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 要本研究旨在优化白花蛇舌草水提醇沉多糖提取工艺及探讨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白花蛇舌草多糖含量为指标,分别考察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乙醇浓度对白花蛇舌草多糖含量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对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影响较为明显的4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从而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并选用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测定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提取时间30min,提取次数3次,提取乙醇浓度60%,此时多糖浓度达到最大,为34.50628μg/mL。白花蛇舌草多糖具有浓度相关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白花蛇舌草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概述 1
1.2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 1
1.2.1 多糖 2
1.2.2 蒽醌类 2
1.2.3 黄酮类化合物 2
1.2.4 萜类 2
1.2.5 挥发油类 3
1.2.6 甾醇 3
1.2.7 有机酸类成分 3
1.2.8 其他类 3
1.3 白花蛇舌草的药理作用 3
1.3.1 抗肿瘤效果 3
1.3.2 免疫调节活性 3
1.3.3 抗氧化性 4
1.3.4 抗化学诱变作用 4
1.3.5 消炎抗菌活性 4
1.3.6 其它药理作用 4
1.4 多糖的研究进展 4
2 研究方法 6
2.1 材料与仪器 6
2.1.1 实验材料 6
2.1.2 实验仪器 6
2.1.3 实验试剂 6
2.2 白花蛇舌草多糖提取工艺优选 6
2.2.1 不同料液比与多糖提取率之间的关系 6
2.2.2 不同的超声提取时间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7
2.2.3 不同的提取次数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7
2.2.4 不同的乙醇浓度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7
2.2.5 正交实验 7
2.3白花蛇舌草多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含量测定 7
2.3.1 多糖的水提醇沉 7
2.3.2使用蒽酮比色法来测量确定多糖含量 8
2.3.3使用多糖来进行清除DPPH自由基 8
3 结果与分析 9
3.1多糖的提取工艺分析以及优选 9
3.1.1 不同的料液比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9
3.1.2 不同的超声提取时间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9
3.1.3 不同的提取次数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10
3.1.4 不同的乙醇浓度与多糖提取率的关系 10
3.1.5 正交实验 11
3.2 白花蛇舌草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实验结果 12
4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绪论
1.1概述
中草药作为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开发利用,而我国对于中草药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优秀历史。然而,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对于中草药的使用率反而逐渐降低。
?白花蛇舌草(Hedyotidis difffusa Willd)作为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它是茜草科耳草属一年生草本的一种。也被称为蛇舌草、蛇针草、羊须草、蛇总管、鹤舌草、龙舌草等等,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白花蛇舌草开始记录在《广西中药志》上,它的性状是微甘,性寒,归心、脾、肺、肝经[1],它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一系列作用,对治愈某些疾病有着明显的疗效。临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医治恶性肿瘤,肠胃炎,阑尾炎有很大的效果,也可用来医治尿路感染和扁桃体炎以及肺炎等疾病。
白花蛇舌草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类植物,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中生长,一般在山上的岩石之上生长,同时在有水的田地、田埂以及湿润的旷地类地形也比较常见,高约15至50厘米,块茎是扁球形的,它的直径能够达到6厘米;叶片是线形形状或者线状披针形形状,长约1至3.5厘米,宽约1至3毫米,叶片上有短柄结构或者没有短柄结构。叶腋部分有一朵或两朵花生长,没有柄状结构或近似于没有柄状结构。开花期是7到9月,果期8~10月。
白花蛇舌草主要分布于江苏、云南、安徽、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湖南和湖北,主要在夏季和秋季进行收集、洗净新鲜或干燥的白花蛇舌草。近些年以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白花蛇舌草中的化学成分,发现白花蛇舌草成分有很多种,而且还包含一些微量元素,其中多糖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皮肤老化的功效,是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1.2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
近些年以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专家对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深入研究。综合众多有关白花蛇舌草的报道以及文献能够知道,这种中药草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还有些许微量元素的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挥发作用。
1.2.1 多糖
为了了解到白花蛇舌草的多糖构成,凌育赵[2]经过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含量测定等过程来对多糖进行结构测定,发现主要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几部分构成;而宝炉丹等人[3] 为了测定白花蛇舌草多糖中单糖的成分以及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在使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还运用了苯酚和硫酸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药材中的多糖含量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有的较高,有的偏低,其中,广东地区的药材中的多糖含量高达12%之多。最终的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中的多糖成分由鼠李糖、葡萄糖等相互作用而组成,同时多糖水解物中不同的单糖与单糖之间含量的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2.2 蒽醌类
在对白花蛇舌草的研究中,发现蒽醌的构成主要为四种,并且在提取分离过程中,于莉等人[4]得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蒽醌化合物,这对白花蛇舌草的成分以及化学结构分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2.3 黄酮类化合物
在对白花蛇舌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有很多种,主要是芦丁、槲皮素以及山奈酚等,而且还有很多成分没有获取到,而孙敬之等人[5] 为了检测到白花蛇舌草中的槲皮素的成分以及含量,对不同地区的白花蛇舌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研究中的白花蛇舌草的槲皮素含量都在85。
1.2.4 萜类
在对白花蛇舌草的大量实验研究之中,发现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三萜类化合物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两大类,张永勇等人[6]为了研究白花蛇舌草的组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分离得到几个全新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了研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李存满等人[7]进行了许许多多的实验以及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光照对化合物来说起不到敏感的作用,在酸性介质中,化合物的稳定性是不稳定的,易发生反应,在水中,化合物的颜色变成蓝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2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