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探究防风甘草药对在中风治疗中的分子机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传统中药“防风-甘草”药对在中风的治疗中所起到的有效作用机制。运用整合药理学平台ETCM,查找“防风-甘草”药对相应化合物信息,选取同时满足 OB≥50%和 DL≥0.18 的药对化学成分作为候选活性成分,查找化合物、疾病的靶点,建立“药用有效成分-靶蛋白-疾病”网络,揭示“防风-甘草”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结果显示,防风中符合要求的化学成分有5种,甘草中符合要求的化学成分有41种,相应靶点66个,中风疾病相关靶点9个,两者共同的靶点为PTGS2。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防风-甘草”药对在治疗中风上的作用机制, 为新药研发及临床应运奠定了基础。
Keywords: Network pharmacology; Fangfeng;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Apoplexy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中风及治疗概况 1
1.1.2 “防风甘草”药对的研究概况 1
1.2 网络药理学概述 2
1.2.1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2
1.2.2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2
1.3 防风概述 3
1.3.1 防风基本特征概述 3
1.3.2 防风药理药效概述 3
1.4 甘草药理作用概述 4
1.4.1 甘草基本特征概述 4
1.4.2 甘草药理药效概述 4
1.5 中风概述 5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2 网络药理学研究 7
2.1 研究方法 7
2.1.1 防风甘草药对化学成分库建立 7
2.1.2 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 7
2.1.3 候选化合物对应靶标预测 7
2.1.4 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库建立 7
2.1.5 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 7
2.2 结果 9
2.2.1 防风甘草药对化学成分库建立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2 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 9
2.2.3 候选化合物对应靶标预测 11
2.2.4 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库建立 11
2.2.5 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 13
2.3 讨论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2
绪论
研究背景
中风及治疗概况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首要大敌[1],中风患者一般来说,康复不了,因为其神经系统等,已经因为中风的原因被损坏,常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木讷,给人第一感觉跟石头人一样,嘴歪眼斜的口中流口水等,虽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中风患者的存活率相对升高,但其造成的后遗症,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像偏瘫,半身不遂,语言功能、行动功能丧失等成为了脑中风患者康复的首要难题[2]。中风按中医理论来说就是风邪侵入了人的神经组织,导致人四肢不协调等,曹操的头风就是中风的一种表现,在农村,老人常劝阻我们不要在山里睡觉,说以前有人因为晚上在外面睡觉,第二天口歪眼斜,面皮塔拉的这就是中风的一种。在临床应用上,传统中医药治疗中风有显著疗效,特别是中药方剂及由此而生的中成药产品,现已成为中风康复的一线临床用药[3]。但是,目前在中药方剂治疗中风的研究上仍然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以及较多的康复案例,因此,探讨中药药对、方剂等与治疗中风的理论关系以及治疗中风的最大有效化的成分,建立药用有效成分-靶蛋白-疾病网络,对中风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4]。
“防风甘草”药对的研究概况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未抽花茎植株的干燥根,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胜湿之功效系治疗中风常用中药材之一[5]。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防风化学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防风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也被发掘,防风中的色原酮、多糖及挥发油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于治疗中风以及中风后遗症都有较明显的作用[6]。防风在中医中药中有广泛的应用,像治疗感冒,过敏等都常用到防风,按中医理论来说,其作用是解表祛风。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的四大药材之一,有“中药之王”之称[7],具有清热解毒,镇痰去咳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脉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病;甘草治疗中风由来已久,《伤寒论》中所记载芍药甘草汤治疗津液受损,甘草补中气、阴血不足之症,在中药的运用中,甘草有诸多的作用,像每个药方里基本都有甘草,其作用是调和诸药,有的是抵抗一些要的毒副作用,还有的是发挥其不中益气健脾的作用,通常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医生都会建议用甘草煮水喝,其有去除药物积存在体内药毒的作用,记得小时候有次误食了有毒的水果,家里人就找了甘草给我熬制成汤剂给我喝,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由此可见其解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原因便是气虚引起,是风邪入侵表里,甘草有补中气的效果,因此历代医者皆用此方以治疗中风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防风甘草药对是根据中医配伍理论,防风主治风寒湿痹为君药,甘草调和诸味、补虚解毒为佐药。研究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对于治疗中风以及探索两味中药的互相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法,对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其结果能够为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组方成药打下基础。
网络药理学概述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网络药理学,由英国药理学家Andrew L Hopkins于2007年首次提出,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 揭示多分子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9]。它的产生,代表着药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由以前的单个药物对应单个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探索与展示,变成了从整体去观察人体疾病的发展,这对于认识疾病,探索其发病原理与药物对疾病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10][11]。
