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研究【字数:15930】
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工业污染、土地荒漠、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开始重新审量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作为非虚构文体,生态散文在记录生态危机、抒写自然与人关系等内容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生态散文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社会意义,为新时代新主题的散文书写拓展开新的角度。通过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作品的梳理,从怡情、怡景、怡志三个角度探索生态散文作家不同的生态视角,并从中探寻对待生态的启示,由此引起人们对生态散文的关注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生态散文界说 1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生态散文作品 2
二、“怡景”生态散文作品 3
(一)植物篇 3
(二)动物篇 5
(三)器皿篇 6
三、“怡情”生态散文作品 7
(一)四季篇 8
(二)游牧篇 8
四、“怡志”生态散文作品 10
(一)感悟篇 10
(二)归依篇 12
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的社会意义 13
(一)“引起疗救的注意” 13
(二)时代新主题下散文书写新角度 14
六、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作品研究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急速加快,一味追求量和速所累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生态危机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作为人口大国,资源的需求量亦步亦趋,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大,在此循环中,要保证资源链条不断裂,保障人民群众适宜的生存环境,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社会环境现实的迫切需要下,我国从经济大发展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相继出台各大环境保护政策,以法律明文规定来限制人们对大自然无尽的索取行为,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生态散文是一股尚待开发的精神能量,但却未能被充分重视,至今仍处在边缘地带乃至缺席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生态散文很少被视为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种独立的散文类别,生态散文这一概念也还较少为学界所接受,晚近三十年,对生态散文的研究依旧以优秀生态散文作家及文本个案解读为主,宏观上的统观研究还较为罕见,相关研究也相对零散薄弱。
(一)生态散文界说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无“散文”的名称,这类文章的名称最早叫“书”,叫“春秋”,后来叫“传”,叫“语”,叫“子”而“散文”的名称是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的。散文概念的源流考证中,将散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化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本文中,我所述的生态散文是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广义散文概念。
关于生态散文的概念并不明确。大多生态散文研究者都沿用王诺对生态文学的概念界定来确定生态散文的内涵及范畴,即“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究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此外,郭茂全这样界定生态散文: “生态散文是描摹自然生态景观、守护自然万物生命、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揭示生态环境恶化、反思人类征服自然行为的散文作品。”王海燕对生态散文给出了这样的界定:“所谓生态散文,并不是一般地描写自然风光中人与自然的闲适感,而是在散文文本中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倡导人类与自然的万物平等共处,激发起人类与自然世界相联系的审美情感,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途径。”综上,我们或者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散文是在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或以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以探寻、批判和反思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为主题,以和谐之美为主要审美理想的散文类型。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生态散文作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生态散文正式兴起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生态散文作家作品,总体数量不多,经过文献搜索,整理出以下一些作家作品:
20世纪90年代生态散文作品(著作)
时间
作品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1992
《文化苦旅》
余秋雨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1993
《啊,国土,忧患的警钟》
王治安
成都出版社第2版
1994
《荒芜英雄路》
张承志
知识出版社第1版
1995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1版
1996
《牧人笔记》
张承志
花城出版社第1版
1997
《我从西藏高原来》
毕淑敏
台湾民生出版社第1版
1997
《伐木者,醒来!》
徐刚
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版
1997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版
1997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生态散文界说 1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生态散文作品 2
二、“怡景”生态散文作品 3
(一)植物篇 3
(二)动物篇 5
(三)器皿篇 6
三、“怡情”生态散文作品 7
(一)四季篇 8
(二)游牧篇 8
四、“怡志”生态散文作品 10
(一)感悟篇 10
(二)归依篇 12
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的社会意义 13
(一)“引起疗救的注意” 13
(二)时代新主题下散文书写新角度 14
六、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态散文作品研究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急速加快,一味追求量和速所累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生态危机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作为人口大国,资源的需求量亦步亦趋,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大,在此循环中,要保证资源链条不断裂,保障人民群众适宜的生存环境,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社会环境现实的迫切需要下,我国从经济大发展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相继出台各大环境保护政策,以法律明文规定来限制人们对大自然无尽的索取行为,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生态散文是一股尚待开发的精神能量,但却未能被充分重视,至今仍处在边缘地带乃至缺席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生态散文很少被视为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种独立的散文类别,生态散文这一概念也还较少为学界所接受,晚近三十年,对生态散文的研究依旧以优秀生态散文作家及文本个案解读为主,宏观上的统观研究还较为罕见,相关研究也相对零散薄弱。
(一)生态散文界说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无“散文”的名称,这类文章的名称最早叫“书”,叫“春秋”,后来叫“传”,叫“语”,叫“子”而“散文”的名称是白话文出现以后才有的。散文概念的源流考证中,将散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化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本文中,我所述的生态散文是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广义散文概念。
关于生态散文的概念并不明确。大多生态散文研究者都沿用王诺对生态文学的概念界定来确定生态散文的内涵及范畴,即“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究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此外,郭茂全这样界定生态散文: “生态散文是描摹自然生态景观、守护自然万物生命、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揭示生态环境恶化、反思人类征服自然行为的散文作品。”王海燕对生态散文给出了这样的界定:“所谓生态散文,并不是一般地描写自然风光中人与自然的闲适感,而是在散文文本中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倡导人类与自然的万物平等共处,激发起人类与自然世界相联系的审美情感,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途径。”综上,我们或者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散文是在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或以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以探寻、批判和反思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为主题,以和谐之美为主要审美理想的散文类型。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生态散文作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生态散文正式兴起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生态散文作家作品,总体数量不多,经过文献搜索,整理出以下一些作家作品:
20世纪90年代生态散文作品(著作)
时间
作品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1992
《文化苦旅》
余秋雨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1993
《啊,国土,忧患的警钟》
王治安
成都出版社第2版
1994
《荒芜英雄路》
张承志
知识出版社第1版
1995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1版
1996
《牧人笔记》
张承志
花城出版社第1版
1997
《我从西藏高原来》
毕淑敏
台湾民生出版社第1版
1997
《伐木者,醒来!》
徐刚
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版
1997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版
199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