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科举制度对培养现代行政秘书的启示【字数:13093】

内容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选拔秘书官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选拔秘书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唐朝作为科举制度的定型发展时期,其公平公正的选士精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对秘书人员素养的要求也更为全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秘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行政秘书岗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诸多高校也开设文秘专业来为社会培养秘书人才。因此,对现代行政秘书的素养要求以及高校文秘专业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行政秘书以及文秘专业的培养必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在整个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唐朝科举制度不仅稳固了大唐盛世,其经验对今天培养行政秘书和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宝贵指导和借鉴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唐朝科举制度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1
(一)文化水平高 2
(二)文理优长 2
(三)娴于辞令 3
三、现代行政秘书的素质要求 4
(一)思想政治觉悟高 4
(二)职业道德修养高 4
(三)能力素质强 5
四、唐朝科举制度对培养现代行政秘书的理论性启示 5
(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6
(二)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
(三)提升行政能力 7
五、唐朝科举制度对高校文秘专业培养的实践性启示 8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
(二)优化课程结构 9
(三)加强实践教学 10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浅谈唐朝科举制对培养现代行政秘书的启示
一、引言
科举考试,是我国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创建于隋朝,并形成于唐朝,而后实行将近一千三百多年。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黄金时期,其选官制度也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科举制度从隋朝继承并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重视以科举制选拔官吏,设置相关专门机构来管理考试事宜,为平民学子提供公平入仕的途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公平公正的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竞争,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观念。且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来择优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唐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分科比较细,考试的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广,选拔出了许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文理优长且娴于辞令的秘书官吏,进一步提高了秘书官吏的素养。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初创期对于官员选拔、思想等许多方面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秘书人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秘书人员的素质和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秘书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和日常事务,辅助领导决策以及实施。因此,对行政秘书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行政秘书想要做好秘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行政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高效地完成秘书工作及各项任务。而行政秘书人员的最大输出就是各大高校的文秘专业的学生,从根本上讲,做好文秘专业的培养才是基础。
本篇将对唐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对比我国现代行政秘书的素养要求,在客观需要的前提下,向唐朝科举制度吸收借鉴,为现代行政秘书的培养提供宝贵的借鉴。同时,为优化高校文秘专业的课程结构以及文秘专业学生素养的培养提供实质性的建议。
二、唐朝科举制度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唐朝科举制度的两大科目分别为: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目。常科就是常年按照制度举行的科目,主要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六科。但是,每个科目的考试内容也不同,包括策论、贴经、杂文、诗赋、口试等。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更加趋于全面,不仅要求应试之人文化水平高,文理优长,而且要娴于辞令。
(一)文化水平高
唐朝科举考试设置了许多科目,不同时期的科目差异很大,总共不少于十几门。其中秀才科在永徽年间就被废除了,设置时间不长。理论性考试有明经、明书和明算这三科,在六科之中明经和进士是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科。明经,考察的内容是儒家经典,要求考生熟记其内容。“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料。”唐朝将儒家经典分为三个部分:大经、中经和小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和《礼仪》为中经,《易》、《春秋公羊传》、《尚书》和《春秋谷梁传》则为小经。三礼是《周礼》、《礼记》和《礼仪》,三传则包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明经的主要考试内容则是“贴经”,“贴经”是指从考试范围的经书中选取出一些句子,再将其中一部分空出来,考生将空出来的地方补上,类似于现在考试的填空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要熟练而又全面地掌握知识。然而,明经科的考试还有一科,即墨策。“唐朝初,明经取通两经,先贴文,乃案章疏试墨策十道。”从经书中出十道题,以书面的形式回答,类似于现在考试的简答题,侧重考察考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扎实的文化基础。
进士,主要考察策问和诗赋。策问即所说的时务策,从唐朝初期进士科就是考策问这一科目,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出题,考生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要求考生通晓时务,也是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吏部员外郎刘思立认为,进士考时务策恐怕太过于浅薄,请求加上两道杂文考试还有贴经。因此,在唐高宗以后,进士又增加了一门考试——杂文,这里所指的杂文就是“一诗,一赋。”诗赋不仅能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水平。其余各个科目也是严格考察了考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扩大了考试范围,扩大了考生的知识面。随着学科数量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考试的标准也在逐渐完善。
(二)文理优长
很多人以为考中了进士就能做官了,并非如此。在唐朝,即使是通过了科举考试也不能成为一名官吏,只是有资格担任这一职务。能不能真正的当上官,还必须要通过吏部的铨选考试,称为“选试”,也叫做“释褐试”。所谓“释褐”,就是指脱下平民的衣服,穿上官服。人才的进一步选拔是因为有文才的人多,但是能做好这个官并不是有好文才就够了。“盖礼部考试重文艺,吏部考试重身言书判。文理优者,不一定能任事;故须再加考核。虽其时人位少,亦可知其谨严。”其中提到的“身、言、书、判”就是“释褐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四才”。“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所谓“四才”,在现代可理解为颜值高,口才好,书法好,精通文章和法律。而“判”是“选试”的主要文体,也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文体,是“四才”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国历代的官吏基本都会写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