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进谏类奏疏研究【字数:13421】

内容西汉进谏类奏疏作为一种臣子向君王陈述意见或进行劝告的文书,它是取得君臣联系的重要工具,也是君王治理国家,进行各方面管理、部署的重要依据。臣子大都关注国家事件重点,分析局势利弊,然后以进谏奏疏的形式为君王服务。至西汉时期,奏疏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体,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则把奏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少对其分类,这篇文章是以西汉进谏类奏疏中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西汉进谏类奏疏作为一种上行文,内容必定较为严肃,进谏类奏疏大多行文简练,用典深刻,多数作者写作此类奏疏都十分注重内容的严肃性,全文在逻辑上论证缜密,它在析事明理方面对现今的上行文写作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研究进谏类奏疏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西汉进谏类奏疏概况 2
(一)进谏类奏疏概念 2
(二)主要写作群体以及主要作品 3
三、进谏类奏疏功能 5
(一)监督制约 5
(二)直言劝告 6
四、西汉进谏类奏疏写作特点 7
(一)进谏类奏疏写作的语言特色 7
1.简练行文 7
2.深刻用典 8
(二)进谏类奏疏写作的结构特色 9
1.形式上注重格式 9
2.逻辑上论证缜密 10
五、西汉进谏类奏疏对现今上行文的借鉴意义 11
(一)联系实际,劝告有依有据 11
(二)内容灵活,规避死板劝告 12
(三)用典深刻,突出进谏主旨 12
六、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西汉进谏类奏疏研究
一、引言
奏疏作为一种上行文,最早在夏朝便已存在,直至清朝消失。至西汉时期,奏疏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体,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进谏类奏疏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用于对皇帝进行议事、说理、劝谏等。
汉初时期,由于动荡不安的社会与霍乱的战争刚结束,政治与经济建设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成为重点,民生也成为君臣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当时贾谊从民生的角度反思国家的政策是否对促进国家发展有益来对汉文帝进行劝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语言诚恳,结构严谨。朱万东先生在《西汉后期奏疏文风探析》中亦提及西汉早期的奏疏臣子谏书时大多会劝告君主“御下之术”的重要性。
许结在《汉代文学思想史》一书中从“直抒己见”角度分析,认为汉初的学者性格刚正不阿,他们以《诗》为现实谏书,甚至不畏惧死亡与失去地位,但此处也仅从“诗”的角度提及进谏奏疏的特色。
武、宣时期,由于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思想也随之多样化,武帝朝的士人也出现了多样化,有的甚至保留纵横家遗风特色;有以歌颂武帝为政之道的;奏疏中也出现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内容的,有东方朔的上书自荐《应诏上书》为特点的并开创的自荐之风等等。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文化视野更加宽广,这个时期的奏疏不仅在数量上比前期要更加壮大,进谏奏疏的内容也发展与演变,思想上更为醇厚。
多位研究学者认为,西汉末期的进谏奏疏多从“礼仪”的角度对君主进行劝谏,张金耀在《西汉奏疏研究》中从这一角度深入探讨。他提出西汉后期的奏疏,要多于前期的奏疏。西汉后期已经不是像西汉初年那样“以史为鉴”以及巩固新生政权为主的时期,也不同于西汉中期士人与统治者的“依附”关系,而是以批评朝政、改革制度为中心的时期。
王允亮的《西汉灾异奏疏刍论》《论西汉的灾异奏疏》《西汉灾异奏疏研究》,为西汉奏疏研究贡献了莫大的力量。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开始盛行阴阳灾异思想,皇帝诏书,公卿奏疏中大多以援引灾异来讨论治理国策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民生水平,汉代奏疏文风因此大变,进谏奏疏的内容也随之改变,此时的奏疏不再似之前的纵横大气。“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深深影响了奏疏的写作风格,以夸张的内容来对君主进行劝谏成为一时流行。
马悦的《两汉灾异奏疏研究》提到灾异奏疏文虽然内容上显得荒诞不经,但是在行文中表现出的典雅雍容的气象和激切大胆的文风,都是值得肯定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灾异奏疏对上行公文的借鉴意义。?
西汉进谏类奏疏作为前人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却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在奏疏类的研究文献当中,灾异奏疏又占据奏疏研究的大半壁江山,其文化内涵还有待深入挖掘。
然而西汉的文学以及公文研究也为西汉奏疏研究提供了许多能够参考的资料,因此在部分研究汉代公文的著作中一般会涉及到一些西汉奏疏的内容。如《良臣谏章奏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代文学史稿》《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中国古代公文选注》等书中提供了大量古人的文书记载,以便查找所需文章。在《汉代文学思想史》《西汉奏议征引儒家经传研究》《汉代奏议的审美价值研究》《<文选>奏议类文体研究》等著作及论文中,即便不专门论述西汉奏疏的特点,也能从中吸取养分。本文以西汉奏疏中主要的进谏类奏疏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写作特色以及对现今上行文的借鉴意义。
二、西汉进谏类奏疏概况
(一)进谏类奏疏概念
奏疏也称奏议,奏议这一名称出现在秦代,《文心雕龙章表》有“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写章书向君王陈述事情的,都成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赵括母《赵括母上书言于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改书为奏,并规定了基本格式要求。奏疏本身是一种文体的统称,在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奏疏称得上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文献。奏疏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清晰,目的明确,不似诗歌之类有主观的随意性,它的行文更加严谨,十分讲究对国家治理带来的实用效果,已解决当时国家治理时遇到问题。
奏疏可以用来汇报工作、陈政要、进谏、谈兵事等,其中进谏类奏疏更加具有代表性,它通常结合实事,对皇帝进行劝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能够为皇帝的治理带来效益。“奏”即进言,指向皇帝上书,而“疏”即疏通,指对问题进行分析,用于进行谋划。进谏类奏疏主张的是进行劝告,而非仅仅谈论某一件事或弹劾一个固定的人物,内容严肃,进谏的臣子甚至为了给皇帝提出良策而冒死进谏,通常开篇即书“臣昧死上言”,结尾部分为“某某死罪死罪。”进谏需要臣子有着莫大的勇气和责任感,需要有救国安民的那份责任心,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但是为君为民,进行劝告,敢于进谏才是忠臣所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