Keywords: Network pharmacology; Fangfeng;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Apoplexy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中风及治疗概况 1
1.1.2 “防风甘草”药对的研究概况 1
1.2 网络药理学概述 2
1.2.1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2
1.2.2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2
1.3 防风概述 3
1.3.1 防风基本特征概述 3
1.3.2 防风药理药效概述 3
1.4 甘草药理作用概述 4
1.4.1 甘草基本特征概述 4
1.4.2 甘草药理药效概述 4
1.5 中风概述 5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2 网络药理学研究 7
2.1 研究方法 7
2.1.1 防风甘草药对化学成分库建立 7
2.1.2 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 7
2.1.3 候选化合物对应靶标预测 7
2.1.4 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库建立 7
2.1.5 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 7
2.2 结果 9
2.2.1 防风甘草药对化学成分库建立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2 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筛选 9
2.2.3 候选化合物对应靶标预测 11
2.2.4 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库建立 11
2.2.5 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 13
2.3 讨论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2
绪论
研究背景
中风及治疗概况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首要大敌[1],中风患者一般来说,康复不了,因为其神经系统等,已经因为中风的原因被损坏,常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木讷,给人第一感觉跟石头人一样,嘴歪眼斜的口中流口水等,虽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中风患者的存活率相对升高,但其造成的后遗症,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像偏瘫,半身不遂,语言功能、行动功能丧失等成为了脑中风患者康复的首要难题[2]。中风按中医理论来说就是风邪侵入了人的神经组织,导致人四肢不协调等,曹操的头风就是中风的一种表现,在农村,老人常劝阻我们不要在山里睡觉,说以前有人因为晚上在外面睡觉,第二天口歪眼斜,面皮塔拉的这就是中风的一种。在临床应用上,传统中医药治疗中风有显著疗效,特别是中药方剂及由此而生的中成药产品,现已成为中风康复的一线临床用药[3]。但是,目前在中药方剂治疗中风的研究上仍然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以及较多的康复案例,因此,探讨中药药对、方剂等与治疗中风的理论关系以及治疗中风的最大有效化的成分,建立药用有效成分-靶蛋白-疾病网络,对中风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4]。
“防风甘草”药对的研究概况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未抽花茎植株的干燥根,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胜湿之功效系治疗中风常用中药材之一[5]。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防风化学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防风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也被发掘,防风中的色原酮、多糖及挥发油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于治疗中风以及中风后遗症都有较明显的作用[6]。防风在中医中药中有广泛的应用,像治疗感冒,过敏等都常用到防风,按中医理论来说,其作用是解表祛风。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的四大药材之一,有“中药之王”之称[7],具有清热解毒,镇痰去咳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脉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病;甘草治疗中风由来已久,《伤寒论》中所记载芍药甘草汤治疗津液受损,甘草补中气、阴血不足之症,在中药的运用中,甘草有诸多的作用,像每个药方里基本都有甘草,其作用是调和诸药,有的是抵抗一些要的毒副作用,还有的是发挥其不中益气健脾的作用,通常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医生都会建议用甘草煮水喝,其有去除药物积存在体内药毒的作用,记得小时候有次误食了有毒的水果,家里人就找了甘草给我熬制成汤剂给我喝,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由此可见其解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原因便是气虚引起,是风邪入侵表里,甘草有补中气的效果,因此历代医者皆用此方以治疗中风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防风甘草药对是根据中医配伍理论,防风主治风寒湿痹为君药,甘草调和诸味、补虚解毒为佐药。研究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对于治疗中风以及探索两味中药的互相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法,对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其结果能够为防风甘草药对治疗中风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组方成药打下基础。
网络药理学概述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网络药理学,由英国药理学家Andrew L Hopkins于2007年首次提出,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 揭示多分子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9]。它的产生,代表着药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由以前的单个药物对应单个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探索与展示,变成了从整体去观察人体疾病的发展,这对于认识疾病,探索其发病原理与药物对疾病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10][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