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品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课题通过对不同炮制品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首先,先将黄芪饮片进行炮制,炮制为:炒黄芪、盐黄芪、酒黄芪。揭示出黄芪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黄芪甲苷的含量的差异性。通过实验得出结果:不同炮制品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差异较大,生黄芪的含量是0.134%,炒黄芪的含量是0.125%,盐黄芪的含量是0.081%,酒黄芪是0.113%。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炮制品黄芪甲苷含量是:生黄芪>炒黄芪>酒黄芪>盐黄芪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全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来测定不同炮制品的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目的 1
1.2 选题的意义 1
1.3 黄芪简介 2
1.3.1 黄芪来源和性状 2
1.3.2 黄芪的产地的分布 3
1.3.3 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3
1.3.4 黄芪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4
1.4 黄芪及其药效成分黄芪甲苷的药理作用 4
1.5 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
1.5.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
1.5.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
1.6 黄芪的含量测定方法 6
1.7 黄芪甲苷的研究方法 6
2 实验部分 7
2.1 黄芪的炮制 7
2.2 实验材料 7
2.3 实验仪器 7
2.4 实验方法 8
2.4.1 样品的制备 8
2.4.2 色谱条件 8
2.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4.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2.4.5 标准曲线与线性关系 9
2.4.6 精密度试验 10
2.4.7 稳定性试验 10
2.4.8 重复性试验 10
2.4.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4.10 样品测定 11
2.5 讨论 11
2.5.1 线性拟合计算方式的选择 11
2.5.2 方法学考察 11
2.5.3 黄芪不同炮制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4.6 精密度试验 10
2.4.7 稳定性试验 10
2.4.8 重复性试验 10
2.4.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4.10 样品测定 11
2.5 讨论 11
2.5.1 线性拟合计算方式的选择 11
2.5.2 方法学考察 11
2.5.3 黄芪不同炮制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及研究展望 12
2.6 操作注意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
黄芪为豆科(Leguminosae) 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其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二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1]。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小便不利、固表止汗、肺气虚弱、咳喘气短等功效,用于气血虚弱,自汗盗汗,小便不利,久泻脱肛,浮肿化脓等症。主要分布于山西、蒙古、辽宁、宁夏、陕西等地。目前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黄芪和炙黄芪两种。黄芪中含有苷类、黄芪多糖类、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多中成分,其中黄芪甲苷是黄芪的重要生理活性成分,常作为黄芪药材定性与定量的标准成分[2]。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用于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血两虚、自汗盗汗,小便不利,肺气虚弱、咳喘气短等。本课题对蒙古黄芪不同炮制品进行样品溶液的制备,通过线性关系的考察,利用HPLC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对该药材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2 选题的意义:
黄芪在中药材中为常用的中药,有“补药之长”之称。属于传统大宗中药材商品,民间有习惯将其配制成滋补强身的食品,由于其药性比较温和,故有“补气固表之圣药”的美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了。黄芪年均消耗量十分的庞大,野生资源也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渐渐稀少了,现在黄芪已经被列入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当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药用价值非常高,于是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乙肝和心血管系统疾病。黄芪甲苷作为黄芪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降压、抗炎、稳定红细胞膜、提高血浆CAMP含量,促进小鼠再生肝DNA合成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黄芪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相比较薄层扫描法而言,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更为简便,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检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本课题的意义以测量不同炮制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对黄芪不同炮制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比较,探讨黄芪甲苷的含量差异,以便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1.3 黄芪简介
1.3.1 黄芪来源和性状
黄芪为豆科(Leguminosae) 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其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二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3]。切片,生用或蜜炙用。主要功效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利水退肿、行滞通痹等。用于气血乏力,食少便溏,自汗盗汗,水肿尿少,小便不利,久泻脱肛,中气下陷,浮肿化脓,便血崩漏,表虚自汉等症状。
黄芪药材原名为“黄耆”,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释其名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4]。”现在将“耆”改写为“芪”,为临床常用的中药。黄芪药用价值历史悠久,在历代本草类有相关书籍中均会有所记载,最早开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后被世人称其为“补药之长”。
蒙古黄芪高在40~80cm之间。其主根的形状为圆柱状,长度约25~75cm左右,表面呈淡黄棕色或深棕色,其肉质也是比较肥厚的,茎直立,然在茎的上端有白色柔毛镶贴且多为分枝。黄芪为奇数羽状复叶且互生,羽状复叶的小叶有25~75枚,小叶的形状一般常为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两种,长度在5~10mm之间,宽度在3~5mm之间。它的先端钝圆或微凹,茎与根交界的部分多为圆形,上面是绿色且没有毛,下面有白色的柔毛贴伏;叶柄基部披针形,长度大约为6mm;总状花序密集腋生在一起;总花梗果期显著伸长,有披针形的苞片线状,有且只有2枚小苞片,在苞片的背面又贴伏着很多白色的柔毛。黄芪有钟状的花萼,长度在5~7mm之间,合生萼片的分离部分的长度仅为筒状联合部分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荚果薄膜质,光滑,稍膨胀,半椭圆形,长为20~30mm,宽为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6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