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水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附件)
摘 要 本文对鸦胆子水分、含油量进行测定,其结果如下水分含量为6.02%,含油量为20.8%,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对鸦胆子的要求。对水溶性成分进行测定,其实验方法如下: 通过相似相溶原理将鸦胆子中的脂溶性成分用石油醚萃取出来,然后采用溶剂加热回流提取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对鸦胆子中水溶性成分进行了提取。以鸦胆子苦味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以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液料比为7:1,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2.0小时,提取次数为3次。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苦味浸膏得率达到17.7%,为鸦胆子的合理运用提供数据支撑。
Key words: The courage of the crow; Extract; Bitter cream目 录
1 绪 论 1
1.1鸦胆子的研究进展 1
1.1.1鸦胆子的化学成分 1
1.1.2鸦胆子的药理作用 2
1.1.3鸦胆子的提取方法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5
1.2.1研究的意义 5
1.2.2研究的内容 5
2 鸦胆子含水量及脂肪含量的测定 6
2.1 材料与仪器 6
2.1.1药品试剂 6
2.1.2 仪器设备 6
2.2 实验方法 6
2.2.1 鸦胆子含水量的测定 6
2.3 结果与分析 7
2.3.1 鸦胆子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7
2.3.2 鸦胆子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 8
2.3.3 测定结果分析 8
3 鸦胆子水溶性成分的提取 9
3.1材料与仪器 9
3.1.1药品试剂 9
3.1.2 仪器设备 9
3.2实验方法 9
3.2.1 提取的工艺流程 9
3.2.2 鸦胆子的预处理 9
3.2.3 单因素实验的设计 10
3.3 结果与分析 10
3.3.1 液料比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0
3.3.2 提取温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1
3.3.3 提取时间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1
3.3.5 苦味浸膏提取工艺的优化 12
3.3.6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 14
4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 论
1.1鸦胆子的研究进展
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 Merr.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枯果实,植物为1到3米的落叶灌木和小乔木,较多生长于坡道、灌木丛和小丛林里面,主要的产地在我国的广西和广东[1]。鸦胆子的用药部位主要是种子,早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记录鸦胆子治疟疾的作用。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有治疗瘊子的作用。并且当地册本《广西中草药》中记录了治疗早期的血吸虫病和治痔等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研究的日益提高,1950年,国内学者发现了鸦胆子的抗疟作用,并在张家岭吉怀地区进行了试用,且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1967年,又有相关报道已从苦木科同属植物中得到了苦木内脂类化合物。到了1973年,著名学者Kupchan等[2]发现鸦胆子醇粗提物对人鼻咽癌KB细胞和小鼠P388淋巴性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后,他们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了既有治疗作用而且毒性比较低的鸦胆亭,从而引发了研究人员对鸦胆子的研究热潮。
自此,世界各国科学家对鸦胆子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性研究,且研究大部分都在抗肿瘤、抗疟疾活性的极性水溶性成分。并且从鸦胆子中提取得到了10余种四环三菇类苦木内酷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还确定了结构组成。同时也进行了抗肿瘤和抗疟疾的体外试验,确定了其活性成分的组成。
随后两年,我国研制鸦胆子油静脉乳剂,是一种新剂型,将它用在了治疗恶性肿瘤。1984年,苏守元等用鸦胆子油静脉乳剂来治疗肺癌脑转移数例,病人用药后自觉头痛减轻,食欲增加,无咳嗽,且痰中没有血丝,胸部疼痛消失,能够下床活动,肺部病灶稳定,颅内高压症状有所缓解。
这几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发现一些鸦胆子极性水溶性成分具有显著的体外抑瘤活性。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鸦胆子中提取得到了多种的苦木内脂类化合物,并确定鸦胆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1.1.1鸦胆子的化学成分
鸦胆子是一味有微毒的中草药,其化学成分也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极性成分和非极性成分两大部分。根据文献调研,鸦胆子主要含有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也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重要化合物;除了苦木苦味素类以外,还含有生物碱,其中包括鸦胆子碱和鸦胆子宁等成分;还有苷类,如鸦胆灵、鸦胆子苷等;另外还有酚类成分和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随后据有关报道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了黄酮。
1.1.2鸦胆子的药理作用
1.1.2.1 抗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也叫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进行破坏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疾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前期受到感染后与宿主细胞共栖生存,当宿主细胞抵抗力减弱的时候临床就会表现出症状。其表现分为5个档次,从浅到深依次是无症状的带虫者,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患者,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患者,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患者,到了后期直接是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患者。在临床上一般用甲硝咪唑等进行治疗,在《伤寒论》中将痢疾称为“下利”, 其治疗痢疾的有效中药白头翁和鸦胆子一直为后世沿用[3]。
1.1.2.2 抗疟疾
疟疾习惯称为打摆子。是由于带有疟的蚊虫叮咬皮肤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此病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输入患有疟疾者的血液也会受到感染。此病有一定的潜伏期,等到潜伏期结束后会周期性发生全身发冷,发热,多汗等症状。后期会引起贫血脾肿大症状[4]。而中草药鸦胆子中含有的鸦胆子苦素对疟疾有较高的抗性。
