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苓桂术甘汤复方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摘 要苓桂术甘汤方剂最早出自于医圣张仲景,其在伤寒论中记载该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构成,是古代医家用于治疗脾肾湿寒的良方,同样也是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经典方剂,本论文主要是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对其进行复方颗粒制剂的工艺研究。以单因素试验法优选辅料比例并确定苓桂术甘汤复方颗粒制剂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用水煎法提取,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min,分别加热和提取两次,时间为1h、0.5h,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200mL,滤液冷却后再加入适量无水乙醇,使其达到60%含醇量,静止24h,回收乙醇,浓缩药液至相对密度1.15-1.25(80℃)的浸膏,干燥,以5:4比例加入糊精混匀,用85%的乙醇制得颗粒,所制颗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溶解性及工艺重复性,且质量可控,为后期苓桂术甘汤复方颗粒剂的制备提供制剂指导。
目 录
1 绪论 1
1.1 处方渊源 1
1.2 苓桂术甘汤文献综述 1
1.2.1 苓桂术甘汤方解 1
1.2.2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1
1.2.3 处方中单味中药研究综述 2
1.2.3.1 茯苓 2
1.2.3.2 桂枝 2
1.2.3.3 白术 3
1.2.3.4 甘草 3
1.3 复方颗粒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
2 实验研究 5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
2.2 制备工艺研究 5
2.2.1 浸膏的提取制备 5
2.2.2 制粒成型工艺研究 5
2.2.2.1 赋形剂的选择及添加比例 5
2.2.2.2 润湿剂的选择及浓度比例 6
2.2.2.3 测定方法考察 6
2.3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7
2.3.1 辅料的确定 7
2.3.2 结果验证 8
2.4 苓桂术甘汤复方颗粒剂工艺确立和制剂处方 9
2.4.1 工艺确立 9
2.4.2 工艺处方 9
2.4.3 制剂工艺 10
2.5 产品考察 10
2.5.1 考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法 10
2.5.2 实验结果 10
2.6 结果分析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1 绪论
1.1 处方渊源
苓桂术甘汤最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出现,主要内容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清浊逆乱,水湿太盛,气机不降;上凌心肺,心悸气短,脾肾寒湿,咳嗽多痰;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2]。
1.2 苓桂术甘汤文献综述
1.2.1 苓桂术甘汤方解
茯苓为全方的君药,可健脾利尿,宁心安神;桂枝性温味甘,宣散而助阳化气;白术味苦甘而性温,入脾胃二经,有补脾化湿的疗效;甘草味甘,补脾益气,在全方中有调和诸药的作用[3]。以桂枝、炙甘草为伍,取其辛甘化阳以补阳气。甘草味甘平,炙之则有温补阳气、止悸安神的作用。用炙甘草为君以求温阳,以复其阳,甘草亦可补脾益气、调理中气,如甘草泻心汤用之以补中消痞。桂枝味辛甘温,具有辛甘发散之用,辛能够温经通络、通阳宣痹、温中止痛。桂枝兼有补中、调和营卫之功,并有发汗解肌和固表止汗的双向调节作用,《伤寒论》中即明确桂枝之辛温作用,桂枝能通阳化饮,平冲降逆[4]。故桂枝与炙甘草二药为伍,辛甘化阳、温补阳气之效尤为卓越。苓桂术甘汤中四位药材适应证虽病位不同,但其病机实质都是阳气不足致水饮内停,故桂枝甘草同用,阴寒内结可除,阳气重发,水饮自可消散。补中有泻,标本同治,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益气温阳、利水之功效[5]。
1.2.2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史珍珍[6]提出比起仅使用苓桂经方单方用于临床治疗,联合随症加减苓桂方剂用量佐之其他药味的治疗手段收效更佳,患者使用反馈更好。李小伟[7]在临床上使用改良后的苓桂术甘汤联合了西药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经检查结果表示试验中患者心脏各项功能都有一定改善。李永强[8]等人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活血化瘀类方剂如千金苇茎汤适量,对“病痰饮”的患者临床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心悸气短,心力衰竭,夜间睡眠功能障碍,药物治疗后水肿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临床验证安全有效。而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马丽[9]等在研究苓桂经方的加减治疗10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后,进行加减药物的临床治疗实验,在面对表现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人时,在原方中有炙甘草的前提下加药味五味子、白芍、苦参等联合用药,患者血瘀表现加重时给药时加入血竭、鸡血藤、川芎、(如血瘀与气虚并重时川芎慎用)等药合并治疗疗效更好;朱清科[10]等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病患的前提下加味生脉饮,用药后临床反馈在经合并给药治疗后不仅可改善心律失常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治疗时间,其优点为对肝肾功能较弱患者在用药后检测血尿常规并未发现不良影响,说明其用药安全性高,可控性好。
1.2.3 处方中单味中药研究综述
1.2.3.1 茯苓
药材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其药性为味甘性平,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少尿水肿,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脾虛厌食,惊悸失眠,心神不安[11]。
化学成分:茯苓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为茯苓多糖与茯苓酸,此外还包含木聚糖、酸性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茯苓多糖[12]。
