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淮安市水路运输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20200101141459]
作为大宗运输的水路运输,近几年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作为社会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水运的发展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对淮安市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数据的搜集,通过对目前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以及货运量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重在分析水路运输方式对淮安经济影响,评估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水路运输方式对于淮安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度。通过此文来强调目前在淮安市大力发展水运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水运,运输,经济,评价,分析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图 3
2 淮安市社会发展现状 3
2.1 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
2.2 淮安市水运发展现状 4
3 水运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0
3.1 水运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 10
3.2 水运业对社会经济贡献的因果关系体现 11
4 贡献度分析 12
4.1 相关性理论介绍 12
4.2 淮安市水运的相关性分析 13
4.3 淮安市水运的贡献度分析 15
5 淮安市水运业的发展策略 16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附件1 matlab程序代码 22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地区生产加工的发展,尤其是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展开,水运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水运是五种交通运输的形式之一,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运是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劳动效率高、能源及资源消耗小、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运输方式,水运在大宗货运的地位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纵观世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及西北欧、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沿海地带,都是借助于便利的水运条件和运价低廉的优势,形成本国最发达、最早的经济走廊和冶金、炼油、电力、化工等沿海、沿江工业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经济的兴起,同样得益于水运。内河航运是水运的内河运输部分,内河航运是水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内河航运要在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其适当地位。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江苏南北交通交汇的中心,素有“南船北马,水陆中转中心”的说法。同时也是中国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苏北的政治中心和淮河流域的经济中心。”[1] 现阶段,淮安水路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盐河以及里运河等等。航道网络之间彼此贯通,东达黄海,南连长江三角洲,北通齐鲁。在最近十年,淮安在宁淮、京沪等高等级公路和新长铁路等基础交通设施相继运营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了以水路和高级水路为格局,水陆并行、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形成了较大的运输优势,极大缩短了淮安和北京以及到苏南地区的时间空间距离。不但加强了淮安和淮海经济区、上海经济圈的联,并且更加利于淮安接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加速产业转移。研究淮安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种运输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城市在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发展淮安市水运的自身优势,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是需要我们如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相关的文件和历史数据的规划以及淮安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方向,淮安当前处于运输的初级化阶段,运输网络的改进很大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进步。大运量的铁路和水运适应了这种需求特征,水运经济所追求的不应当仅仅是数量和速度的要求,没有运输的质量就没有运输的数量,必须在确保运输安全优质的前提下:一是要从数量方面满足,具体要求是运得多,通过增大运输量到满足对于运输需求的实现;二是通过对于时间的控制满足需要,具体要求就是运得及时,以运输效率的提高来表示对社会运输需求在速度方面的满足程度,应该将此作为评估水运经济效益的首要标准。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自然条件和水路运输的技术成本优势同时与水运自身的综合发展并行,提升水路网络运输能力。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的特点,水运业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就业率,带动了文化物质的流通繁荣,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服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早在50多年前,美国特拉华河港口局发表了《每一吨货对于地区的经济价值》的文章,可是说是世界上最早对于港口区域经济贡献进行分析的报告,在报告中研究了在城市港口地区,每装卸一吨货物的直接资源花费和收入。1979年,美国新泽西港务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港口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效益贡献,随后的1988年,日本发表了《神户港与国民经济》、《四日港的经济影响研究》[2],1990年荷兰鹿特丹港发表了《货流模型》等等[3]。除了发达国家,我国也对水路运输,港口经济定量研究进行了大量分析,在国民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稳固拉动下,我国水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港口吞吐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都保持着快速增长,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我国众多学者都对水运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进行预测,罗春来在现代经济信息杂志中以《水运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则与途径研究》一文[4]研究了提高水运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并指出,水运业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符合社会客观需要的运输产品同劳动消耗量或劳动占有量的对比关系。该文同时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大连海事大学的白帆在《水运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一文[5]中分析了水运业对经济的贡献的体现方面,主要表现在对GD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并从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通过公式对经济贡献的定量评价指标分析。胡田田以《淮安市货运需求的多维预测与综合分析》一文[6]研究了淮安市运输方式的预测模型问题,通过数据表的形式将多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比重进行比较及预测,结合淮安“十一五”航道规划,路网规划等多方考虑,分析了淮安市近期及中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在预测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了淮安市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各种运输方式分担比例的预测。余思勤[7]在《建立健全水运业投资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研究了水运投资效益的计算问题,从水运业宏观投资效益统计指标和水运业微观投资 效益指标两个方面,通过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等多方面公式的计算来分析了水运的经济效益。范钦满[8]等人在《淮安市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针对淮安的区位及航道港口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统计图,详细分析了淮安水运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发展要求。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图
图1 研究思路图
2 淮安市社会发展现状
2.1 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抢抓江苏省支持重点发展苏北地区的重大机遇,扎实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五大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前列。根据历史数据、相关文件和规划,淮安市近期和中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淮安市目前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淮安市当前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每一个进步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网的改进。
淮安市总体经济发展特点为: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苏中、苏南差距仍较大
淮安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淮安市与江苏沿江八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经济差距仍然较大,GDP、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与沿江八市相差甚远。
(2)农业较发达,工业基础薄弱
淮安是全省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近几年有较大发展,现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为主导产业。
