒热、风邪、寒邪、暑热、时气温热所影响,内伤则包括肠胃不调、积食以及惊吓等其他因素所导致[5]。
中医临床上,朱宗元选择蒿芩清胆汤治疗因高热不退的患儿,为其清燥热,又透邪外出,他认为青蒿与碧玉散相结合可以更佳有效的治疗疾病[6]。刘丽娟对于治疗小儿退热选用了白虎汤并对其疗效进行了临床实验观察,白虎汤主要由生石膏、知母、连翘等中药组成,将200例患儿分两组进行观察,通过其反复比较验证得出,观察组白虎汤的各方面的效率都高于对照西医治疗法,且毒副作用小于对照组[7]。除了内服药物外,临床上还有一些外治法。李同、杜洪喆就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也进行了总结概述,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对外治法也进行了分类,比起内服及注射给药等其他方法,中医内治法种类也较为多。比如直肠给药治疗法,包括灌肠、退热栓等,吸收快,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小,但又因用药部位在肝门,可能部分患儿会有不适感,还会引起肠道内紊乱,所以使用起来的人较少。其次还有经络刺激法,包括推拿、刮痧、刺络及拔罐,这都有扶助正气,减少对肝肾的损伤,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小儿的皮肤比较娇嫩,此类疗法会损伤患儿皮肤,部分家长也不易接受。最后还有药物经皮吸收疗法,包括药浴、滴鼻等,这类疗法副作用较小,刺激作用也较少,但是对于小儿发热严重阶段,使用此疗法,药效发挥缓慢,小儿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情况危急时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