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诏令体公文论略【字数:10274】
内容诏令主要是指皇帝颁布的“王言”,也包括一些具有官方命令性质的告示、晓谕天下的言论,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意味的国家下行文书。其中,汉代诏令更被誉为诏策之典范。诏令作为应用文体,在政治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即文字的效力,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而且诏令文体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这样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诏令的文体研究情况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诏令的定义,并简单说明诏令名称的缘由。第三部分对汉代诏令体逐条分类、分析。并引用原文来分析不同类别诏令的风格、语言特色。第四部分写关于汉代诏令的写作要求。第五部分写从汉代诏令文中看出对现代公文的启示。对于古代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现实的文书工作、文书事务,通过对古代公文的研究,努力从古代的应用文中寻找规律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充分体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汉代诏令体概况 1
(一)诏令名称定义 2
(二)诏令文体源流说 2
三、汉代诏令体的分类 3
(一)策书 3
(二)制书 4
(三)诏书 6
(四)戒敕 6
四、汉代诏令写作要求 7
(一)策书体式 7
(二)制书体式 7
(三)诏书体式 7
(四)戒敕体式 8
五、对现代公文的启示 8
(一)增强文章说服力 8
(二)体现文章实用性 9
(三)加强文章说理性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汉代“诏令”体公文论略
一、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古籍庞大。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人们其实已经具有文体的观念。当文体发展到汉代时,所具备的文献较为充足,文体发展成熟。本文从汉代的诏令体入手,“诏令”的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因为是帝王公布,所以有着至高的权威。
近年来,学术界在文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是对诗歌这类的纯文学体裁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应用文体的关注不够,研究强度较弱。在文学史上注重的是诗歌,散文和戏剧等纯文学。整体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体研究仍是处于偏向文学性,而较为忽视应用性。自古以来,这种应用文体既受到重视也受到忽视。之所以有重视的成分,关键在于发布者是皇帝,使得这些文书具有权威性。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和政治地位,史书中记录了大量的诏令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由于风格上没有多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在文体研究中一直被忽视。
刘勰以“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来区分公文与诗文。“诏策”作为“无韵之笔”,不同于诗和赋这些文类,具有典型的纪录性和独特的写作特征。公文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以及处理政府事务的书写工具,具有公文的政治和权威性质。《诏策》篇云:“皇王施令,寅严宗诰。”皇帝发出命令,臣民接受了命令,传达的文字工具被称为“诏策”。不同于个体情感表达的那些诗歌,它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刘炜强调,帝王的话语影响很大,他说他会写一本历史书。如果他说只有钓鱼线那么细,那么公布出去就会像大绳一样粗,而且王的命令就像汗水一样,出去便不再收回。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目的要很明确,还不能失去公文严厉的规范。
自古以来,公文给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诏令文体的流变情况以及其文种特征,这对于秘书学公文写作方面将会有建设方面的进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历我们才能从中总结经验,更好的去发展提高现代公文。
二、汉代诏令体概况
诏令是由古代皇帝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正是如此,才体现出皇权所具有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中想要传达一些重要旨意,只有依靠法令文书才能实现上传法令。该法令是皇帝行使王权,加强统治,传达国王生命,指挥军队,颁布法令,并授予官权的工具。它在国家的政治运作中发挥拉动的作用,将君主与人民联系在一起。这些样式根据其特定的作用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以“诏令”的名义统称。
(一)诏令名称定义
古文《诏策》有云:“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 关于“诏”和“策”其实是皇帝所写的文献,也是文体名称。也都可以称为诏令。
其实便是古代皇帝或官员以皇帝的名义向下属官员发布命令的通知,属于下行文范畴。《说文解字》中曾记载:“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诏”的本义是告知,指示,警告等。唐代吕向在《文选》中用太阳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法令所载的权威,以及教育人民和影响人民的作用。在先秦时期,“诏”并没有具体提到皇帝所命令的词语。自秦王统一六国后“诏”一直都只是指皇帝的命令。
关于“令”的解释,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发号也。”意思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到了明朝,《文体明辨序说》中说道,“令”和“诏”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在于使用的人,天子用的是“诏”,诸侯王用的称作“令”。
综上所述,关于诏令名称的定义,不论从“诏”或“令”来看,其实都是属于上级向下级发布的指示命令,具有一定的威严。
(二)诏令文体源流说
诏书作为皇帝的文献或诏令,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通过《史记》所记载的史实,可以发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让人把“命”改为“制”,“令”改为“诏”。诏书文体发展到汉代,将诏令文书分为四类即: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敕。蔡邕在其所撰写的《独断》中认为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曰:“制诏,制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诏,犹告也,告教也。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也。”
在汉之前,“诏”是古人们常用的文体,到了汉代后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过去的“王言”文体改名后成为诏书,倘若要探究诏令的原始形态,可以从秦汉之前来看。刘勰认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以把《尚书》当成是诏策的渊源,但是他在《文心雕龙(诏策》中却又认为在轩辕唐虞的时候就有了诏令,“诏”最早出现在《周礼》当中。对此吴增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诏令文体始于周文王的《诏牧》和《诏太子发》。《诏牧》中有写在周文王遭遇天荒的时候,下发文书让官员来激励农民耕地,因此发布的命令。再从《诏太子发》来看。这主要写了周文写了一些教育太子发的言语,从这种种文章的观点来看,关于诏令文体名称的来源实在是说不清,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三、汉代诏令体的分类