作为大宗运输的水路运输,近几年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作为社会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水运的发展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对淮安市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数据的搜集,通过对目前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以及货运量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重在分析水路运输方式对淮安经济影响,评估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水路运输方式对于淮安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度。通过此文来强调目前在淮安市大力发展水运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水运,运输,经济,评价,分析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图 3
2 淮安市社会发展现状 3
2.1 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
2.2 淮安市水运发展现状 4
3 水运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0
3.1 水运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 10
3.2 水运业对社会经济贡献的因果关系体现 11
4 贡献度分析 12
4.1 相关性理论介绍 12
4.2 淮安市水运的相关性分析 13
4.3 淮安市水运的贡献度分析 15
5 淮安市水运业的发展策略 16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附件1 matlab程序代码 22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伴随着地区生产加工的发展,尤其是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展开,水运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水运是五种交通运输的形式之一,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运是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劳动效率高、能源及资源消耗小、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运输方式,水运在大宗货运的地位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纵观世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及西北欧、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沿海地带,都是借助于便利的水运条件和运价低廉的优势,形成本国最发达、最早的经济走廊和冶金、炼油、电力、化工等沿海、沿江工业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经济的兴起,同样得益于水运。内河航运是水运的内河运输部分,内河航运是水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内河航运要在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其适当地位。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江苏南北交通交汇的中心,素有“南船北马,水陆中转中心”的说法。同时也是中国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苏北的政治中心和淮河流域的经济中心。”[1] 现阶段,淮安水路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盐河以及里运河等等。航道网络之间彼此贯通,东达黄海,南连长江三角洲,北通齐鲁。在最近十年,淮安在宁淮、京沪等高等级公路和新长铁路等基础交通设施相继运营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了以水路和高级水路为格局,水陆并行、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形成了较大的运输优势,极大缩短了淮安和北京以及到苏南地区的时间空间距离。不但加强了淮安和淮海经济区、上海经济圈的联,并且更加利于淮安接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加速产业转移。研究淮安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种运输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城市在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如何发展淮安市水运的自身优势,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是需要我们如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相关的文件和历史数据的规划以及淮安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方向,淮安当前处于运输的初级化阶段,运输网络的改进很大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进步。大运量的铁路和水运适应了这种需求特征,水运经济所追求的不应当仅仅是数量和速度的要求,没有运输的质量就没有运输的数量,必须在确保运输安全优质的前提下:一是要从数量方面满足,具体要求是运得多,通过增大运输量到满足对于运输需求的实现;二是通过对于时间的控制满足需要,具体要求就是运得及时,以运输效率的提高来表示对社会运输需求在速度方面的满足程度,应该将此作为评估水运经济效益的首要标准。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自然条件和水路运输的技术成本优势同时与水运自身的综合发展并行,提升水路网络运输能力。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的特点,水运业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就业率,带动了文化物质的流通繁荣,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服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早在50多年前,美国特拉华河港口局发表了《每一吨货对于地区的经济价值》的文章,可是说是世界上最早对于港口区域经济贡献进行分析的报告,在报告中研究了在城市港口地区,每装卸一吨货物的直接资源花费和收入。1979年,美国新泽西港务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港口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效益贡献,随后的1988年,日本发表了《神户港与国民经济》、《四日港的经济影响研究》[2],1990年荷兰鹿特丹港发表了《货流模型》等等[3]。除了发达国家,我国也对水路运输,港口经济定量研究进行了大量分析,在国民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的稳固拉动下,我国水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港口吞吐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都保持着快速增长,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我国众多学者都对水运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进行预测,罗春来在现代经济信息杂志中以《水运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则与途径研究》一文[4]研究了提高水运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并指出,水运业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符合社会客观需要的运输产品同劳动消耗量或劳动占有量的对比关系。该文同时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大连海事大学的白帆在《水运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一文[5]中分析了水运业对经济的贡献的体现方面,主要表现在对GD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并从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通过公式对经济贡献的定量评价指标分析。胡田田以《淮安市货运需求的多维预测与综合分析》一文[6]研究了淮安市运输方式的预测模型问题,通过数据表的形式将多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比重进行比较及预测,结合淮安“十一五”航道规划,路网规划等多方考虑,分析了淮安市近期及中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在预测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了淮安市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各种运输方式分担比例的预测。余思勤[7]在《建立健全水运业投资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研究了水运投资效益的计算问题,从水运业宏观投资效益统计指标和水运业微观投资 效益指标两个方面,通过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等多方面公式的计算来分析了水运的经济效益。范钦满[8]等人在《淮安市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针对淮安的区位及航道港口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统计图,详细分析了淮安水运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发展要求。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图
图1 研究思路图
2 淮安市社会发展现状
2.1 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抢抓江苏省支持重点发展苏北地区的重大机遇,扎实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五大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前列。根据历史数据、相关文件和规划,淮安市近期和中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淮安市目前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淮安市当前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每一个进步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网的改进。
淮安市总体经济发展特点为: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苏中、苏南差距仍较大
淮安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淮安市与江苏沿江八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经济差距仍然较大,GDP、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与沿江八市相差甚远。
(2)农业较发达,工业基础薄弱
淮安是全省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近几年有较大发展,现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为主导产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