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柴胡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香豆素含量的研究
本人签名 日期北柴胡主要有疏散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月经不调等病症。北柴胡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及香豆素,有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对于种子的萌发、幼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发育时期北柴胡果实中香豆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分别测定北柴胡果实从形成到成熟期间香豆素的含量,取7月2日、7月12日、7月22日、8月1日、8月11日,这几个时期来对香豆素进行测定,得到它们中香豆素含量分别是1.5%,1.28%,1.1%,1.65%,1.9%,得到在7月22日香豆素含量是果实发育时期最低的是1.1%,而在果实完全成熟时8月22日香豆素含量是最高的达到1.9%,因此可以推测香豆素是北柴胡果实生长时期的内源性抑制物,由此我们不仅可以为北柴胡质量控制的依据,又为柴胡的广泛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目录
1绪论 1
1.1柴胡的概述 1
1.2柴胡的基源 2
1.2.1柴胡的发展 2
1.2.2北柴胡果实的形态 2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2
1.2.4柴胡的栽培采收 3
1.3柴胡的化学成分 3
1.3.1柴胡皂苷 4
1.3.2柴胡中黄酮类 4
1.3.3挥发油及脂肪油成分 4
1.3.4多糖 4
1.3.5酚类成分和生物碱 4
1.3.6北柴胡中其他类成分 4
1.4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4
1.4.1解热作用 4
1.4.2抗炎作用 5
1.4.3抗病毒作用 5
1.4.4免疫调节作用 5
1.4.5镇痛作用 5
1.4.6镇静及催眠作用 5
1.4.7保肝、利胆作用 5
1.4.8兴奋肠肌的作用 5
1.4.9抗肿瘤作用 5
1.5.1流感 6
1.5.2急慢性肝炎 6
1.5.3胆系感染 6
1.5.4单纯性胃炎 6
1.5.5月经不调 6
1.5.6高血压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7镇静 6
1.5.8止痛 6
1.6柴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7
1.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2.实验部分 8
2.1实验材料 8
2.2实验仪器 8
2.3试剂 8
2.4方法与结果 8
2.4.1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8
2.4.2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8
2.4.3检测波长的选择 8
2.4.4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4.5样品溶液的测定 9
2.4.6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9
2.4.6.1精密度试验 9
2.4.6.2重复性试验 10
2.4.6.3稳定性试验 10
2.4.6.4加样回收率测定 11
2.5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北柴胡果实中香豆素的含量变化 11
3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绪论
1.1柴胡的概述
柴胡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它从汉唐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录柴胡的,是治疗少阳症的首选药,《伤寒论》中有116方,以柴胡为命方的有6方,各种典籍及医家不断充实应用经验。在2015版的《中国药典》中,把柴胡的正品药材做了具体的划分,它的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 。当今社会下,许多中医药学家也经常将竹叶柴胡、银州柴胡和三岛柴胡等作为中药材使用 [2] 。
柴胡分为几大种,它们分别是南柴胡、北柴胡、黑柴胡和小叶柴胡。其中一些是有其他分类的,比如南柴胡有红柴胡、银柴胡、膜缘柴胡。柴胡味道苦,微寒,经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生柴胡的升散强,麸煨法缓和辛散之性,醋制后皂苷类成分增加,挥发油成分下降,使其疏肝和血的功效有很大的改进,蜜制品次之,有润肺止咳的效用酒制品与生柴胡相当,能活血通络。炮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一种是最有用的,大多数学者从北柴胡炮制前后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或挥发油)的变化方面进行研究[34] 。在日本小柴胡事件发生后,国内也有报道指出在药典规定的剂量、用法、品种中毒性不大,出现肝毒性则是由于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作为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常作为君药参与多种中药组方。
