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制剂cfk胶囊的工艺优选(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1.1CFK胶囊的功能主治 1
1.1.1结肠炎分类 1
1.2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状况 2
1.2.1发病率 2
1.2.2发病机制 2
1.2.3治疗方法 3
1.3药材简介 4
1.3.1黄芪简介 4
1.3.2茯苓简介 5
1.3.3白术简介 5
1.3.4木香简介 6
1.3.5干姜简介 6
1.3.6山楂简介 6
1.3.7陈皮简介 6
1.3.8薏米简介 7
1.3.9党参简介 7
1.4.0甘草简介 7
2.实验内容 8
2.1药材前期处理 8
2.2单因素考察 8
2.2.1 实验仪器 8
2.2.2试剂与对照品 8
2. 3吸水率实验 11
2.4正交实验因素及水平设计 11
2.5正交试验方法 12
2.6考察指标的选定 13
2.6.1干膏率的测定 13
2.7正交试验分析 14
2.8 验证实验 15
3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20
1 绪论
1.1CFK胶囊的功能主治
???CFK胶囊主要治疗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的溃疡性结肠炎
1.1.1结肠炎分类
(1)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关节、肝胆管类疾病及眼睛、皮肤的损伤; 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其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及整个结肠。本病按病程经过可分为四型,即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和初发型;按病情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2)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又称结肠缺血是老年肠系膜动脉硬化狭窄闭塞引起结肠病变的常见表现形式。而且是最常见的一种肠缺血损伤。从病因学看,结肠缺血可因为动脉硬化,导致大循环或局部肠系膜血管床解剖或功能改变。由于结肠部位相应的低血流,在功能活动时血流量的独特减低以及对自主神经刺激的敏感性等原因,使得结肠对缺血相当敏感。多数结肠缺血病例无明确的原因。此为是局限性非闭塞性缺血。90%的结肠缺血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乙状结肠炎
由于乙状结肠炎的治疗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容易反复,会令很多患者丧失信心而放弃治疗,因此,在这里,建议患者要坚持治疗。乙状结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别称(通常用于黏膜无溃疡者),病因迄今未彻底阐明,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和直肠,但以乙状结肠最多见。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有小出血点。多数有形态不整、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糜烂和溃疡(少数亦可只有糜烂而无溃疡)。
(4)新生儿免获结肠炎
肠坏死从粘膜层开始,逐渐累及肠壁全层,导致穿孔,1/3的新生儿发生败血症。其症状,体征和诊断:婴儿可表现为腹胀的肠梗阻,胃胆汁性残留(在喂养后)可逐渐发生呕吐胆汁,或肉眼或镜下血便,败血症可表现为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发作的增多和代谢性酸中毒。对早产儿(已开始喂养)的大便作隐血筛查或还原物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检查无特异性,仅显示肠梗阻,但是重复X线检查,位置固定的扩张肠段提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存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诊断为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气腹提示肠穿孔,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1.2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状况
1.2.1发病率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遗传研究方面发现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欧洲和北美的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患病率达100/10万200/10万;在亚洲溃疡性结肠炎的年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患病率为4.0/10万44.3/10万,我国推测患病率为11.6/10万[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
1.2.2发病机制
免疫学方面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 K )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感染也是病因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感染可能作为UC发病的始动因子,引起免疫反应,或者作为抗原板机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反应。环境致病因素认为本病的发病系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3],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4]。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2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标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本虚多呈脾虚,亦有兼肾亏者。不同症状的病机侧重点有所不同,以脓血便为主者的病机重点是湿热蕴肠,脂膜血络受伤。以泄泻为主者分别虚实,实证为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运化失健[5]。以便血为主者,实证为湿热蕴肠,损伤肠络,络损血溢;虚证为湿热伤阴,虚火内炽,灼伤肠络,二者的病机关键均有瘀热阻络,迫血妄行[6]。腹痛实证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虚风内扰,肠络失和?[7]。
1.2.3治疗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4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