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制黄精的质量评价与研究(附件)
摘 要历代黄精炮制的方法,包括单蒸法、酒蒸法、黑豆煮蒸法、糖水蒸法、熟地膏蒸法等。《鲁府禁方》中首次介绍了黑豆共煮的炮制方法,但对于加入辅料炮制的原因,古书中均并未做说明,本论文通过对影响黑豆制黄精药效和安全性的7个指标入手,测定其含量,并提出了质量控制的标准,完善了黑豆制黄精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采用性状显微鉴别,对黑豆制黄精的外部结构和内部构造进行观察;通过定性、定量研究黑豆制黄精中药物有效成分;对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多糖、总皂苷进行了测定。其中暂定黑豆制黄精的水分不超过18%;总灰分不超过4%;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少于45% ;黑豆制黄精的多糖含量不得少于8.0%;总皂苷不得少于5.0%。本实验提供的质量控制合理有效。
目 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1. 前言 1
1.1黄精 1
1.1.1来源 1
1.1.2性状 1
1.1.3性味、功能及现代研究 1
1.2黄精炮制法的发展进程 2
1.3 制黄精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4药理作用 3
1.4.1抗肿瘤 3
1.4.2调节免疫 4
1.4.3抗衰老 4
1.4.4降血糖 4
1.4.5降血脂 4
1.4.6提高和改善记忆 5
1.4.7抗炎作用 5
1.4.8其他作用 5
2. 实验部分 9
2.1实验材料 9
2.1.1材料 9
2.1.2 仪器 9
2.1.3试剂 9
2.2实验方法 9
2.3显微鉴别 10
2.4薄层色谱 10
2.5水分 11
2.6 醇溶性浸出物 12
2.7总灰分 12
2.8多糖 12
2.8.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2.8.2苯酚溶液的制备 13
2.8.3样品溶液的制备 13
2.8.4测定波长扫描 13
2.8.5标准曲线制作 14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6线性关系考察及含量测定 14
2.8.6.1精密度 14
2.8.6.2稳定性 15
2.8.6.3重复性 15
2.8.6.4多糖含量 15
2.9总皂苷 16
2.9.1标准溶液的制备 16
2.9.2皂苷提取 16
2.9.3测定波长的选择 16
2.9.4标准曲线制备 16
2.9.5线性关系考察及含量测定 17
2.9.5.1精密度实验 17
3.7.3.2稳定性实验 17
3.7.3.3加样回收率实验 18
3.7.3.3总皂苷含量 18
3. 结论 16
1. 前言
1.1黄精
1.1.1来源
黄精系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民间根据其干燥根茎形状,分别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1.1.2性状
大黄精 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 呈弯柱形结节状,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 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1.1.3性味、功能及现代研究
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并列为上品,为我国传统名贵滋补中药[1]。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黄精性味甘甜,食用爽口。其肉质根状茎肥厚,含有大量淀粉、糖分(包括多糖、低聚糖和单糖)、脂肪、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多种甾体皂苷,多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生物碱等。
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的功能,是中医常用滋补强壮要药,现多用于治疗消渴等疾病。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黄精具有抗衰老、调节免疫、降血脂、降血糖、强心、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癌、提高和改善记忆、抗炎、抗病毒等广泛的作用[2]。
黄精可生食、炖服。既能充饥,又有健身之用。可令人气力倍增、肌肉充盈、骨髓坚强,对身体十分有益[4]。黄精根状茎形状有如山芋,山区老百姓常把它当作蔬菜食用。
1.2黄精炮制法的发展进程
生黄精久闻其味,会产生眩晕感。口感上,黄精具有麻味,入口时会产生口舌麻木之感。如果不慎接触其生汁液,还会导致皮肤瘙痒。因此,人们往往需要对黄精进行炮制消除其不良刺激,炮制后的黄精口感较好,糖性浓烈,利于服用。黄精炮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黄精记载的炮制方法包括:九蒸九曝法、蔓荆子水蒸法、酒熬法、焙制法、黑豆煮法、酒蒸法、乳浸晒法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法为酒蒸法、清蒸法等[5]。酒黄精饮片为现行主要黄精炮制品。
