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桑葚中4种活性成分含量(附件)
摘 要建立同时测定桑葚中新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和异槲皮苷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准确、精密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实验中采用Syncronis aQ-C18 (Thermo scientific; 4.6 × 250 mm, 5 μm) 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作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50 nm。结果表明新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和异槲皮苷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06~0.0424 mg/mL,0.00794~0.318 mg/mL,0.00214~0.0856 mg/mL,0.00136~0.0544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4种有效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99.4%,97.4%,100.4%,RSD分别为1.39%,2.09%,0.62%,1.62%。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桑葚的质量评价。
目 录
1 绪论 1
1.1桑葚的概述 1
1.1.1桑葚的别用名 1
1.1.2桑葚的品种 2
1.2桑葚的化学成分 2
1.2.1白藜芦醇 2
1.2.2黄酮类 3
1.2.3多糖 3
1.2.4营养成分 3
1.2.5其他化学成分 4
1.3桑葚的药理作用 4
1.3.1免疫调节作用 4
1.3.2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 5
1.3.3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6
1.3.4抗诱变与抗癌作用 6
1.3.5其他药理作用 6
2仪器与试药 7
2.1仪器与材料 7
2.2 方法与结果 7
2.2.1 色谱条件 7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 线性关系考察 8
2.2.5 精密度试验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重复性试验 9
2.2.8加样回收率试验 9
2.2.9样品含量测定 10
3.结论 12
参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献 13
致 谢 16
1 绪论
1.1桑葚的概述
桑葚(Fructus Mori)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果实,为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比较少见的颜色成熟后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 枚。气微,味微酸而甜,是药食两用的桑树品种资源。其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唐?新修本草》,是临床常用中药[1]。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种类品种以及桑葚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资源相当丰富。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新疆、福建等地。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桑葚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多汁,味甜。成熟的桑葚果营养丰富,每100克桑葚含水分81.8克,蛋白质1.8克,脂肪0.3克。纤维素4.9克,碳水化合物10克,灰分1.2克,胡萝卜素3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6毫克,维生素 E6.95毫克,钾33毫克,锌0.27毫克,铜0.08毫克,硒4.8微克。此外,还含有鞣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脂肪酸等。其脂肪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2]。 公认桑葚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黑发明目、祛斑延年的功效;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类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天然食品。药桑为原料开发绿色食品和中药草原剂,不仅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满足市场对桑葚保健食品的需求,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利用桑葚资源前景广阔。
1.1.1桑葚的别用名
桑葚在《尔雅》别用名是葚,在《说文》中又叫桑实,在《本草衍义》中称之为乌椹,在《素问病机保命集》中叫文武实,在《本草蒙筌》中的别用名是黑葚,在《生草药性备要》中名为桑枣,在《本草再新》中称其为桑葚子,在《江苏植药志》中又名桑果,在《东北药植志》中叫桑粒,在《四川中药志》中又称之为桑藨。还有一些当地的叫法,如桑泡儿,桑蔗等。
1.1.2桑葚的品种
中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等。且桑葚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
1.2桑葚的化学成分
基于对桑葚药效学研究,已从中发现了多种活性物质,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有白藜芦醇、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营养成分等。目前,中药桑葚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对已知活性有效部位和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与药用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1.2.1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属于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白藜芦醇的纯品外观为无色针状结晶,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甲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目前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神经系统保护等多种药理学药理学作用[3]。现代医学表明,桑葚中所含的白藜芦醇能够刺激人体内的某些基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并能够阻止血液细胞中栓塞的形成,被誉为继紫杉醇之后的又一新的抗癌物质。陈诚[4]研究发现白藜醇和白藜芦醇苷同时存在桑葚果实中,未成熟的桑葚果实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分别为0.03%和0.062%,成熟果的含量分别是0.0027%和0.078%,熟透果分别为0.0017%和0.051%,认为有可能是白藜芦醇向白藜芦醇苷转化的迹象。
1.2.2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天然产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代谢产物,以游离苷元或苷的形式存在于许多植物中,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桑葚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有花色苷、芦丁、花青素、槲皮素、异槲皮素、黄芪苷、咖啡酸、咖啡奎尼酸、二氢槲皮素、原儿茶酸、桑色素、二咖啡奎尼酸、杨梅酮及山奈酚的六碳糖苷等。其中花色苷是桑葚主要的有效成分和呈物质,也是最常见的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芦丁又称芸香苷,朱霖[5]的研究表明芦丁是桑葚药效的物质基础之一,具有保肝护肾以及降压等作用,除此之外,桑葚的主要功效之一乌发明目也与桑葚中含有芦丁有关。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镇痛、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辐射、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等作用[6]。国内外研究表明桑葚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有效成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桑葚中黄酮类化合物一定会成为一类高效低毒的天然药物。
