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不同炮制品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研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大鼠胃肠功能及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在槟榔生品和槟榔不同程度炮制品下的反应,将实验分为空白组、生槟榔组、炒槟榔组、焦槟榔组、槟榔炭组五组,在进行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试验后,检测五种槟榔制品中肌肉的振幅、肌肉张力、以及肌肉的振动频率差异。实验结果为焦槟榔组与槟榔炭组对肌肉张力的影响较小,生槟榔组的影响较大,但焦槟榔组与槟榔炭组导致肌肉振幅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中生槟榔组肌肉不能完全舒张,肌肉肌肉振动幅度降低。综上所述,焦槟榔的实验效果最佳。不同槟榔制品的肌肉张力均呈下降趋势,收缩率远高于生槟榔组,但与空白组相比焦槟榔的平均收缩幅度下降。因此,生槟榔可以使从人体分离出的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工后的槟榔制品减少强直收缩从而促进胃平滑肌的收缩,焦槟榔相较于生槟榔要好,并且每种槟榔都能显著改善强直性肌肉收缩的效果。
目 录
1绪论 1
1.1 棕榈科植物简介 2
1.2 槟榔来源及性状 2
1.3 现代炮制方法 4
1.4 槟榔炮制历史沿革 4
1.5 槟榔及其炮制品研究进展 5
2 槟榔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6
2.1 化学成分 6
2.2 药理作用 6
2.3 临床应用 8
2.4 各炮制品种临床应用比较 8
2.5 研究内容 9
3 槟榔不同炮制品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研究 10
3.1. 实验材料 10
3.2. 实验方法 10
3.3. 统计学方法 12
3.4. 实验结果 12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1绪论
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别名:青仔(台湾省),是一种常绿乔木,树木高10~18m,最高可达29米[1]。茎叶直立状,一般叶子在顶端呈簇状生长,表面光滑棱形叶轴。复叶长度均不超过2米;小叶约在30~60米长,呈针线形,叶尖可分裂,常不规则。雌雄同体,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花大但生长量少,分两轮分布于下部分;雄花数多但小,单生于上部分。其生存的纬度为南北纬28°之间,生长气温的区间为1036℃,种植海拔不能超过1000米,降雨量的区间则为1700~2000毫米。槟榔收获需要在11~12月进行,此时为青果,形状为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判断青果品质优良的标准为其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2]。3到6月采摘的果实为熟果,此时要求果实形状为圆形或卵形,其内的种子饱满则代表品质较为优良。槟榔原产于南洋,传入我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主要种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是我国的一味常用中药,但中国南方部分民族仍然把这种水果当作一种咀嚼嗜好的产品。
1.1 棕榈科植物简介
棕榈科植被,多为乔木,植物种类多达2700多种。此类植被属于常绿乔木,树干形状为圆柱形。在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棕榈树是作为绿化植被观赏性植被。目前我国的棕榈植被多分布于低纬度地。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种类经统计大约为70种。棕榈科植物的茎单一或成簇直立,通常没有分枝,极少部分有二叉分枝。 表面光滑或粗糙,叶片有环痕或无叶环痕迹,有或无荆棘,叶片残片残留,叶片枯死或易脱落,叶片薄,很少有支持根。 叶子很大,通常螺旋形聚生于茎的顶部以形成“棕榈型”檐篷,稀疏排列成两列,或散布在藤本中。棕榈植物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至西南部,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热带地方。槟榔中含有大量的可食用成分,如淀粉,与某些茎类植物的茎类似[3]。作为世界三大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群之一,棕榈科植物特有的棕榈景观,不仅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同时经济价值极高。糖椰和一些常见鱼尾葵的花序,可以通过大量液汁分离从而使其蒸发制成砂糖或者发酵后变成烧酒;某些类型的木材非常坚硬,也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叶子可以用做屋顶覆盖物或编织帽子和篮子;棕榈植物的叶可以制作成扇子;叶鞘(即棕色)和椰子壳的纤维可以编绳子、蓑衣或做扫帚;槟榔种子用作药物或染料。
1.2 槟榔来源及性状
1.2.1 来源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1.2.2 植物形态