药理作用:茯苓中所含的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实验表明茯苓对肿瘤细胞S180的抑制率达48%[13],在其所含的茯苓多糖中加入尿素作为助溶剂而成的复合型多糖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K细胞増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使肿瘤细胞膜唾液酸(SA)升高[14]。王芙艳等[15]在给小鼠注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提下加注射茯苓多糖提取物,注射后发现在加入茯苓提取物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强并发现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加入茯苓多糖提取物的数量成正比。由此可以发现茯苓多糖对于流感病毒的疫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目 录
1 绪论 1
1.1 处方渊源 1
1.2 苓桂术甘汤文献综述 1
1.2.1 苓桂术甘汤方解 1
1.2.2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1
1.2.3 处方中单味中药研究综述 2
1.2.3.1 茯苓 2
1.2.3.2 桂枝 2
1.2.3.3 白术 3
1.2.3.4 甘草 3
1.3 复方颗粒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
2 实验研究 5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
2.2 制备工艺研究 5
2.2.1 浸膏的提取制备 5
2.2.2 制粒成型工艺研究 5
2.2.2.1 赋形剂的选择及添加比例 5
2.2.2.2 润湿剂的选择及浓度比例 6
2.2.2.3 测定方法考察 6
2.3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7
2.3.1 辅料的确定 7
2.3.2 结果验证 8
2.4 苓桂术甘汤复方颗粒剂工艺确立和制剂处方 9
2.4.1 工艺确立 9
2.4.2 工艺处方 9
2.4.3 制剂工艺 10
2.5 产品考察 10
2.5.1 考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法 10
2.5.2 实验结果 10
2.6 结果分析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1 绪论
1.1 处方渊源
苓桂术甘汤最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出现,主要内容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清浊逆乱,水湿太盛,气机不降;上凌心肺,心悸气短,脾肾寒湿,咳嗽多痰;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2]。
1.2 苓桂术甘汤文献综述
1.2.1 苓桂术甘汤方解
茯苓为全方的君药,可健脾利尿,宁心安神;桂枝性温味甘,宣散而助阳化气;白术味苦甘而性温,入脾胃二经,有补脾化湿的疗效;甘草味甘,补脾益气,在全方中有调和诸药的作用[3]。以桂枝、炙甘草为伍,取其辛甘化阳以补阳气。甘草味甘平,炙之则有温补阳气、止悸安神的作用。用炙甘草为君以求温阳,以复其阳,甘草亦可补脾益气、调理中气,如甘草泻心汤用之以补中消痞。桂枝味辛甘温,具有辛甘发散之用,辛能够温经通络、通阳宣痹、温中止痛。桂枝兼有补中、调和营卫之功,并有发汗解肌和固表止汗的双向调节作用,《伤寒论》中即明确桂枝之辛温作用,桂枝能通阳化饮,平冲降逆[4]。故桂枝与炙甘草二药为伍,辛甘化阳、温补阳气之效尤为卓越。苓桂术甘汤中四位药材适应证虽病位不同,但其病机实质都是阳气不足致水饮内停,故桂枝甘草同用,阴寒内结可除,阳气重发,水饮自可消散。补中有泻,标本同治,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益气温阳、利水之功效[5]。
1.2.2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史珍珍[6]提出比起仅使用苓桂经方单方用于临床治疗,联合随症加减苓桂方剂用量佐之其他药味的治疗手段收效更佳,患者使用反馈更好。李小伟[7]在临床上使用改良后的苓桂术甘汤联合了西药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经检查结果表示试验中患者心脏各项功能都有一定改善。李永强[8]等人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活血化瘀类方剂如千金苇茎汤适量,对“病痰饮”的患者临床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心悸气短,心力衰竭,夜间睡眠功能障碍,药物治疗后水肿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临床验证安全有效。而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马丽[9]等在研究苓桂经方的加减治疗10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后,进行加减药物的临床治疗实验,在面对表现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人时,在原方中有炙甘草的前提下加药味五味子、白芍、苦参等联合用药,患者血瘀表现加重时给药时加入血竭、鸡血藤、川芎、(如血瘀与气虚并重时川芎慎用)等药合并治疗疗效更好;朱清科[10]等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病患的前提下加味生脉饮,用药后临床反馈在经合并给药治疗后不仅可改善心律失常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治疗时间,其优点为对肝肾功能较弱患者在用药后检测血尿常规并未发现不良影响,说明其用药安全性高,可控性好。
1.2.3 处方中单味中药研究综述
1.2.3.1 茯苓
药材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其药性为味甘性平,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少尿水肿,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脾虛厌食,惊悸失眠,心神不安[11]。
化学成分:茯苓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为茯苓多糖与茯苓酸,此外还包含木聚糖、酸性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茯苓多糖[12]。
药理作用:茯苓中所含的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实验表明茯苓对肿瘤细胞S180的抑制率达48%[13],在其所含的茯苓多糖中加入尿素作为助溶剂而成的复合型多糖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K细胞増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使肿瘤细胞膜唾液酸(SA)升高[14]。王芙艳等[15]在给小鼠注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提下加注射茯苓多糖提取物,注射后发现在加入茯苓提取物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强并发现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加入茯苓多糖提取物的数量成正比。由此可以发现茯苓多糖对于流感病毒的疫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