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骨表与谏迎佛疏写作特色比较分析兼谈对现代公文写作的意义【字数:10855】
内容王阳明的《谏迎佛疏》和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属于臣子写给皇帝的谏文,都以批判佛教为目的,二人以不同的笔触表达了对佛教的批判。但是这两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论述手法、论证策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言辞犀利直率,直言佛教之弊端,富有一定的战斗精神,而王阳明在《谏迎佛疏》中言辞委婉,留有余地,富有引导性。研究本课题,我们通过比较两篇公文的不同,不仅能够对公文写作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而且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博采众长,学习公文写作技巧,为现代秘书公文写作提供理论指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写作背景 3
(一)《论佛骨表》写作背景 3
(二)《谏迎佛疏》写作背景 3
三、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文本比较 4
(一)文章结构:三段论和层进式 4
(二)论证风格:尖锐与婉转 6
四、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8
(一)明确发文的对象 8
(二)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 8
(三)制定准确的论述策略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佛骨表》与《谏迎佛疏》写作特色比较分析
——兼谈对现代公文写作的意义
引言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这一年,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一职。此时正到陕西省凤翔法门寺开塔之期,有人传说法门寺内的佛塔中藏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唐宪宗十分迷信,于是派人前往迎接佛骨,且留在宫中供奉三日,然后再交各寺院,依次礼拜。顿时,长安城内,王公百姓,奔走如狂,聚观起哄。韩愈对此深恶痛绝,向唐宪宗劝谏,要求其焚骨更张。
韩愈是以“道统”继承者自居,以复兴儒学为其生命灵魂的,他好读古书,向往孔孟,钻研儒学,他的理想是“行之于仁义之途,游之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诩书》)。韩愈的反对佛,是从一个官员所具备的职业责任感,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因为兴寺、僧尼给国家带来诸多危害,“一夫不耕,就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旧唐书狄仁杰传》)。
韩愈一生刚正不阿,《新唐书》中曾经记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鳗言无所忌”。《韩文公历官记》也有记载,当时在宦官的纵容下,僧道蔑视法纪,胡作非为。韩愈为改变风气,大刀阔斧地整顿僧道风纪,引起了朝中不少宦官的不满。纵观韩愈一生,那种耿直的性格、倔强的精神,宦海浮沉,屡次遭贬,一旦遇赦,便又直言上书,评议朝政,此乃个性使然。因此,《论佛骨表》这篇奏疏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年间,王阳明曾经沉溺于佛道,到了后来才转向于儒学,其学术立场由佛道转向了儒学。关于其学术思想历程的转变,学者们的说法莫衷一是。王阳明的知己好友湛若水,曾经为王阳明写过一篇墓志铭,记录了王阳明归宗于儒学之前经历的五个阶段:“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这说明了王阳明早年间曾醉心于佛道。
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王阳明也曾经自述,早年“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青年时代的他正处于迷茫期,后来为了寻求解脱,便求诸于佛道之途,才“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直至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始见圣人端绪”,方归宗于儒学。王阳明早年钻研佛道的经历,为他佛道儒三教贯通的思想打下了基础,也注定了王阳明这篇《谏迎佛疏》的劝谏风格。
明代学者施邦曜曾经将这两篇奏疏进行过比较,他认为王阳明的 《谏迎佛疏》“通篇不说佛家一字不好,是立意高处”,“先生此疏,旁引曲谕,开陈善道,深得谏君之体”,而《论佛骨表》一文 “韩昌黎之疏激而直,不若先生之婉而悉”。这两篇文章的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课题韩愈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论佛骨表》与类似公文的比较。沈文凡和张德恒《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中,将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韩愈其文进行对比,认为韩愈被贬是由于在行文过程中不慎犯了“十恶”中的“大不恭之罪”,语言乖刺,有失人臣之礼,没有考虑到皇帝的立场。这也是韩愈劝谏没有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赵平略的 《枪与场》将《谏迎佛疏》和《论佛骨表》对比,首先分析了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随后从对皇帝动机的分析、信奉佛教带来的影响、对佛教本身的评价、行文气势四个方面入手,指出两篇奏疏的不同,韩愈激进直接,王阳明委婉温和。
其二是从公文角度对韩愈文章的剖析。徐丽娟的《韩愈应用文写作研究》中,以韩愈的应用公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从写作技巧、借用文学写作体式、写作语言三个方面出发,对韩愈应用公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陈玥《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了《论佛骨表》,对其论证方法、论证技巧和策略等方面分析并探寻这篇文章没有获得劝谏效果的原因。
其三是有关各朝代反佛斗争的研究。李平《浅议韩愈反佛原因与影响》论述了当时佛教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儒学发展空间被佛教挤占的现象,阐释了韩愈反佛的原因。奚刘琴的《儒士排佛思想探微》分析了各类排佛文献,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士排佛的思想进行了剖析阐释。历数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明三个时期,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结合各时期儒士排佛的社会文化背景,剖析当时儒士排佛的注重点、特征以及带来的影响。崔胜强《韩愈与佛教关系研究》首先论述了韩愈反佛原因,主要依据汉语的诗文著作、相关史料等原材料以及前人研究研究成果,随后论述了反佛过程中韩愈思想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在韩愈身后宋儒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上是韩愈《论佛骨表》的相关研究,目前对于王阳明《谏迎佛疏》的研究成果较少且比较零碎。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写作背景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同为谏佛的公文,但一篇成文于唐代,一篇成文于明代,处于不同的时代之下,写作背景各不相同。
