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摘 要本论文对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选择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荷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L9(43)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终得出荷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0 ℃,超声提取时间30 min,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30。在此优化工艺下,荷叶总黄酮得率为8.57%,该工艺能有效提取出荷叶中总黄酮,提取效率高,方法可靠,稳定。目 录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3 化学成分 2
1.3.1 生物碱类 2
1.3.2 黄酮类 2
1.3.3 有机酸类 3
1.3.4 挥发油类 3
1.4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1.4.1 降脂减肥作用 3
1.4.2 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 4
1.4.3 抑制脂肪肝作用 5
1.4.4 抑菌作用 5
1.4.5 其他药理作用 5
1.4.6 食疗价值 5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7
2.2 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原料的预处理 7
2.3.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3.3 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10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给中药的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医药必将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将显示出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资源短缺的现状,传统用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必需开发利用新的药用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给中药的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医药必将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将显示出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资源短缺的现状,传统用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必需开发利用新的药用部位或是新的药源代替。
荷叶(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6至7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圆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叶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和鞣质类等成分。传统医学认为荷叶性味苦寒,具有清暑利湿,生发清阳,清心去热,止血利水的活性,荷叶黄酮是荷叶的主要生物活性之一[1]。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一种具有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其分子式中都带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有能够与强酸反应结合成盐的氧原子,而羟基衍生物大多数是黄色的,因此也被称为黄碱素或黄酮。植物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基本上都是与糖结合成黄酮苷,只有一小部分是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主要是O糖苷和少数的C糖苷。研究表明,黄酮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2],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本实验对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使荷叶总黄酮的提取达到最优化,为荷叶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3]。荷叶展开后类圆盾形,直径2050cm,全缘或稍成波状。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22条,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叶柄残基。质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气,味微苦。
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莲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本品目前全世界均有分布。中国荷叶资源丰富,全国除青海,西藏外,各地均有,且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三大流域。由于莲种植后功用较多,不仅可供观赏,其地下茎、子、叶等均可作为蔬菜。所以在我国南方普遍种植。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作为风景点缀和食用,例如在中国荷叶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由于荷叶采收时间跨度大,加上荷叶原植物来源及经济用途不同,品质差别较大,贮藏时易霉易烂,质量难以保障若要鲜用更难。据此,专家认为荷叶应该采用氯化钙植物酸处理后再干燥,能有较好的提高其保水性和延展性,为荷叶的贮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3 化学成分
荷叶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
1.3.1 生物碱类
荷叶生物碱的研究始于19世纪。自日本学者福田真雄[4]等从荷叶中分离出荷叶碱( Nuciferine),莲碱(Roemerine)及O去甲基荷叶碱(ONornuciferine)3个单体成分以来,至今已从荷叶中分离出众多生物碱化合物。根据母核结构不同可将荷叶生物碱分为三类:
单苄基异喹啉类包括亚美罂粟碱(Armepavine)[5],N甲基异衡州乌药碱(NMethylisococlaurine)[6],N甲基衡州乌药碱(NMethylc0claurine)。
阿朴啡类包括Nuciferine,N去甲基荷叶碱(NNornuciferine),O Nornuciferine,番荔枝碱(Anonaine),Roemerine,鹅掌揪碱(Lirioderine),N去甲基亚美譬粟碱(NNorarmepavine),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2hydroxy1methoxyaporphine)[5]。
去氢阿朴啡类包括去氢荷叶碱(Dehydronuciferine)和去氢莲碱(DehydrOroem
erine)。
1.3.2 黄酮类
荷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即属于苷类[7] ,荷叶苷在新鲜荷叶中含量约为0.1%,主要是槲皮黄素3葡萄糖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3 化学成分 2
1.3.1 生物碱类 2
1.3.2 黄酮类 2
1.3.3 有机酸类 3
1.3.4 挥发油类 3
1.4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1.4.1 降脂减肥作用 3
1.4.2 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 4
1.4.3 抑制脂肪肝作用 5
1.4.4 抑菌作用 5
1.4.5 其他药理作用 5
1.4.6 食疗价值 5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7
2.2 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原料的预处理 7
2.3.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3.3 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10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给中药的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医药必将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将显示出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资源短缺的现状,传统用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必需开发利用新的药用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与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给中药的振兴、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中医药必将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将显示出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资源短缺的现状,传统用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必需开发利用新的药用部位或是新的药源代替。
荷叶(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6至7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圆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叶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和鞣质类等成分。传统医学认为荷叶性味苦寒,具有清暑利湿,生发清阳,清心去热,止血利水的活性,荷叶黄酮是荷叶的主要生物活性之一[1]。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一种具有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其分子式中都带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有能够与强酸反应结合成盐的氧原子,而羟基衍生物大多数是黄色的,因此也被称为黄碱素或黄酮。植物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基本上都是与糖结合成黄酮苷,只有一小部分是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主要是O糖苷和少数的C糖苷。研究表明,黄酮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2],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本实验对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使荷叶总黄酮的提取达到最优化,为荷叶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3]。荷叶展开后类圆盾形,直径2050cm,全缘或稍成波状。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22条,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叶柄残基。质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气,味微苦。
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莲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本品目前全世界均有分布。中国荷叶资源丰富,全国除青海,西藏外,各地均有,且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三大流域。由于莲种植后功用较多,不仅可供观赏,其地下茎、子、叶等均可作为蔬菜。所以在我国南方普遍种植。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即有栽培,现今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作为风景点缀和食用,例如在中国荷叶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由于荷叶采收时间跨度大,加上荷叶原植物来源及经济用途不同,品质差别较大,贮藏时易霉易烂,质量难以保障若要鲜用更难。据此,专家认为荷叶应该采用氯化钙植物酸处理后再干燥,能有较好的提高其保水性和延展性,为荷叶的贮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3 化学成分
荷叶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
1.3.1 生物碱类
荷叶生物碱的研究始于19世纪。自日本学者福田真雄[4]等从荷叶中分离出荷叶碱( Nuciferine),莲碱(Roemerine)及O去甲基荷叶碱(ONornuciferine)3个单体成分以来,至今已从荷叶中分离出众多生物碱化合物。根据母核结构不同可将荷叶生物碱分为三类:
单苄基异喹啉类包括亚美罂粟碱(Armepavine)[5],N甲基异衡州乌药碱(NMethylisococlaurine)[6],N甲基衡州乌药碱(NMethylc0claurine)。
阿朴啡类包括Nuciferine,N去甲基荷叶碱(NNornuciferine),O Nornuciferine,番荔枝碱(Anonaine),Roemerine,鹅掌揪碱(Lirioderine),N去甲基亚美譬粟碱(NNorarmepavine),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2hydroxy1methoxyaporphine)[5]。
去氢阿朴啡类包括去氢荷叶碱(Dehydronuciferine)和去氢莲碱(DehydrOroem
erine)。
1.3.2 黄酮类
荷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即属于苷类[7] ,荷叶苷在新鲜荷叶中含量约为0.1%,主要是槲皮黄素3葡萄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