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表体文研究【字数:14149】

范仲淹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写作大家,他的作品历经数百年仍然被人们奉为珍品。由于他的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的影响,范仲淹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及军事活动中都有大量的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多种不同类型的表体文作品,包括陈谢表、陈乞表、辞解表等等。这类表体文涵盖了丰富的文学、政治等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范仲淹的个人性格特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研究范仲淹的表体文不仅可以对我们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提供材料,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表体文这种文学创作形式。
目录
一、引言 1
(一)范仲淹及其表体文研究现状 1
1.范仲淹简介 1
2.范仲淹表体文研究现状 1
(二)表体文的起源与流变 2
二、范仲淹表体文的主要类型 3
(一)陈谢表 3
(二)陈乞表 4
(三)辞解表 5
三、范仲淹表体文的思想内容 6
(一)重办学 6
(二)重民生 7
(三)重军事 8
四、范仲淹表体文的写作特色 9
(一)语言特色 9
1.四六行文,简洁明畅 9
2.长句对偶,虚词承转 9
3.层层展开,条理清晰 10
(二)写作手法 11
1.开门见山 11
2.叙议结合 12
3.前后照应 12
五、范仲淹表体文写作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13
(一)语言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13
(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15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一、引言
(一)范仲淹及其范仲淹表体文研究现状
1.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宋太宗端两年(989),卒于仁皇祐四年(1052),是唐朝丞相范履冰的后人。范仲淹祖先是邠州人,后迁移到江南一带,因此户籍被定在江苏吴县。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从钱俶回宋后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随后跟着母亲改嫁,随从了继父的姓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他考中了进士,于是复范姓,改名为仲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范仲淹历知边郡,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其后相继做过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秘书省校书郎、监泰州西溪盐仓、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主持著名的“庆历新政”。仁宗皇佑四年率。谥号“文正”,仁宗亲笔题其碑铭曰“褒贤之碑”。
回顾相关文献对范仲淹研究可以发现,大体是围绕着范仲淹生平及年谱、范仲淹作品及评论、范仲淹变法及思想等三方面进行的。
就历代研究的分析,宋、元、明、清四代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其文集、奏议、书信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的整理工作上,今存宋人所著范仲淹年谱两部,即楼钥著《范文正公年谱》和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作《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范仲淹的遗稿由其诸子编辑成《范文正公集》二十卷,今天尚存北宋刻本。范仲淹的作品自宋以来流传甚广。
20世纪以来,关于范仲淹的研究愈来愈多,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间,所探索研析的方面涉及到范仲淹的生平、政治、军事等,其原因在于人们的价值观的转变。
2.范仲淹表体文研究现状
就近些年的相关统计,从1978年到现在,港台地区就范仲淹的研究专辑多达二十余本。就范仲淹的研究刊物论文单篇已达到一百多篇,其中还有硕论三篇。关于范仲淹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四十余篇,在数量上相比是少了些,但有关其文学成就的探索就占据了七篇,关于其诗集的研究有十篇左右,与其词、赋相关的有二十余篇,论述其散文的有十篇有余,就其作品《岳阳楼记》的专论就有七篇有余。总的分析可见,与其散文相关的专论性相对而言比较少一些。纵观文学现状,范仲淹的作品有近五百篇,其中光散文就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五十左右,但是还不足以还原其散文甚至是文学成就。笔者就以此为开端,将范仲淹的表体文作为研究的主体,予以更为深刻的文学价值的探析,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者能够重视范仲淹表体文在文学领域的造诣。
此文研究是将范仲淹现存的所有的表体文作品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借助对范仲淹表体文作品的全面性的梳理,更为深刻地对于范仲淹表体文功能及写作风格的探析,并与我国古代的表体文发展史相结合探究其演变过程,对其表体文予以深入探析,就范仲淹表体文中的文学内容予以更近一步的完善。
(二)表体文的起源与流变
表体文在古代是用于服务封建政治的一种实用文体。对于当今时代而言,虽然不会直接应用,但是对于研究古代政治文化以及公文写作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诚如现代政府所用行政公文一样,表体文也是随着古代政治活动应运而生并且为之服务的,因此可见其匡辅政治的作用。除此之外,以当今文学视角来看,表体文亦属于实用文学作品一类,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作为上千年历史的积淀,表体文的史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从陈谢表到辞解表,这些表体文一直以来都被历史学家视作珍贵的史学材料。总而言之,由于表体文本身所蕴含的多元性文化及艺术价值,在当今时代不仅有利于对历史文化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对当代实用文体的探索、推新。
“表”隶属于公文,其主要是用来奏议的,《后汉书张纯传》中有相关记载:“时岁旱灾,祈雨不应,(张奋)曾上表曰:‘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兴洛阳,录囚徒,收洛阳陈歆,即大雨三日。’”这里所记载的表的用途主要在于对当时实证的陈述和反映,官臣上表也可基于政事上,表在这里和奏章有着同样的效能。
表不仅仅只有向皇帝进行奏议时才能够使用,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反映,表还具有另外的一种用途,其在东汉时代被应用于考试人才的选拔过程之中。《后汉书左雄传》中记载道:“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左雄在这里所提及的“文吏试笺奏”其实质是章表考试测验。自东汉安帝予以察举以革新之后,表从那时就盛行起来。《辞学指南》有相关内容,在唐代之时其就将表作为了进士考试项目中的一项,例如唐显庆四年(659),进士试考《关内父老迎驾表》,因为历代统治阶级就表的写作相当重视,考试之前应试者就表这一项目就会做以充足的准备。
二、范仲淹表体文的主要类型
陈谢表是臣子向皇帝表示感谢的表,起源于汉代的陈情表,兴盛于隋唐时期,在宋代时文章体式基本定型,应用的也最为广泛。《宋代官制辞典》记载:“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官,至于受赐酒醴、封爵追赠等等,均有谢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陈谢表使用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陈谢、劝进、进献、陈乞、待罪、慰安、庆贺、辞解等均可借助表予以情感的寄托表达。范仲淹的表体文的类型被分成了三类,其分别是陈谢表、陈乞表、辞解表这三类,这三类表又分别承载了更为细致化的职能。以下就范仲淹表体文中的这三种类型的表予以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