柴胡属在伞形科植物中能很清晰的分辨出与其他属不同的地方,由于在本属之中差异较小,要有效的区分每个小类十分重要。而把他们进行区别,就是为了保证临床上的用药安全,减少患者的进一步损伤,柴胡进行区分的主要依据是:苞片宽度、叶的形状和伞幅的多少。
野生柴胡在半干燥山坡、林缘的区域分布,长在沙质土、栽培土、腐殖土上,其喜温,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忌高温,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河南等地,但是有少数种或变种喜欢阴湿的环境。北柴胡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春秋两季采挖。而河南是最早发展人工栽培柴胡的地区之一[5]。
我国柴胡属资源丰富,四十种,七个变种,已广泛应用,但对于大叶紫叶有较大的毒性,不可当柴胡入药;随着柴胡开发利用的深入,它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提高产量,质量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措施。
1.2柴胡的基源
1.2.1柴胡的发展
汉唐时期,《神农本草经》主要描述了柴胡的功能效用,对形状无记载。从《名医别录》到《唐本草》的描述中,据了解,汉唐时期有两种柴胡可以从中知道到汉唐时期,有两个柴胡的品种,一种是红色的红柴胡,一种是芸蒿。
在宋金时期,《证类本草》引用《图经》中的话语,可以知道当时使用到的为红柴胡;而《本草别说》中提出的论据,有学者认为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证类本草》除承袭旧说外,患有其他五幅,如红柴胡、北柴胡,据此可以了解到,宋除沿用汉唐时期柴胡外,还扩大了柴胡其他品种的应用。
明清时期,《滇南本草》中根据图文描述可得,与竹叶柴胡或窄叶柴胡一致,《本草纲目》除了对柴胡苗的记载之外,还对科《唐本草》批驳陶氏邪蒿非柴胡的论说进行有力的驳斥,指出银州柴胡不止一种,现存已经增加至两种。
在现今社会,全世界的柴胡属越来越多,达到两百种,而我国已有四十二种,十七种变种,七变种被报道。
1.2.2北柴胡果实的形态
北柴胡的坨屎表面凹凸不平,皱缩,颜色棕黑,是长形,两侧扁平,棱狭翅状,横切面为五边形,为不规则形态,有五个果棱,其间距离各不相同,果实从纵切面来看,呈半卵圆形,从外向内分别为果皮、种皮、胚乳、胚。北柴胡的果实和解剖特点有利于鉴别柴胡属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北柴胡的形态学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北柴胡主要以根入药,它的侧根的多少对于柴胡的产量、药效成分的多少和商品性都有所影响,侧根分支对于植物适应环境有一些作用,比如土壤锚定、支撑地上部分、保存营养及水分。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柴胡性味苦,微寒,常以根入药,有疏散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能治疗多种疾病,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月经不调的病症,柴胡对其都有一定的作用,柴胡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抗肿瘤的作用[69],它的有效成分在水中和醇中都可以更好的提取出来,但它们的效果却明显不同,在水中提取有明显的解热效用,而在醇中可镇痛。
目录
1绪论 1
1.1柴胡的概述 1
1.2柴胡的基源 2
1.2.1柴胡的发展 2
1.2.2北柴胡果实的形态 2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2
1.2.4柴胡的栽培采收 3
1.3柴胡的化学成分 3
1.3.1柴胡皂苷 4
1.3.2柴胡中黄酮类 4
1.3.3挥发油及脂肪油成分 4
1.3.4多糖 4
1.3.5酚类成分和生物碱 4
1.3.6北柴胡中其他类成分 4
1.4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4
1.4.1解热作用 4
1.4.2抗炎作用 5
1.4.3抗病毒作用 5
1.4.4免疫调节作用 5
1.4.5镇痛作用 5
1.4.6镇静及催眠作用 5
1.4.7保肝、利胆作用 5
1.4.8兴奋肠肌的作用 5
1.4.9抗肿瘤作用 5
1.5.1流感 6
1.5.2急慢性肝炎 6
1.5.3胆系感染 6
1.5.4单纯性胃炎 6
1.5.5月经不调 6
1.5.6高血压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7镇静 6
1.5.8止痛 6
1.6柴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7
1.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2.实验部分 8
2.1实验材料 8
2.2实验仪器 8
2.3试剂 8
2.4方法与结果 8
2.4.1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8
2.4.2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8
2.4.3检测波长的选择 8
2.4.4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4.5样品溶液的测定 9
2.4.6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9
2.4.6.1精密度试验 9