槟榔,乔木植物,四季常绿。茎叶直立状,一般叶子在顶端呈簇状生长,表面光滑棱形叶轴。复叶长度均不超过2米;小叶约在30~60米长,呈针线形,叶尖可分裂,常不规则。雌雄同体,雌花大但生长量少,分两轮分布于下部分;雄花数多但小,单生于上部分。雌花生长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有1室。槟榔果实呈卵圆形或圆形,长5~6厘米。果实形状主要有两种,为长圆形或卵球形,颜色橙黄,中果皮厚。种子形状为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花
果期时间延续3~4月。采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1~12月,采摘的目标为青果,此时要求青果内有瘦长形的种子,此为品质较好的标准。第二阶段的采摘在3~6月,此时采摘目标为熟果,要求果实内部的种子较为饱满。
1.2.3 种子形态
槟榔是槟榔果实成熟干燥去掉果皮的种子, 呈棕色的圆球状, 质坚硬味涩而微苦。种子高1.43.6厘米,底部直径1.63.5厘米。 表面呈黄褐色或红棕色,网状凹槽略微凹陷,珠孔底部中央有一个圆形凹陷,旁边有一个突出的疤痕状脐[4]。该部分显示了棕色种皮和白色胚乳之间的大理石状图案,结果时期2?3月。
1.2.4 功能主治
槟榔具有祛痰止咳、宽胸止吐、驱虫的作用,被称为“四大南药”之一,是中药中一项常用的药材。同时,槟榔对人体还有诸多益处,果实内含有人体所需的有效物质,包括槟榔油,脂肪,儿茶素,生物碱,胆碱等,同时槟榔对瘴气有着较好的抵御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瘴疠之症的产生与饮食不规律有紧密联系,槟榔对于治疗消化不良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缓解痛风。但这并不意味着吃槟榔,需要经过药物炮制才能达到效果,生吃对人体易造成身体危害,不能吸收其中治病的成分。当前我国的槟榔制剂技术较为成熟,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1.3 现代炮制方法
目前,对槟榔的炮制主要有净,切,烧,炮,灸,煅,炼等手段,由于炮制技术和理论的成熟,长期以来,对槟榔炮制方法渐趋统一,少数地区仍保留原始制法。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炮制槟榔的目的也有了进一步的描述。
1.4 槟榔炮制历史沿革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炮制目的,对槟榔的炮制目的大致以下五点:对有毒物质炮制,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加入辅料增强药效,提高药用价值;避免腐烂变质,特殊处理便于保存和制剂;保证药材的品质,纯净药材;改变性味功效,适应病症。而且宋代大部分医学著作中的药物是需要经过炮制才进一步称得重量,也就是说药物的使用剂量是经过炮制后的重量[5]。
中药产品种类繁多,工艺不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研究中药的功效、加工机理等,并以此来创新中医药加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和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槟榔的古代炮制方法包括切制、净制、细研、煨、炒、灸等。 这些方法现大多已经不用,目前的炮制方法只使用了炒制。 然而,炒制后槟榔碱的含量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基于传统加工的炮制经验,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
目 录
1绪论 1
1.1 棕榈科植物简介 2
1.2 槟榔来源及性状 2
1.3 现代炮制方法 4
1.4 槟榔炮制历史沿革 4
1.5 槟榔及其炮制品研究进展 5
2 槟榔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6
2.1 化学成分 6
2.2 药理作用 6
2.3 临床应用 8
2.4 各炮制品种临床应用比较 8
2.5 研究内容 9
3 槟榔不同炮制品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研究 10
3.1. 实验材料 10
3.2. 实验方法 10
3.3. 统计学方法 12
3.4. 实验结果 12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1绪论
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别名:青仔(台湾省),是一种常绿乔木,树木高10~18m,最高可达29米[1]。茎叶直立状,一般叶子在顶端呈簇状生长,表面光滑棱形叶轴。复叶长度均不超过2米;小叶约在30~60米长,呈针线形,叶尖可分裂,常不规则。雌雄同体,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花大但生长量少,分两轮分布于下部分;雄花数多但小,单生于上部分。其生存的纬度为南北纬28°之间,生长气温的区间为1036℃,种植海拔不能超过1000米,降雨量的区间则为1700~2000毫米。槟榔收获需要在11~12月进行,此时为青果,形状为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判断青果品质优良的标准为其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2]。3到6月采摘的果实为熟果,此时要求果实形状为圆形或卵形,其内的种子饱满则代表品质较为优良。槟榔原产于南洋,传入我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主要种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是我国的一味常用中药,但中国南方部分民族仍然把这种水果当作一种咀嚼嗜好的产品。