古代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表明将诏令文书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四类,并且对四类诏令的功能以及形态等作出简单介绍。在后来的《诏策》中就诏令内容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将戒书改为戒敕。而本文打算就从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敕进行分析。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汉代诏令体概况 1
(一)诏令名称定义 2
(二)诏令文体源流说 2
三、汉代诏令体的分类 3
(一)策书 3
(二)制书 4
(三)诏书 6
(四)戒敕 6
四、汉代诏令写作要求 7
(一)策书体式 7
(二)制书体式 7
(三)诏书体式 7
(四)戒敕体式 8
五、对现代公文的启示 8
(一)增强文章说服力 8
(二)体现文章实用性 9
(三)加强文章说理性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汉代“诏令”体公文论略
一、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古籍庞大。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人们其实已经具有文体的观念。当文体发展到汉代时,所具备的文献较为充足,文体发展成熟。本文从汉代的诏令体入手,“诏令”的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因为是帝王公布,所以有着至高的权威。
近年来,学术界在文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是对诗歌这类的纯文学体裁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应用文体的关注不够,研究强度较弱。在文学史上注重的是诗歌,散文和戏剧等纯文学。整体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体研究仍是处于偏向文学性,而较为忽视应用性。自古以来,这种应用文体既受到重视也受到忽视。之所以有重视的成分,关键在于发布者是皇帝,使得这些文书具有权威性。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和政治地位,史书中记录了大量的诏令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由于风格上没有多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在文体研究中一直被忽视。
刘勰以“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来区分公文与诗文。“诏策”作为“无韵之笔”,不同于诗和赋这些文类,具有典型的纪录性和独特的写作特征。公文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以及处理政府事务的书写工具,具有公文的政治和权威性质。《诏策》篇云:“皇王施令,寅严宗诰。”皇帝发出命令,臣民接受了命令,传达的文字工具被称为“诏策”。不同于个体情感表达的那些诗歌,它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刘炜强调,帝王的话语影响很大,他说他会写一本历史书。如果他说只有钓鱼线那么细,那么公布出去就会像大绳一样粗,而且王的命令就像汗水一样,出去便不再收回。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目的要很明确,还不能失去公文严厉的规范。
自古以来,公文给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诏令文体的流变情况以及其文种特征,这对于秘书学公文写作方面将会有建设方面的进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历我们才能从中总结经验,更好的去发展提高现代公文。
二、汉代诏令体概况
诏令是由古代皇帝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正是如此,才体现出皇权所具有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中想要传达一些重要旨意,只有依靠法令文书才能实现上传法令。该法令是皇帝行使王权,加强统治,传达国王生命,指挥军队,颁布法令,并授予官权的工具。它在国家的政治运作中发挥拉动的作用,将君主与人民联系在一起。这些样式根据其特定的作用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以“诏令”的名义统称。
(一)诏令名称定义
古文《诏策》有云:“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 关于“诏”和“策”其实是皇帝所写的文献,也是文体名称。也都可以称为诏令。
其实便是古代皇帝或官员以皇帝的名义向下属官员发布命令的通知,属于下行文范畴。《说文解字》中曾记载:“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诏”的本义是告知,指示,警告等。唐代吕向在《文选》中用太阳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法令所载的权威,以及教育人民和影响人民的作用。在先秦时期,“诏”并没有具体提到皇帝所命令的词语。自秦王统一六国后“诏”一直都只是指皇帝的命令。
关于“令”的解释,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发号也。”意思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到了明朝,《文体明辨序说》中说道,“令”和“诏”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在于使用的人,天子用的是“诏”,诸侯王用的称作“令”。
综上所述,关于诏令名称的定义,不论从“诏”或“令”来看,其实都是属于上级向下级发布的指示命令,具有一定的威严。
(二)诏令文体源流说
诏书作为皇帝的文献或诏令,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通过《史记》所记载的史实,可以发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让人把“命”改为“制”,“令”改为“诏”。诏书文体发展到汉代,将诏令文书分为四类即: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敕。蔡邕在其所撰写的《独断》中认为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曰:“制诏,制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诏,犹告也,告教也。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也。”
在汉之前,“诏”是古人们常用的文体,到了汉代后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过去的“王言”文体改名后成为诏书,倘若要探究诏令的原始形态,可以从秦汉之前来看。刘勰认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以把《尚书》当成是诏策的渊源,但是他在《文心雕龙(诏策》中却又认为在轩辕唐虞的时候就有了诏令,“诏”最早出现在《周礼》当中。对此吴增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诏令文体始于周文王的《诏牧》和《诏太子发》。《诏牧》中有写在周文王遭遇天荒的时候,下发文书让官员来激励农民耕地,因此发布的命令。再从《诏太子发》来看。这主要写了周文写了一些教育太子发的言语,从这种种文章的观点来看,关于诏令文体名称的来源实在是说不清,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三、汉代诏令体的分类
古代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表明将诏令文书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四类,并且对四类诏令的功能以及形态等作出简单介绍。在后来的《诏策》中就诏令内容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将戒书改为戒敕。而本文打算就从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敕进行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