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品大黄主要成分对sd大鼠的毒性研究(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四大最常用药材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拥有多种多样的炮制方式,所得的炮制品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当代研究表明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起到不同的影响,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近年来,相关大黄的毒性报道越来越多,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通过观察大黄及其炮制品主要有效成分对SD大鼠所发生的毒性反应,因大黄炮制品种类繁多,仅从生大黄、熟大黄着手探讨探讨大黄有效成分的毒理学作用机制,以评价大黄用药的安全性,为大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Key words: Rhubarb;Active ingredients; Toxic effects目 录
1 绪 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1
1.3 基源研究 2
1.4 产地加工 2
1.5 国内外研究 3
1.6 有效成分 3
1.7 药理作用 4
1.7.1 泻下 4
1.7.2 保肝、利胆 5
1.7.3 抗炎、抗菌 5
1.7.4 止血作用 5
1.7.5 解热作用 5
1.7.6 抑制消化酶活性 6
1.8 毒理研究 6
1.9 炮制研究 7
1.9.1 炮制作用 8
1.9.2 炮制方法 8
2 实验 10
2.1 实验材料 10
2.2 饲养条件 10
2.3 炮制品的制备 10
2.4 水煎液的制备 10
2.5 给药途径和方法 11
2.6 实验分组 11
2.7 观察指标与方法 11
2.8 恢复性观察 13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 论 14
3.1 SD大鼠的死亡情况 14
3.2一般生理指标现象 14
3.2.1 一般情况 14
3.2.2 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14
4 讨 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大黄,属蓼科植物,别名:将军、黄良、火参等。是最常用、最古老的药材之一,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北大黄包括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要产自于青海、甘肃。南大黄包括药用大黄药材,主要产自于四川。具有凉血解毒、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清热泻火等功效。大黄主要用药部位为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含量约为3%5%,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小部分呈游离状态。双蒽醌苷中所含有的番泻苷分别为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2]。近年来,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在临床、生药、炮制、制剂、药理等方面对大黄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对大黄临床合理用药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广泛使用的中药材之一,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大黄的应用非常广泛,随后出现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大量大黄的相关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泻下,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抗炎、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3]。
1.2 选题意义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为医学界所重视,就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大黄在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具有潜在的肝肾毒性和致癌性,但是结论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对于大黄的研究仅限大黄素和大黄总蒽醌,对于整体药材大黄并没有毒性研究的报道,众所周知,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一个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大黄及其炮制品进行毒性研究。大黄的炮制品种包括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由于其炮制方法不同,是否加辅料,导致有效成分、含量均发生变化,功能主治亦不同,临床上用于治疗不同病症,尽显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4]。因此,研究不同大黄炮制品的主要有效成分对SD大鼠的毒性作用,确保临床长期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大黄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3 基源研究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5]。掌叶大黄,多年生草本,根及根茎肥厚,黄褐色。茎直立,中空。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膜质筒状。一般花期在67月,果期在78月,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多为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有“锦纹”,红棕色,稍有油性,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野生或栽培,与掌叶大黄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其叶片深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性。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产量较少,与上述两种的区别在于其叶片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果枝开展。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炮制品中在20种以上,常见的炮制品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等。
1.4 产地加工
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多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产量较少。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与910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挖取根及根状茎,除去泥土,切去茎及细根,刮去粗皮,横切成片或纵切成瓣,或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粗根可切成适当长度的节,用羊毛绳串起,悬挂屋檐下慢慢阴干、晒干或用暗火烟熏干燥[6]。
1.5 国内外研究
