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评价
目 录
1 概述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3 课题研究思路 3
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4
2.1 低碳交通运输概念 4
2.2 淮安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6
3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架构 12
3.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考虑因素 12
3.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目标 14
3.3 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现路径 16
4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17
4.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体系的构建 17
4.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模型 21
5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 23
5.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过程 23
5.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 27
5.3 措施与建议 28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附录 34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私人汽车保有量迅速上升,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逐步呈现多样化、层次化[1]。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39亿吨,比2013年末增长7.1%;货物运输周转量184619亿吨公里,增长9.9%;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万辆,增长12.4%。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众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城市交通拥堵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为建立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出台了诸多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15年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和能源消耗分别降低17%和16%的节能减排目标。
江苏省就国家宏观政策基础,结合地域特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定要提高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2012年2月,淮安市正式列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为切实做好淮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淮安市政府根据国家对低碳交通运输宏观政策和江苏省的地域文件,制定《淮安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方案》、《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构建和发展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促进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可以使交通运输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作为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交通运输部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低碳型交通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交通、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淮安市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案,并寻找阻碍淮安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的症结,给出措施与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
综合来说,国外发达国家较我国先进入到了工业化进程,故而国外对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起步较早。
低碳概念是英国于2003年在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发布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其中包括对交通运输结构的改变,2009年7月,英国通部门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包括《低碳交通战略》等[2]。
早在1969年,美国为保护环境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国家环境政策法》,《能源政策和节约法》和《能源法案》等,奥巴马当选后,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2]。
2008年12月,欧盟批准了能源气候的一系列计划,包含欧盟排放权买卖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议、碳捕获和贮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3]。
1.2.2 国内研究
(1)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2月启动第一批10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2年2月启动了第二批16个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近日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2)10月12日,2012低碳交通、低碳物流与绿色建筑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会上,来自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对低碳交通、低碳物流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3)龚紫提出低碳运输发展策略,即优化运输装备,调整运输结构,完善运输网络,健全节能机制,倡导绿色出行[4]。余霞指出应当系统地布局运输线路,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提升道路利用率,加强公共运输效率,完成低碳运输[5]。来逢波,任建兰认为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制度及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化、低碳化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促进低碳交通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发展绿色物流、绿色航运[6]。
1.3 课题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概述。本章阐述了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宏观政策、江苏省出台的相关文件,淮安市出台的文件。还介绍了建设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建设意义。
第二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本章对低碳交通运输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并介绍了淮安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为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架构。本章研究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的影响因素、构建原则与目标,论述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模型构建。本章主要在评价原则的指导下,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体系,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评价模型。
第五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运用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对淮安市运输低碳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估结果,并对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有针对的措施与建议。
图1-1 课题研究思路图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国内外与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相关的论文、法规等资料,为研究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举证法。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大量图片数据用作问题说明和论证。
3.系统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处理数据。
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 低碳交通运输概念
2.1.1 低碳交通的概念
1 概述 1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3 课题研究思路 3
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4
2.1 低碳交通运输概念 4
2.2 淮安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6
3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架构 12
3.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考虑因素 12
3.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目标 14
3.3 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现路径 16
4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17
4.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体系的构建 17
4.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模型 21
5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 23
5.1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过程 23
5.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 27
5.3 措施与建议 28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附录 34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形成,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私人汽车保有量迅速上升,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逐步呈现多样化、层次化[1]。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39亿吨,比2013年末增长7.1%;货物运输周转量184619亿吨公里,增长9.9%;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万辆,增长12.4%。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众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城市交通拥堵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为建立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出台了诸多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15年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和能源消耗分别降低17%和16%的节能减排目标。
江苏省就国家宏观政策基础,结合地域特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定要提高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2012年2月,淮安市正式列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为切实做好淮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淮安市政府根据国家对低碳交通运输宏观政策和江苏省的地域文件,制定《淮安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方案》、《淮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构建和发展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促进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可以使交通运输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作为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交通运输部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低碳型交通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交通、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淮安市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案,并寻找阻碍淮安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的症结,给出措施与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
综合来说,国外发达国家较我国先进入到了工业化进程,故而国外对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起步较早。
低碳概念是英国于2003年在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发布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其中包括对交通运输结构的改变,2009年7月,英国通部门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包括《低碳交通战略》等[2]。
早在1969年,美国为保护环境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国家环境政策法》,《能源政策和节约法》和《能源法案》等,奥巴马当选后,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2]。
2008年12月,欧盟批准了能源气候的一系列计划,包含欧盟排放权买卖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议、碳捕获和贮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3]。
1.2.2 国内研究
(1)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2月启动第一批10个城市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2年2月启动了第二批16个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近日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2)10月12日,2012低碳交通、低碳物流与绿色建筑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会上,来自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对低碳交通、低碳物流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3)龚紫提出低碳运输发展策略,即优化运输装备,调整运输结构,完善运输网络,健全节能机制,倡导绿色出行[4]。余霞指出应当系统地布局运输线路,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提升道路利用率,加强公共运输效率,完成低碳运输[5]。来逢波,任建兰认为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制度及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化、低碳化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促进低碳交通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发展绿色物流、绿色航运[6]。
1.3 课题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概述。本章阐述了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宏观政策、江苏省出台的相关文件,淮安市出台的文件。还介绍了建设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建设意义。
第二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本章对低碳交通运输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并介绍了淮安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为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架构。本章研究淮安市低碳运输体系的影响因素、构建原则与目标,论述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模型构建。本章主要在评价原则的指导下,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评价体系,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评价模型。
第五章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价。运用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对淮安市运输低碳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评估结果,并对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有针对的措施与建议。
图1-1 课题研究思路图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国内外与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相关的论文、法规等资料,为研究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举证法。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大量图片数据用作问题说明和论证。
3.系统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处理数据。
2 淮安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 低碳交通运输概念
2.1.1 低碳交通的概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