2.4.6.2重复性试验 10
2.4.6.3稳定性试验 10
2.4.6.4加样回收率测定 11
2.5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北柴胡果实中香豆素的含量变化 11
3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绪论
1.1柴胡的概述
柴胡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它从汉唐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录柴胡的,是治疗少阳症的首选药,《伤寒论》中有116方,以柴胡为命方的有6方,各种典籍及医家不断充实应用经验。在2015版的《中国药典》中,把柴胡的正品药材做了具体的划分,它的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 。当今社会下,许多中医药学家也经常将竹叶柴胡、银州柴胡和三岛柴胡等作为中药材使用 [2] 。
柴胡分为几大种,它们分别是南柴胡、北柴胡、黑柴胡和小叶柴胡。其中一些是有其他分类的,比如南柴胡有红柴胡、银柴胡、膜缘柴胡。柴胡味道苦,微寒,经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生柴胡的升散强,麸煨法缓和辛散之性,醋制后皂苷类成分增加,挥发油成分下降,使其疏肝和血的功效有很大的改进,蜜制品次之,有润肺止咳的效用酒制品与生柴胡相当,能活血通络。炮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一种是最有用的,大多数学者从北柴胡炮制前后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或挥发油)的变化方面进行研究[34] 。在日本小柴胡事件发生后,国内也有报道指出在药典规定的剂量、用法、品种中毒性不大,出现肝毒性则是由于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作为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常作为君药参与多种中药组方。
柴胡属在伞形科植物中能很清晰的分辨出与其他属不同的地方,由于在本属之中差异较小,要有效的区分每个小类十分重要。而把他们进行区别,就是为了保证临床上的用药安全,减少患者的进一步损伤,柴胡进行区分的主要依据是:苞片宽度、叶的形状和伞幅的多少。
野生柴胡在半干燥山坡、林缘的区域分布,长在沙质土、栽培土、腐殖土上,其喜温,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忌高温,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河南等地,但是有少数种或变种喜欢阴湿的环境。北柴胡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春秋两季采挖。而河南是最早发展人工栽培柴胡的地区之一[5]。
我国柴胡属资源丰富,四十种,七个变种,已广泛应用,但对于大叶紫叶有较大的毒性,不可当柴胡入药;随着柴胡开发利用的深入,它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提高产量,质量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措施。
1.2柴胡的基源
1.2.1柴胡的发展
汉唐时期,《神农本草经》主要描述了柴胡的功能效用,对形状无记载。从《名医别录》到《唐本草》的描述中,据了解,汉唐时期有两种柴胡可以从中知道到汉唐时期,有两个柴胡的品种,一种是红色的红柴胡,一种是芸蒿。
在宋金时期,《证类本草》引用《图经》中的话语,可以知道当时使用到的为红柴胡;而《本草别说》中提出的论据,有学者认为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证类本草》除承袭旧说外,患有其他五幅,如红柴胡、北柴胡,据此可以了解到,宋除沿用汉唐时期柴胡外,还扩大了柴胡其他品种的应用。
明清时期,《滇南本草》中根据图文描述可得,与竹叶柴胡或窄叶柴胡一致,《本草纲目》除了对柴胡苗的记载之外,还对科《唐本草》批驳陶氏邪蒿非柴胡的论说进行有力的驳斥,指出银州柴胡不止一种,现存已经增加至两种。
在现今社会,全世界的柴胡属越来越多,达到两百种,而我国已有四十二种,十七种变种,七变种被报道。
1.2.2北柴胡果实的形态
北柴胡的坨屎表面凹凸不平,皱缩,颜色棕黑,是长形,两侧扁平,棱狭翅状,横切面为五边形,为不规则形态,有五个果棱,其间距离各不相同,果实从纵切面来看,呈半卵圆形,从外向内分别为果皮、种皮、胚乳、胚。北柴胡的果实和解剖特点有利于鉴别柴胡属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北柴胡的形态学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北柴胡主要以根入药,它的侧根的多少对于柴胡的产量、药效成分的多少和商品性都有所影响,侧根分支对于植物适应环境有一些作用,比如土壤锚定、支撑地上部分、保存营养及水分。
1.2.3柴胡的药用特性
柴胡性味苦,微寒,常以根入药,有疏散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能治疗多种疾病,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月经不调的病症,柴胡对其都有一定的作用,柴胡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抗肿瘤的作用[69],它的有效成分在水中和醇中都可以更好的提取出来,但它们的效果却明显不同,在水中提取有明显的解热效用,而在醇中可镇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