《本草图经》中记载了关于制黄精的方法,其中包括水煮取汁煎膏、炒黑豆末相合作、水煮取汁煎膏烘焙法等。《鲁府禁方》中首次介绍了黑豆共煮的炮制方法: 取“黄精4 两、黑豆2 两同煮熟去豆,忌铁器”。《得配本草》中也涉及了黑豆在炮制黄精的方法,“洗净砂泥,蒸晒9次用”,增加了水煮取汁煎膏、炒黑豆末相和作饼、水煮取汁煎膏焙干法;黄精炮制的最初目的由于其“刺人咽喉”的不良反应,蒸晒干可使黄精“不尔朽坏”,并能增强“补养滋肾”的作用。至于加入酒、黑豆等辅料炮制的原因,古书中均并未做说明。现代对黄精用辅料炮制的目的多采用《本草蒙筌》上的理论来解释,如“酒制升提,乌豆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古代对于黄精的炮制方法多样,就其标准来说多数以“反复蒸至滋润黑色”为经验指标[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各专著及其规范中关于黄精炮制的论述包括了以下几种方法:单蒸法、酒蒸法、黑豆煮蒸法、糖水蒸法、熟地膏蒸法等[6]。《四川炮制规范》收载有黑(黄) 豆制法,云南有黑豆、熟蜜、酒制法;亦有黑豆、生姜、蜜制法,米汤黑豆制法 [7]。
综上所述,黄精作为常用的中药,因炮制方法较多,一个地域一个方法,一个方法一个标准,而且全国分布较广,原料质量不易控制,且制品质量很难统一。
1.3 制黄精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中医用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据初步统计有方剂九万余首、中成药五千余种、中药剂型三十五大类四十三种、药材一万两千八百零七种。但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中药仅占3~5%的份额。而且国外有数十个天然药物在我国成功注册,国内的经方被国外效仿制成现代制剂,又被我国进口回来作为进口药品。因此,目前急需要提高中药的质量,保护中药资源,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制作的每个环节,包括种质、炮制、制剂、储运、保存的各个环节均需要质量控制,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必须注重生产过程的各个过程。目前,有关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包括:GLP、GMP、GCP、GSP、GAP,这些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要质量标准良莠不齐的现状,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要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的统一,不仅要有详细的质量控制指标,还要有不断提升的检测手段。因此,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提高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的地位,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目 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1. 前言 1
1.1黄精 1
1.1.1来源 1
1.1.2性状 1
1.1.3性味、功能及现代研究 1
1.2黄精炮制法的发展进程 2
1.3 制黄精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4药理作用 3
1.4.1抗肿瘤 3
1.4.2调节免疫 4
1.4.3抗衰老 4
1.4.4降血糖 4
1.4.5降血脂 4
1.4.6提高和改善记忆 5
1.4.7抗炎作用 5
1.4.8其他作用 5
2. 实验部分 9
2.1实验材料 9
2.1.1材料 9
2.1.2 仪器 9
2.1.3试剂 9
2.2实验方法 9
2.3显微鉴别 10
2.4薄层色谱 10
2.5水分 11
2.6 醇溶性浸出物 12
2.7总灰分 12
2.8多糖 12
2.8.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2.8.2苯酚溶液的制备 13
2.8.3样品溶液的制备 13
2.8.4测定波长扫描 13
2.8.5标准曲线制作 14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6线性关系考察及含量测定 14
2.8.6.1精密度 14
2.8.6.2稳定性 15
2.8.6.3重复性 15
2.8.6.4多糖含量 15
2.9总皂苷 16
2.9.1标准溶液的制备 16
2.9.2皂苷提取 16
2.9.3测定波长的选择 16
2.9.4标准曲线制备 16
2.9.5线性关系考察及含量测定 17
2.9.5.1精密度实验 17
3.7.3.2稳定性实验 17
3.7.3.3加样回收率实验 18
3.7.3.3总皂苷含量 18
3. 结论 16
1. 前言
1.1黄精
1.1.1来源
黄精系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民间根据其干燥根茎形状,分别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1.1.2性状
