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梁文中的教体公文【字数:10212】

内容本文以《全梁文》中的教体公文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其概念、内容、所著者等方面进行简析并结合所处社会情况和政治背景推导出教体公文出现的原因、目的以及存在的意义。其次,先从内容上将《全梁文》中的教文分为临郡教、招贤教、恤民教、宗教、惩戒奖励教和其他来说明教文在规范成员行为、组织社会生产和管理各方面事务产生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模式和结构模式分析教文的写作特点。通过研究教文的艺术特点,如用典、平仄和对偶等手法,让人了解魏晋时期的骈文文风对梁朝教文的写作了什么样的影响。最后,对全文做了一个归纳总结,便于大家更全面、具体的了解《全梁文》中的教体公文。
目 录
一、前言 1
二、“教”文体的概述 1
(一)“教”的概念 1
(二)“教”的演变 2
三、《全梁文》中“教”作者分类 3
(一)帝王教文 3
(二)诸侯王教文 4
(三)属臣教文 4
四、《全梁文》中“教”内容分类 4
(一)临郡教 4
(二)招贤教 5
(三)宗教 5
(四)恤民教 6
(五)惩戒奖励教 6
(六)其他 7
五、《全梁文》中“教”的文体特点 7
(一)内容模式 7
(二)结构模式 9
(三)语言特色 10
1.用典 10
2.对偶 11
3.平仄 11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论《全梁文》中的“教”体公文
一、前言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代严可均)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且为古代中国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总集,对研究唐以前的中国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共有15集,一个时期为一集,范围从上古到先唐,《全梁文》为其中的一集。《全梁文》收录了梁朝上至帝王下至官员所著的公文文章,本文是以严氏辑录《全梁文》中的教文作为写作的基础,但由于辑录上存在遗漏,故而参照《梁书》、《文馆词林》等,在修补完整的教文上进行研究。
本文从教的分类、内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概述、艺术特征等方面对《全梁文》中的教文进行研究,使人了解梁朝的教文写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教文在梁朝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公文萌发于夏朝,一直延续至今。公文是一个国家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每一种文体都因实际需要而产生,同样教文也是如此。每一篇教文都代表了当时的一项政策,于是教文就具有了文献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梁朝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骈文盛行的时期,讲究对偶和辞藻华丽的文学文风对公文也产生了影响,促使梁朝的教文具有了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也加深了研究的意义。
二、“教”文体的概述
(一)“教”的概念
“教”字始见于《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是后世教的起源。“教”在《说文解字攴部》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此句解释了教字的含义。《文心雕龙》称:“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指出教文的基本作用和发出者。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诲也。古天子用教,汉以后惟王侯大臣偁教。主于施文训诲,俾知法度。”总结了教文的来源、使用者和用处。总结上述,教的概念指的是教诲、教戒,与政治教化、法令、教育有关。为了教给人知识技能以及自然、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道理和规律,特别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传达制度法令,示范给人们正确的做法,让人民仿效;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百姓出轨,劝谕人们往统治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便于统治阶层管理。教的内容主要是道德、法令。一般是在上位者或者是学识修养深厚的智者,对属下或人民实施的教化。
(二)“教”的演变
《文体通释》(清王兆芳)曰:“古天子用教,汉以后惟王侯大臣称教。主于施文训诲,俾知法度。源出伏羲《十言之教》,流《神农之教》,周《先王之教》及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有教》、汉张敞《告絮舜教》、朱博《出教主簿》。孔融、蜀武侯多教文,《文选》列教。”这句话说明了教的使用者、渊源和发展。教在秦以前只是教化或告谕人们的动作和行为,还没有成为正式文体,秦朝成为正式文体,王侯所言曰为教,由于发出者身份的限制,秦朝教文很少而且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全上古》也无秦朝教文的相关记载。汉代以后教文的发出者身份转变成诸侯和大臣,至此教文才开始多了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教文的数量达到巅峰,上至诸王、朝臣,下至郡、县长官都可以攥写教文。唐朝以后教文成为亲王公主专属,全唐文一共记录了13篇教文,数量因使用群体的缩小而减少,高步瀛的文章中有“至宋明以来,则罕见矣。”如表所示:
表一 不同朝代教文数量和写作者身份
朝代
数量
写作者身份
西汉
7
王侯、大臣、太守
东汉
18
王侯、大臣、刺史
三国
40
王侯、大臣、国相(郡太守)
东晋
16
王侯、大臣、刺史、丞相
西晋
21
王侯、大臣、刺史、太守
南北朝
61
诸王、列侯、郡守、刺吏
唐朝
13
亲王、公主
(上表由《全上古》、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正》和《全唐文》归纳总结)
由图可以看出从西汉开始教文慢慢发展至建安时期达到一个小高峰,于南北朝时期教文发展到顶峰,此后教文就逐渐衰落。总结教文的发数量变化上来看,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文的数量并不多,但在建安和南北朝这种时局动荡、战争频发的时期,教文的数量却激增。我认为这与教文的特点有关,第一点“教”这个字让人感受到一种循循善诱的劝说,减少了人们的抵触心理。第二点,在动荡不安和战争连连的社会环境下,百姓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教文的劝谕性更容易让百姓接受。第三点,与人有关,建安时期的诸葛亮、孔融,南北朝萧纲、范淹都是喜欢写作教文的人,其中诸葛亮和萧纲更是教文的集大成者,他们一个写了19篇教文,一个写了17篇。这些人写作推动了教文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