在中国历代本草中均记载有大黄,最早见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为苦寒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4]。早在公元前114年,大黄已由商队从陕西运到国外,在大黄的研究中,德国化学家起着启蒙和先导的作用,首次从大黄中分离出大黄酚,日本学者是大黄研究的后起之秀,随后,各国学者投入了对大黄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成为了肉食多的欧洲民众特别喜欢的一种缓下剂。中国,作为大黄的故乡,对大黄的研究与应用以前仅限于在方剂中,着重于它的清热解毒、荡涤肠胃、安和五脏等活性。据清代宫廷医学记载,大黄代茶饮,一般应用炮制后的大黄,因此研究了不同大黄的炮制工艺[4]。
Key words: Rhubarb;Active ingredients; Toxic effects目 录
1 绪 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1
1.3 基源研究 2
1.4 产地加工 2
1.5 国内外研究 3
1.6 有效成分 3
1.7 药理作用 4
1.7.1 泻下 4
1.7.2 保肝、利胆 5
1.7.3 抗炎、抗菌 5
1.7.4 止血作用 5
1.7.5 解热作用 5
1.7.6 抑制消化酶活性 6
1.8 毒理研究 6
1.9 炮制研究 7
1.9.1 炮制作用 8
1.9.2 炮制方法 8
2 实验 10
2.1 实验材料 10
2.2 饲养条件 10
2.3 炮制品的制备 10
2.4 水煎液的制备 10
2.5 给药途径和方法 11
2.6 实验分组 11
2.7 观察指标与方法 11
2.8 恢复性观察 13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 论 14
3.1 SD大鼠的死亡情况 14
3.2一般生理指标现象 14
3.2.1 一般情况 14
3.2.2 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14
4 讨 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大黄,属蓼科植物,别名:将军、黄良、火参等。是最常用、最古老的药材之一,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北大黄包括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要产自于青海、甘肃。南大黄包括药用大黄药材,主要产自于四川。具有凉血解毒、泻下攻积、利湿退黄、清热泻火等功效。大黄主要用药部位为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含量约为3%5%,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小部分呈游离状态。双蒽醌苷中所含有的番泻苷分别为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2]。近年来,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在临床、生药、炮制、制剂、药理等方面对大黄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对大黄临床合理用药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广泛使用的中药材之一,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大黄的应用非常广泛,随后出现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大量大黄的相关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泻下,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抗炎、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3]。
1.2 选题意义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为医学界所重视,就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大黄在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具有潜在的肝肾毒性和致癌性,但是结论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对于大黄的研究仅限大黄素和大黄总蒽醌,对于整体药材大黄并没有毒性研究的报道,众所周知,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一个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大黄及其炮制品进行毒性研究。大黄的炮制品种包括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由于其炮制方法不同,是否加辅料,导致有效成分、含量均发生变化,功能主治亦不同,临床上用于治疗不同病症,尽显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4]。因此,研究不同大黄炮制品的主要有效成分对SD大鼠的毒性作用,确保临床长期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大黄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3 基源研究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5]。掌叶大黄,多年生草本,根及根茎肥厚,黄褐色。茎直立,中空。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膜质筒状。一般花期在67月,果期在78月,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多为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有“锦纹”,红棕色,稍有油性,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野生或栽培,与掌叶大黄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其叶片深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性。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产量较少,与上述两种的区别在于其叶片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果枝开展。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炮制品中在20种以上,常见的炮制品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等。
1.4 产地加工
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多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产量较少。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与910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挖取根及根状茎,除去泥土,切去茎及细根,刮去粗皮,横切成片或纵切成瓣,或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粗根可切成适当长度的节,用羊毛绳串起,悬挂屋檐下慢慢阴干、晒干或用暗火烟熏干燥[6]。
1.5 国内外研究
在中国历代本草中均记载有大黄,最早见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为苦寒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4]。早在公元前114年,大黄已由商队从陕西运到国外,在大黄的研究中,德国化学家起着启蒙和先导的作用,首次从大黄中分离出大黄酚,日本学者是大黄研究的后起之秀,随后,各国学者投入了对大黄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成为了肉食多的欧洲民众特别喜欢的一种缓下剂。中国,作为大黄的故乡,对大黄的研究与应用以前仅限于在方剂中,着重于它的清热解毒、荡涤肠胃、安和五脏等活性。据清代宫廷医学记载,大黄代茶饮,一般应用炮制后的大黄,因此研究了不同大黄的炮制工艺[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