《论佛骨表》写作背景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汉朝传入中国的。汉代灭亡后,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佛教在民间开始广泛传播。到了中唐时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与道、儒并称“三教”。佛教在民间流传开后,对当时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和经济层面。而到了晚唐,好几任皇帝信奉佛教,佛教盛极一时。当时不少文人学士提出要反佛。于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佛学与儒学的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爆发了。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写作背景 3
(一)《论佛骨表》写作背景 3
(二)《谏迎佛疏》写作背景 3
三、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文本比较 4
(一)文章结构:三段论和层进式 4
(二)论证风格:尖锐与婉转 6
四、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8
(一)明确发文的对象 8
(二)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 8
(三)制定准确的论述策略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佛骨表》与《谏迎佛疏》写作特色比较分析
——兼谈对现代公文写作的意义
引言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这一年,韩愈担任刑部侍郎一职。此时正到陕西省凤翔法门寺开塔之期,有人传说法门寺内的佛塔中藏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唐宪宗十分迷信,于是派人前往迎接佛骨,且留在宫中供奉三日,然后再交各寺院,依次礼拜。顿时,长安城内,王公百姓,奔走如狂,聚观起哄。韩愈对此深恶痛绝,向唐宪宗劝谏,要求其焚骨更张。
韩愈是以“道统”继承者自居,以复兴儒学为其生命灵魂的,他好读古书,向往孔孟,钻研儒学,他的理想是“行之于仁义之途,游之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诩书》)。韩愈的反对佛,是从一个官员所具备的职业责任感,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因为兴寺、僧尼给国家带来诸多危害,“一夫不耕,就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旧唐书狄仁杰传》)。
韩愈一生刚正不阿,《新唐书》中曾经记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鳗言无所忌”。《韩文公历官记》也有记载,当时在宦官的纵容下,僧道蔑视法纪,胡作非为。韩愈为改变风气,大刀阔斧地整顿僧道风纪,引起了朝中不少宦官的不满。纵观韩愈一生,那种耿直的性格、倔强的精神,宦海浮沉,屡次遭贬,一旦遇赦,便又直言上书,评议朝政,此乃个性使然。因此,《论佛骨表》这篇奏疏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年间,王阳明曾经沉溺于佛道,到了后来才转向于儒学,其学术立场由佛道转向了儒学。关于其学术思想历程的转变,学者们的说法莫衷一是。王阳明的知己好友湛若水,曾经为王阳明写过一篇墓志铭,记录了王阳明归宗于儒学之前经历的五个阶段:“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这说明了王阳明早年间曾醉心于佛道。
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王阳明也曾经自述,早年“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青年时代的他正处于迷茫期,后来为了寻求解脱,便求诸于佛道之途,才“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直至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始见圣人端绪”,方归宗于儒学。王阳明早年钻研佛道的经历,为他佛道儒三教贯通的思想打下了基础,也注定了王阳明这篇《谏迎佛疏》的劝谏风格。
明代学者施邦曜曾经将这两篇奏疏进行过比较,他认为王阳明的 《谏迎佛疏》“通篇不说佛家一字不好,是立意高处”,“先生此疏,旁引曲谕,开陈善道,深得谏君之体”,而《论佛骨表》一文 “韩昌黎之疏激而直,不若先生之婉而悉”。这两篇文章的差异之大可见一斑。
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课题韩愈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论佛骨表》与类似公文的比较。沈文凡和张德恒《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中,将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韩愈其文进行对比,认为韩愈被贬是由于在行文过程中不慎犯了“十恶”中的“大不恭之罪”,语言乖刺,有失人臣之礼,没有考虑到皇帝的立场。这也是韩愈劝谏没有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赵平略的 《枪与场》将《谏迎佛疏》和《论佛骨表》对比,首先分析了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随后从对皇帝动机的分析、信奉佛教带来的影响、对佛教本身的评价、行文气势四个方面入手,指出两篇奏疏的不同,韩愈激进直接,王阳明委婉温和。
其二是从公文角度对韩愈文章的剖析。徐丽娟的《韩愈应用文写作研究》中,以韩愈的应用公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从写作技巧、借用文学写作体式、写作语言三个方面出发,对韩愈应用公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陈玥《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了《论佛骨表》,对其论证方法、论证技巧和策略等方面分析并探寻这篇文章没有获得劝谏效果的原因。
其三是有关各朝代反佛斗争的研究。李平《浅议韩愈反佛原因与影响》论述了当时佛教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儒学发展空间被佛教挤占的现象,阐释了韩愈反佛的原因。奚刘琴的《儒士排佛思想探微》分析了各类排佛文献,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士排佛的思想进行了剖析阐释。历数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明三个时期,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结合各时期儒士排佛的社会文化背景,剖析当时儒士排佛的注重点、特征以及带来的影响。崔胜强《韩愈与佛教关系研究》首先论述了韩愈反佛原因,主要依据汉语的诗文著作、相关史料等原材料以及前人研究研究成果,随后论述了反佛过程中韩愈思想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在韩愈身后宋儒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上是韩愈《论佛骨表》的相关研究,目前对于王阳明《谏迎佛疏》的研究成果较少且比较零碎。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的写作背景
《论佛骨表》和《谏迎佛疏》同为谏佛的公文,但一篇成文于唐代,一篇成文于明代,处于不同的时代之下,写作背景各不相同。
《论佛骨表》写作背景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汉朝传入中国的。汉代灭亡后,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佛教在民间开始广泛传播。到了中唐时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与道、儒并称“三教”。佛教在民间流传开后,对当时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和经济层面。而到了晚唐,好几任皇帝信奉佛教,佛教盛极一时。当时不少文人学士提出要反佛。于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佛学与儒学的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爆发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