大黄精 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 呈弯柱形结节状,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 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1.1.3性味、功能及现代研究
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并列为上品,为我国传统名贵滋补中药[1]。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黄精性味甘甜,食用爽口。其肉质根状茎肥厚,含有大量淀粉、糖分(包括多糖、低聚糖和单糖)、脂肪、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多种甾体皂苷,多种氨基酸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生物碱等。
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的功能,是中医常用滋补强壮要药,现多用于治疗消渴等疾病。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黄精具有抗衰老、调节免疫、降血脂、降血糖、强心、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癌、提高和改善记忆、抗炎、抗病毒等广泛的作用[2]。
黄精可生食、炖服。既能充饥,又有健身之用。可令人气力倍增、肌肉充盈、骨髓坚强,对身体十分有益[4]。黄精根状茎形状有如山芋,山区老百姓常把它当作蔬菜食用。
1.2黄精炮制法的发展进程
生黄精久闻其味,会产生眩晕感。口感上,黄精具有麻味,入口时会产生口舌麻木之感。如果不慎接触其生汁液,还会导致皮肤瘙痒。因此,人们往往需要对黄精进行炮制消除其不良刺激,炮制后的黄精口感较好,糖性浓烈,利于服用。黄精炮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黄精记载的炮制方法包括:九蒸九曝法、蔓荆子水蒸法、酒熬法、焙制法、黑豆煮法、酒蒸法、乳浸晒法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法为酒蒸法、清蒸法等[5]。酒黄精饮片为现行主要黄精炮制品。
《本草图经》中记载了关于制黄精的方法,其中包括水煮取汁煎膏、炒黑豆末相合作、水煮取汁煎膏烘焙法等。《鲁府禁方》中首次介绍了黑豆共煮的炮制方法: 取“黄精4 两、黑豆2 两同煮熟去豆,忌铁器”。《得配本草》中也涉及了黑豆在炮制黄精的方法,“洗净砂泥,蒸晒9次用”,增加了水煮取汁煎膏、炒黑豆末相和作饼、水煮取汁煎膏焙干法;黄精炮制的最初目的由于其“刺人咽喉”的不良反应,蒸晒干可使黄精“不尔朽坏”,并能增强“补养滋肾”的作用。至于加入酒、黑豆等辅料炮制的原因,古书中均并未做说明。现代对黄精用辅料炮制的目的多采用《本草蒙筌》上的理论来解释,如“酒制升提,乌豆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古代对于黄精的炮制方法多样,就其标准来说多数以“反复蒸至滋润黑色”为经验指标[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各专著及其规范中关于黄精炮制的论述包括了以下几种方法:单蒸法、酒蒸法、黑豆煮蒸法、糖水蒸法、熟地膏蒸法等[6]。《四川炮制规范》收载有黑(黄) 豆制法,云南有黑豆、熟蜜、酒制法;亦有黑豆、生姜、蜜制法,米汤黑豆制法 [7]。
综上所述,黄精作为常用的中药,因炮制方法较多,一个地域一个方法,一个方法一个标准,而且全国分布较广,原料质量不易控制,且制品质量很难统一。
1.3 制黄精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中医用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据初步统计有方剂九万余首、中成药五千余种、中药剂型三十五大类四十三种、药材一万两千八百零七种。但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中药仅占3~5%的份额。而且国外有数十个天然药物在我国成功注册,国内的经方被国外效仿制成现代制剂,又被我国进口回来作为进口药品。因此,目前急需要提高中药的质量,保护中药资源,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制作的每个环节,包括种质、炮制、制剂、储运、保存的各个环节均需要质量控制,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必须注重生产过程的各个过程。目前,有关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包括:GLP、GMP、GCP、GSP、GAP,这些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要质量标准良莠不齐的现状,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要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的统一,不仅要有详细的质量控制指标,还要有不断提升的检测手段。因此,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提高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的地位,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