1.2.3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微生物的细胞壁中,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刘超良等[7]提取并测定了桑葚中的多糖,其含量达到10.99%。桑葚中生物活性成分多糖具有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抗衰老、降血糖、抗诱变、调节免疫、降脂、护肝等作用。据文献报道[8],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测得桑葚多糖FMAP2是一种杂多糖,其中单糖含量分别为葡糖糖34.8%、半乳糖8.60%、塔罗糖25.47%、甘露糖4.49%、阿拉伯糖22.78%、和果糖3.87%,并证明桑葚多糖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目 录
1 绪论 1
1.1桑葚的概述 1
1.1.1桑葚的别用名 1
1.1.2桑葚的品种 2
1.2桑葚的化学成分 2
1.2.1白藜芦醇 2
1.2.2黄酮类 3
1.2.3多糖 3
1.2.4营养成分 3
1.2.5其他化学成分 4
1.3桑葚的药理作用 4
1.3.1免疫调节作用 4
1.3.2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 5
1.3.3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6
1.3.4抗诱变与抗癌作用 6
1.3.5其他药理作用 6
2仪器与试药 7
2.1仪器与材料 7
2.2 方法与结果 7
2.2.1 色谱条件 7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 线性关系考察 8
2.2.5 精密度试验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重复性试验 9
2.2.8加样回收率试验 9
2.2.9样品含量测定 10
3.结论 12
参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献 13
致 谢 16
1 绪论
1.1桑葚的概述
桑葚(Fructus Mori)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果实,为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比较少见的颜色成熟后呈乳白色),有短果序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 枚。气微,味微酸而甜,是药食两用的桑树品种资源。其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唐?新修本草》,是临床常用中药[1]。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种类品种以及桑葚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资源相当丰富。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新疆、福建等地。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桑葚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多汁,味甜。成熟的桑葚果营养丰富,每100克桑葚含水分81.8克,蛋白质1.8克,脂肪0.3克。纤维素4.9克,碳水化合物10克,灰分1.2克,胡萝卜素3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6毫克,维生素 E6.95毫克,钾33毫克,锌0.27毫克,铜0.08毫克,硒4.8微克。此外,还含有鞣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脂肪酸等。其脂肪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2]。 公认桑葚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黑发明目、祛斑延年的功效;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类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天然食品。药桑为原料开发绿色食品和中药草原剂,不仅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满足市场对桑葚保健食品的需求,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利用桑葚资源前景广阔。
1.1.1桑葚的别用名
桑葚在《尔雅》别用名是葚,在《说文》中又叫桑实,在《本草衍义》中称之为乌椹,在《素问病机保命集》中叫文武实,在《本草蒙筌》中的别用名是黑葚,在《生草药性备要》中名为桑枣,在《本草再新》中称其为桑葚子,在《江苏植药志》中又名桑果,在《东北药植志》中叫桑粒,在《四川中药志》中又称之为桑藨。还有一些当地的叫法,如桑泡儿,桑蔗等。
1.1.2桑葚的品种
中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等。且桑葚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
1.2桑葚的化学成分
基于对桑葚药效学研究,已从中发现了多种活性物质,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有白藜芦醇、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营养成分等。目前,中药桑葚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对已知活性有效部位和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与药用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1.2.1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属于多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白藜芦醇的纯品外观为无色针状结晶,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甲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目前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神经系统保护等多种药理学药理学作用[3]。现代医学表明,桑葚中所含的白藜芦醇能够刺激人体内的某些基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并能够阻止血液细胞中栓塞的形成,被誉为继紫杉醇之后的又一新的抗癌物质。陈诚[4]研究发现白藜醇和白藜芦醇苷同时存在桑葚果实中,未成熟的桑葚果实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分别为0.03%和0.062%,成熟果的含量分别是0.0027%和0.078%,熟透果分别为0.0017%和0.051%,认为有可能是白藜芦醇向白藜芦醇苷转化的迹象。
1.2.2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天然产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代谢产物,以游离苷元或苷的形式存在于许多植物中,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桑葚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有花色苷、芦丁、花青素、槲皮素、异槲皮素、黄芪苷、咖啡酸、咖啡奎尼酸、二氢槲皮素、原儿茶酸、桑色素、二咖啡奎尼酸、杨梅酮及山奈酚的六碳糖苷等。其中花色苷是桑葚主要的有效成分和呈物质,也是最常见的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芦丁又称芸香苷,朱霖[5]的研究表明芦丁是桑葚药效的物质基础之一,具有保肝护肾以及降压等作用,除此之外,桑葚的主要功效之一乌发明目也与桑葚中含有芦丁有关。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镇痛、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辐射、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等作用[6]。国内外研究表明桑葚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有效成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桑葚中黄酮类化合物一定会成为一类高效低毒的天然药物。
1.2.3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微生物的细胞壁中,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刘超良等[7]提取并测定了桑葚中的多糖,其含量达到10.99%。桑葚中生物活性成分多糖具有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抗衰老、降血糖、抗诱变、调节免疫、降脂、护肝等作用。据文献报道[8],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测得桑葚多糖FMAP2是一种杂多糖,其中单糖含量分别为葡糖糖34.8%、半乳糖8.60%、塔罗糖25.47%、甘露糖4.49%、阿拉伯糖22.78%、和果糖3.87%,并证明桑葚多糖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