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画特征【字数:9546】

内容作家萧红在一生之中的作品并不多,但她的作品足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呼兰河传》属于萧红的晚期作品,无论在性格,情节和语言方面都堪称杰作,具有“风土画、诗歌般”的特征,这部作品里对东北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揭露和反思。本文从诗画特征等多个角度解读了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从而更为具体地探析了萧红小说的艺术特征。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萧红及《呼兰河传》 1
(二)诗画特征 1
二、《呼兰河传》写作技巧中体现的诗化特征 2
(一)双重对话机制 2
1、双重对话机制 2
2、儿童叙事视角 2
3、成人视角叙事 3
(二)独特的文章结构 4
(三)象征的艺术手法 5
(四)精妙的语言 6
三、《呼兰河传》的写作技巧中的绘画手法 6
(一)散点透视的空间格局——散点式绘画 6
(二)象征暗示的运用法国印象主义绘画 7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浅析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画特征
一、引言
(一)萧红及《呼兰河传》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女作家,她凭借自己的才学,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三人一起合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而萧红也凭借她独特的文风与语言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在现代小说史上,从《商业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成功地打破了很多传统小说单一叙事的模式,创造了介于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并且能够以她独特的语言叙述模式,加上自传体叙事的方法,以及诗歌化,绘画化的特征,从而形成萧红别具特色的文体风格——萧红体。
《呼兰河传》写于1942年,这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个阶段,远居他乡的萧红倍加怀念她的故乡和童年,所以她写了基于呼兰河和故乡生活的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它有文字,但它没有主角;虽然它讲故事,但它没有主轴;整本书的七章是独立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凭借她熟练的回忆技巧,抒情散文风格和沉重而轻松的写作,作家创造了她的“回忆”杰作。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描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呼兰城,就是在中国黑龙江省,是位于松花江支流的北岸。这里是一个相对文明闭塞的城镇。虽然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也因此被誉为是“东方小巴黎”,但作为一个地名,“呼兰河”在地图上难以寻觅,因为它在地图上的名字是“呼兰”而不是“呼兰河”。萧红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取代了呼兰的名字“呼兰河”。从本质上讲,是萧红自己创造并拥有关于“呼兰河”的一切。萧红的呼兰河折射出她个人的种种人生经历与想象,而书中逝去的流水也使得这个本不存在的地名有了真正的生命。可以说这一作品被赋予了独特的风格,因此它往往能够令读者感到迷惑和感伤。
(二)诗画特征
所谓诗画特征,即从的诗化手法和其绘画元素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诗化手法首先具有丰富内敛的抒情气质,它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也不刻意严谨小说的叙事结构,甚至没有主人公的形象描写。这一手法主要是以蕴藉含蓄的语言、象征丰富的意境和看似随便松散的行文结构营造出一种整体的诗性氛围。它以特殊的情调、情绪和情味儿来感染和吸引读者,并藉此传达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性感受。
现代小说常常体现明显的诗化特征,这一小说重视内心世界的抒发的同时,在营造文字意境的过程中更是常常追求一种“象外之境、言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意境。这使得现代的诗化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画景般独特的感受。而诗与画的相通相融则是自古有之,如: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并美誉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反映了我国古代评价诗和画的标准中,诗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当时社会上被称为画家者往往能吟诗,而王维乃是其中佼佼者。但因为至今未发现他有画作传世,只好另择诗画来印证中国传统诗画意趣的一种内在联系。
《呼兰河传》也被称为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乡土风景画,其中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绘画元素,使作品看似散落,实则是一副挥墨长卷,小说全文还营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诗意,小说基本上没有主线,洋洋洒洒的汇成一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二、《呼兰河传》写作技巧中体现的诗化特征
(一)双重对话机制
1.双重对话机制
所谓双重对话机制,即作品中存在两种叙事角度,即儿童叙事角度与成人叙事角度。这两种叙事视角相互对照,在文本中同时存在却又互相回应,使得作品不仅充满了儿童的童稚活泼,又有成人的冷静沉思,这便构成了小说的双重对话机制。
而在萧红在描写《呼兰河传》的过程中,不仅用儿童叙事视角来描写“我”的童年生活,尤其是我与我的祖父在后花园一起玩闹的快乐的时光,在后面几章中,萧红交错运用了儿童视角和全知视角,多角度地叙述了团圆媳妇、有二伯与冯歪嘴子三个人物的凄惨故事。字里行间之中既有儿童的“我”那种懵懂迷惑的情感,也有成年的“我”对作品中人物悲凉人生的同情与感叹,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呼兰河小镇的人们愚昧滞后这一理趣盎然的主旨。就是这种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叉使用之中,便构成了《呼兰河传》之中独特的双重对话机制。《呼兰河传》中两种叙事角度的灵活变换,不但不会让读者误认为小说是杂乱无章的,反而,它能够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究竟想要通过这不断变换的叙事角度表达什么,从而来触发读者心中真正的感受,这便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双重对话机制。
2.儿童叙事视角
简单来说,儿童叙事视角就是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以儿童的思维形式来认识与发现这个世界,进而再以童稚般的话语形式再现出整个世界。儿童是最单纯最透彻的,因此他们往往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能够洞悉出成人往往看不到或者忽略的种种细节。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作品中这一段话显然是从儿童叙事视角来感受呼兰河小镇平淡的生活,因此让整个大自然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力量。 “花” “虫子”“鸟” “黄瓜”以及“玉米”这一类自然景物在成人的眼中自然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它们,但是它们在孩子们的看来,却是美好的,充满了灵性的。而成长于这一背景下的 “我”,此时正是童年时期,儿童的稚气与活泼便在这美景中显露无疑。
文中也不乏以儿童叙事视角来展现“我”与祖父的故事,展现出祖父的和蔼可亲,隐含了祖父对“我”深切的关爱,这是儿童萧红所能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情。而从这种回忆性的儿童叙事视角,也可以看出“我”对于跟祖父生活的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祖父的深深缅怀,这样的语言自然是带有诗意和温情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