1.1 棕榈科植物简介
棕榈科植被,多为乔木,植物种类多达2700多种。此类植被属于常绿乔木,树干形状为圆柱形。在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棕榈树是作为绿化植被观赏性植被。目前我国的棕榈植被多分布于低纬度地。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种类经统计大约为70种。棕榈科植物的茎单一或成簇直立,通常没有分枝,极少部分有二叉分枝。 表面光滑或粗糙,叶片有环痕或无叶环痕迹,有或无荆棘,叶片残片残留,叶片枯死或易脱落,叶片薄,很少有支持根。 叶子很大,通常螺旋形聚生于茎的顶部以形成“棕榈型”檐篷,稀疏排列成两列,或散布在藤本中。棕榈植物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至西南部,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热带地方。槟榔中含有大量的可食用成分,如淀粉,与某些茎类植物的茎类似[3]。作为世界三大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群之一,棕榈科植物特有的棕榈景观,不仅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同时经济价值极高。糖椰和一些常见鱼尾葵的花序,可以通过大量液汁分离从而使其蒸发制成砂糖或者发酵后变成烧酒;某些类型的木材非常坚硬,也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叶子可以用做屋顶覆盖物或编织帽子和篮子;棕榈植物的叶可以制作成扇子;叶鞘(即棕色)和椰子壳的纤维可以编绳子、蓑衣或做扫帚;槟榔种子用作药物或染料。
1.2 槟榔来源及性状
1.2.1 来源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1.2.2 植物形态
槟榔,乔木植物,四季常绿。茎叶直立状,一般叶子在顶端呈簇状生长,表面光滑棱形叶轴。复叶长度均不超过2米;小叶约在30~60米长,呈针线形,叶尖可分裂,常不规则。雌雄同体,雌花大但生长量少,分两轮分布于下部分;雄花数多但小,单生于上部分。雌花生长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有1室。槟榔果实呈卵圆形或圆形,长5~6厘米。果实形状主要有两种,为长圆形或卵球形,颜色橙黄,中果皮厚。种子形状为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花
果期时间延续3~4月。采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1~12月,采摘的目标为青果,此时要求青果内有瘦长形的种子,此为品质较好的标准。第二阶段的采摘在3~6月,此时采摘目标为熟果,要求果实内部的种子较为饱满。
1.2.3 种子形态
槟榔是槟榔果实成熟干燥去掉果皮的种子, 呈棕色的圆球状, 质坚硬味涩而微苦。种子高1.43.6厘米,底部直径1.63.5厘米。 表面呈黄褐色或红棕色,网状凹槽略微凹陷,珠孔底部中央有一个圆形凹陷,旁边有一个突出的疤痕状脐[4]。该部分显示了棕色种皮和白色胚乳之间的大理石状图案,结果时期2?3月。
1.2.4 功能主治
槟榔具有祛痰止咳、宽胸止吐、驱虫的作用,被称为“四大南药”之一,是中药中一项常用的药材。同时,槟榔对人体还有诸多益处,果实内含有人体所需的有效物质,包括槟榔油,脂肪,儿茶素,生物碱,胆碱等,同时槟榔对瘴气有着较好的抵御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瘴疠之症的产生与饮食不规律有紧密联系,槟榔对于治疗消化不良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缓解痛风。但这并不意味着吃槟榔,需要经过药物炮制才能达到效果,生吃对人体易造成身体危害,不能吸收其中治病的成分。当前我国的槟榔制剂技术较为成熟,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1.3 现代炮制方法
目前,对槟榔的炮制主要有净,切,烧,炮,灸,煅,炼等手段,由于炮制技术和理论的成熟,长期以来,对槟榔炮制方法渐趋统一,少数地区仍保留原始制法。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炮制槟榔的目的也有了进一步的描述。
1.4 槟榔炮制历史沿革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炮制目的,对槟榔的炮制目的大致以下五点:对有毒物质炮制,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加入辅料增强药效,提高药用价值;避免腐烂变质,特殊处理便于保存和制剂;保证药材的品质,纯净药材;改变性味功效,适应病症。而且宋代大部分医学著作中的药物是需要经过炮制才进一步称得重量,也就是说药物的使用剂量是经过炮制后的重量[5]。
中药产品种类繁多,工艺不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研究中药的功效、加工机理等,并以此来创新中医药加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和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槟榔的古代炮制方法包括切制、净制、细研、煨、炒、灸等。 这些方法现大多已经不用,目前的炮制方法只使用了炒制。 然而,炒制后槟榔碱的含量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基于传统加工的炮制经验,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