1.1.2.3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引起的妇科常见疾病,而且不易彻底治疗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在临床上常用甲硝锉进行治疗。有相关案例报道[5],用白头翁和鸦胆子加水煎煮,取水煎液趁热熏洗外阴,待水温稍微下降时,再坐浴至微温时弃去。每天一次,一个月就有显著效果。
1.1.2.4 扁平疣
疣俗称瘊子,是由于皮肤感染了乳头状瘤病毒,对其病毒的免疫能力低而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初起为蚂蚁大的丘疹然后渐渐扩大,虽然不痛,但是多发于手足,面部等明显位置,并且还有蔓延等症状[6]。鸦胆子对赘疣细胞有毒性作用,他可以将细胞破坏使其细胞核固缩坏死至脱落,故外用可治皮肤疣[7]。
Key words: The courage of the crow; Extract; Bitter cream目 录
1 绪 论 1
1.1鸦胆子的研究进展 1
1.1.1鸦胆子的化学成分 1
1.1.2鸦胆子的药理作用 2
1.1.3鸦胆子的提取方法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5
1.2.1研究的意义 5
1.2.2研究的内容 5
2 鸦胆子含水量及脂肪含量的测定 6
2.1 材料与仪器 6
2.1.1药品试剂 6
2.1.2 仪器设备 6
2.2 实验方法 6
2.2.1 鸦胆子含水量的测定 6
2.3 结果与分析 7
2.3.1 鸦胆子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7
2.3.2 鸦胆子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 8
2.3.3 测定结果分析 8
3 鸦胆子水溶性成分的提取 9
3.1材料与仪器 9
3.1.1药品试剂 9
3.1.2 仪器设备 9
3.2实验方法 9
3.2.1 提取的工艺流程 9
3.2.2 鸦胆子的预处理 9
3.2.3 单因素实验的设计 10
3.3 结果与分析 10
3.3.1 液料比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0
3.3.2 提取温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1
3.3.3 提取时间对苦味浸膏得率的影响 11
3.3.5 苦味浸膏提取工艺的优化 12
3.3.6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 14
4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 论
1.1鸦胆子的研究进展
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 Merr.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枯果实,植物为1到3米的落叶灌木和小乔木,较多生长于坡道、灌木丛和小丛林里面,主要的产地在我国的广西和广东[1]。鸦胆子的用药部位主要是种子,早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记录鸦胆子治疟疾的作用。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有治疗瘊子的作用。并且当地册本《广西中草药》中记录了治疗早期的血吸虫病和治痔等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研究的日益提高,1950年,国内学者发现了鸦胆子的抗疟作用,并在张家岭吉怀地区进行了试用,且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1967年,又有相关报道已从苦木科同属植物中得到了苦木内脂类化合物。到了1973年,著名学者Kupchan等[2]发现鸦胆子醇粗提物对人鼻咽癌KB细胞和小鼠P388淋巴性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后,他们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了既有治疗作用而且毒性比较低的鸦胆亭,从而引发了研究人员对鸦胆子的研究热潮。
自此,世界各国科学家对鸦胆子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性研究,且研究大部分都在抗肿瘤、抗疟疾活性的极性水溶性成分。并且从鸦胆子中提取得到了10余种四环三菇类苦木内酷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还确定了结构组成。同时也进行了抗肿瘤和抗疟疾的体外试验,确定了其活性成分的组成。
随后两年,我国研制鸦胆子油静脉乳剂,是一种新剂型,将它用在了治疗恶性肿瘤。1984年,苏守元等用鸦胆子油静脉乳剂来治疗肺癌脑转移数例,病人用药后自觉头痛减轻,食欲增加,无咳嗽,且痰中没有血丝,胸部疼痛消失,能够下床活动,肺部病灶稳定,颅内高压症状有所缓解。
这几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发现一些鸦胆子极性水溶性成分具有显著的体外抑瘤活性。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鸦胆子中提取得到了多种的苦木内脂类化合物,并确定鸦胆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1.1.1鸦胆子的化学成分
鸦胆子是一味有微毒的中草药,其化学成分也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极性成分和非极性成分两大部分。根据文献调研,鸦胆子主要含有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也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重要化合物;除了苦木苦味素类以外,还含有生物碱,其中包括鸦胆子碱和鸦胆子宁等成分;还有苷类,如鸦胆灵、鸦胆子苷等;另外还有酚类成分和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随后据有关报道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了黄酮。
1.1.2鸦胆子的药理作用
1.1.2.1 抗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也叫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进行破坏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疾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前期受到感染后与宿主细胞共栖生存,当宿主细胞抵抗力减弱的时候临床就会表现出症状。其表现分为5个档次,从浅到深依次是无症状的带虫者,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患者,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患者,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患者,到了后期直接是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患者。在临床上一般用甲硝咪唑等进行治疗,在《伤寒论》中将痢疾称为“下利”, 其治疗痢疾的有效中药白头翁和鸦胆子一直为后世沿用[3]。
1.1.2.2 抗疟疾
疟疾习惯称为打摆子。是由于带有疟的蚊虫叮咬皮肤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此病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输入患有疟疾者的血液也会受到感染。此病有一定的潜伏期,等到潜伏期结束后会周期性发生全身发冷,发热,多汗等症状。后期会引起贫血脾肿大症状[4]。而中草药鸦胆子中含有的鸦胆子苦素对疟疾有较高的抗性。
1.1.2.3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毛滴虫引起的妇科常见疾病,而且不易彻底治疗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在临床上常用甲硝锉进行治疗。有相关案例报道[5],用白头翁和鸦胆子加水煎煮,取水煎液趁热熏洗外阴,待水温稍微下降时,再坐浴至微温时弃去。每天一次,一个月就有显著效果。
1.1.2.4 扁平疣
疣俗称瘊子,是由于皮肤感染了乳头状瘤病毒,对其病毒的免疫能力低而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初起为蚂蚁大的丘疹然后渐渐扩大,虽然不痛,但是多发于手足,面部等明显位置,并且还有蔓延等症状[6]。鸦胆子对赘疣细胞有毒性作用,他可以将细胞破坏使其细胞核固缩坏死至脱落,故外用可治皮肤疣[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