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探讨防风天麻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

摘 要本文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即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获得中药组合“防风-天麻”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和相关通路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在阐明防风-天麻对中风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医药的整体论治予以科学阐述并且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的方法,研究防风-天麻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
目录
摘要 II
1 绪论 1
1.1.网络药理学对中风机制的研究 1
1.2中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1.3.防风—天麻的药理学研究 1
1.4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状况 2
2 网络药理学研究
2.1数据与方法
2.1.1防风与天麻化学成分库构建
2.1.2候选靶标预测
2.1.3网络构建与分析平台
2.1.4基因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
2.2结果与讨论
2.2.1防风与天麻的化学成分及功能分析
2.2.2防风与天麻治疗脑梗塞的核心靶标网络分析 6
2.2.3治疗脑梗塞关键靶标网络基因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 6
2.2.4防风天麻“关键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分析” 8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1 绪论
1.1.网络药理学对中风机制的研究
本课题目的在于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防风天麻药对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目前对防风天麻治疗中风的药理、药效活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本研究以中药组合药物“防风天麻”为探究对象,以相关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药理学为工具,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获得该中药组合物相关生物活性,预测其治疗脑中风的分子机制,为深一步研究奠定好基础,并为防风天麻药对在临床应用上提供参考依据。
1.2中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风是对心血管疾病突发状况的概括,临床上也称为“脑卒中”。临床表现主要为昏迷、晕倒、痉挛和流涎等症状。在现代医学中,中风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另一种是缺血性。精细划分来看,前者又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类型,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脑栓塞三种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型。临床分类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从发病时起至一个月内归属于急性期,从发病后一个月至六个月归属于恢复期,发病六个月至之后,均属于恢复期。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其是影响人类生活健康三大杀手之一,且发病者集中在中老年阶段,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异常高,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国家,在我国调查结果显示,每年中风患者以二百万的速率增加,其中发病率约为0.5%,致残率约为75%,在其中严重者高达40%[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风的发病机制即治疗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其高致残率的现状仍未得到缓解,仍是当今世界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故每位研究者都在致力于中风的有效治疗的相关探索中。
1.3.防风天麻的药理学研究
临床中,天麻防风是常用药对,其中防风性温和,味甘,可祛风,属风药,而风药善于游走,故可带走湿气。在我国古代医学中,对中风的治疗多采用祛风药。反味道有偏见。有人说防风是风药中的保湿剂。虽然它不太干,但它优于其他风药。天麻是一种寄生草药多年。它的干燥块茎被用作药物,天麻被称为“治风之神药”。中医理论认为,有祛风,血瘀,平肝,阳虚,痰浊的疗效。它用于治疗儿童惊厥,癫痫发作,头痛,头晕,手足,肢体麻木等疾病。[2]风药须入血,必须与天麻一起使用。它们都是兴安的药品。一者为性平息内风,一者性温散外风,互佐而为熄风祛风之用[3]。防风天麻对改善患者脑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疗效,因此探索防风天麻药对医治中风多靶点、多通道的效应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网络药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法,结合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药理学的相关理念与方法,从多成份多靶点多途径探讨药物疗效,虽然多见于中药领域的相关研究,但因其从系统性、整体性等角度考虑科学问题,也常见于通过已知疗效的药物反向探索疾病病机制的相关报道。[1]天麻是一种寄生草药,它的干燥块茎被用作药物,被称为“治风之神药”。中医理论认为,天麻有祛风,血瘀,平肝,阳虚,痰浊的疗效。它用于治疗儿童惊厥,癫痫发作,头痛,头晕,手足,肢体麻木等疾病。
1.4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状况
“网络药理学”这一名词(Network pharmacology)是Andrew L Hopkins2007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新提出的概念[4],在文章中他认为机体是一个系统,生长及发病过程是多个基因、通路的协调合作,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需要考虑多靶点治疗法。故在新药开发及发现也由最初的单成分、单基因、单靶点向多成分、多基因、多靶点转变[5]。网络药理学是一种系统性研究的方法,其与中医药系统性观念不谋而合,故常用来对中医药的研究[6],李梢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系统生物学提出了针对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网络靶标”概念。诸多学者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药活性探究、作用机制探究及新药发现。如Dai等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中药鸦胆子、茯苓、红景天、赤芍中的活性成分可用于治疗亨氏舞蹈症;Li等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丹参治疗骨髓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丹参中的隐丹参酮通过作用于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和TGFβ信号通路而起到治疗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网络药理学在近几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并且可以从多重药物、多成分、多个靶点的角度出发构建疾病靶点通路药物治疗的网络对应模型,网络的构建可以从系统整体的层面分析并获得药效成分、作用靶点和关键通路,并且将相关性作为评价指标获得关键药效成分、关键作用靶点和影响的关键代谢通路,针对关键靶点展开实验验证研究可以在提高实验准确性的基础上提。在本文中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中药药对“天麻防风”治疗中风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从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角度出发解释天麻防风药对对干预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为防风天麻的系统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1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