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2 基本理论 2
2.1 物流园区理论 2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3
3 淮通物流园的发展现状 5
3.1淮通物流园的介绍 5
3.2淮通物流园主要业务模式 5
3.3淮通物流园存在的问题 6
4 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8
4.1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特点 8
4.2融通仓业务 9
4.3融通仓业务模式规范设计 9
4.4融通仓业务风险控制 14
5 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评价 16
5.1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6
5.2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分析 18
5.3层次分析法 19
6 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24
6.1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4
6.2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质物监管的跟踪制度 24
6.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24
6.4加强服务网络的覆盖能力建设 25
6.5进行正确市场定位 25
6.6战略联盟 25
6.7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管理 25
结 论 26
致 谢 27
参考文献 28
1 绪论
随着当前中国物流业的极速发展,物流园区的形成顺应了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据统计,2014年全国14户重点物流基地企业物流总收入12.48亿元,比2013年增长11.4%,服务业增加值交通运输绝对值73.71亿元,同比增长6.1%。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流需求仍较旺盛,能够在适度增长区间支撑物流业。2014年至2015年3月社会物流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增速逐渐减缓,但是整体运转态势良好,保持适度增长。如下图1.1所示:
图1.1社会物流总额表
我国每年物流需求以23%的速度增长,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物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物流园作为物流业发展的载体,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物流园区的仍处于“摸索过河”阶段,运营效率不高、较低的竞争力水平,突出表现为我国大概有60%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物流园区,缺少客户源和物流资源、业务简单能力不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淮通物流园是江苏省物流业重大推进项目和淮安市重点扶持的物流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财务、金融、仓储、保险、信息、办公、会议、住宿等综合服务。但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的园区服务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淮通物流园核心竞争力不强,优势业务不突出,在物流大发展的形势下,淮通物流园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淮安、江苏及全国的竞争力。
2 基本理论
2.1 物流园区理论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在日本被称为“Distribution Par”(物流团地),在德国被称为“Freight village”(货运村),在中国物流园区被称为“物流基地”。
2.1.1物流园区的概念、内涵
物流园区是布置在城市周边,由多家专业从事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具有物流产业集群特点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的内涵如下:
1)物流园区应该作为区域物流网络的节点而存在,除有物流节点的一般功能外,物流园区对区域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推动区域物流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一般物流园区布局在大城市周边,毗邻交通枢纽,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结地,因而在物流网络的节点中处于枢纽点的地位;
3)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以从事物流服务为主,是多个物流企业集中规划的地方,通过园区内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实现物流综合功能;
4)物流园区具有经济开发性和产业发展性质,物流园区同布置在其中的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租赁、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与经营等。物流园区为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到物流园区提供的交通、水电、通讯及餐饮、住宿等配套基础服务设施。
2.1.2物流园区的功能
现代物流园区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各类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优化,物流园区能更完整地发挥出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使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从而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对货站与堆场、技术与管理的集约作用。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对各类运输方式的衔接作用。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能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流程统筹组织起来。
4)对联合运输的扩展作用。采用物流园区后,可通过园区之间的干线运输和与之衔接的配送、集货运输使联运对象大为扩展。
5)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990年,Prahalad(普拉哈拉德)和Hamel(哈默尔)首先提出企业Core Competence(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包涵三个层次的内涵:
1)“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
2)“它是关于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
3)“核心竞争力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组织边界的深入工作”。
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核心竞争力经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的累积,企业就可能尽早的发现产品发展的态势和市场机遇,所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唇齿相依——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迎合中国市场大经济的发展态势。
2.2.3核心竞争力的体系
实际上,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不断摸索成长中累积起来的内部核心。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要素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外在表现层(TSM)、中间支撑层(COIC)和内部核心层(QC)三个层次。核心竞争力层次划分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1、图2.2所示:
图2.1 核心竞争力层次划分图
图2.2核心竞争力各层次关系
2.2.4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力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用以下函数式来描述:
核心竞争力=F(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
1)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设计新生产品和新流程的能力,包括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实体设备等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企业的技术资产。以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核心技术和普通配套技术。核心技术是指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技术,普通配套技术是指支撑核心技术实现的辅佐技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3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