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人偶戏研究


目 录
1 引言 2
2 人偶戏概述及起源发展 2
2.1 佛子戏 3
2.2 木偶戏 3
2.3 人偶戏 3
3 临高人偶戏的主要题材 4
3.1 爱情婚姻类 4
3.2 英雄出征类 5
3.3 孝道母训类 5
3.4 清官惩恶类 6
3.5 祈福求愿类 6
4 临高人偶戏的基本特征 7
4.1 道具特征 7
4.2 语言特征 7
4.2.1 对偶趣味性 7
4.2.2 语言含蓄美 8
4.2.3 富有地域性 8
4.3 表演特征 9
4.4 音乐特征 10
5 临高人偶戏的问题与对策 10
5.1 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 10
5.1.1 市场竞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 11
5.1.2 培养、戏剧交流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11
5.1.3 政府方面上,缺乏资金投入 11
5.2 临高人偶戏的解决对策 12
5.2.1 淘汰封建思想剧目,融入现代科技 12
5.2.2 学习优秀戏剧,构建人才队伍 13
5.2.3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抓住发展机会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本土民间艺术——临高人偶戏。海南省临高县临近北部湾与琼州海峡,热带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主要以捕鱼与下南洋务工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因此诞生了“哩哩美”渔歌以及下南洋的奇闻轶事等独特的文化,并糅合进人偶戏戏中。临高人偶戏以民间艺术的本源充分兼容四海文化,承载着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文明,长久以来反映了临高的精神文化。
临高人偶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浓厚的历史价值和代代传承的特点,长久以来,是家家户户最喜爱的表演活动。全县的文化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的人没有受过普通话的训练,而临高人偶戏正是以地方性语言为主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戏剧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每逢老人举办寿宴时,搭台请戏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冲击、普通话的大众普及、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逐渐淡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冲刷传统习俗以及技艺。随着老一辈的逝去,传统艺术也不断地消亡,很少有年轻人传承与发扬,请戏的人少了,搭戏的自然也就少了。如今临高人偶戏面临要退出时代的危险,因此通过研究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临高人偶戏,为临高人偶戏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重视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目前国内外针对临高人偶戏的研究非常少,在这研究领域上可以说还具有开拓的空间,然而这一项传承较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的今天面临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对此必须为人偶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有益的探索,弘扬临高人偶戏的文化品牌。
2 人偶戏概述及起源发展
临高人偶戏主要流行于海南省内的海口市、儋州市、澄迈县及临高县等方言为临高话的城市,临高人偶戏原称为临高木偶戏,后来因为“人偶同台”的特点改称为临高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演唱以临高方言为主,舞台不设布幛,表演者手持木偶同台演绎。人与偶在台上相融于一个角色,木偶在前演员在后,用于弥补木偶表情僵硬而展现的情感不足,演员的双脚代替木偶本身的无脚形成了一个整体性,边走边唱的表演形成了临高人偶戏的独特性。临高人偶戏的起源与发展分为佛子戏、木偶戏、人偶戏三个阶段。
2.1 佛子戏
南宋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面对大自然带来的一些现象,人们充满了想象也对自然产生的巨大力量怀有敬畏之心。他们认为生命的变化多端、天灾人祸由鬼神所控制,所以在早期的民间活动大多数都是跟祭祀、祈福、驱妖降魔等相关的迷信色彩仪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有戏剧意识的祭祀活动开始出现,“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甚众,曰驱妖魔”。因“木塑”为神佛的原形所以又称“佛子戏”。而“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为最初临高戏男女同台演唱的表演形式。由于临高发展较为落后缓慢,从单纯的祭祀活动转变为群众娱乐方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2 木偶戏
木偶戏剧起源于汉代的“傀儡戏”,发展到元明时达到鼎峰。那时班社众多,歌舞剧目都十分丰富,大致分为“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幛木偶”,由最初的迷信仪式发展为舞台表演并盛行于全国各地。例如广东、福建、贵州流行的“杖头木偶”,浙江、江苏流行的“提线木偶”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及文化逐步往南移,成熟的木偶戏技艺经过流转、传播逐渐传入临高县。但是由于临高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从“佛子戏”到“木偶戏”的发展过程相较于其他地区缓慢很多,到了元末才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外来传授的技艺重新刻画人偶的大小结构,前后台间隔着一块遮布便开始了登台表演。明初后通过文人的传授、元杂剧的影响,表演的剧目有了戏剧情节,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简略的表演形式。
2.3 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成型于清初。经济的稳定发展,文化的融合是形成和发展戏曲的重要时期,《海南岛志》载:“清康隆间,土剧班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唱土剧。”1976年临高县王和成珍藏的木偶偶像中刻有“康熙”年号字样,由此可以说明在清朝的乾隆年间人偶戏已形成并趋向成熟,由群众组织成立的戏班子开始出现并到各个村落巡回表演。人偶戏不同与其他戏剧的最大标志是“人偶同台”表演所展现出的人情偶味,行当分工明细,形成系统的表演形式,新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台本剧目,音乐的唱腔优美。人偶戏为了方便进行了一些行当分工,各行当画上相对应的脸谱、服饰以及设计固定的表演动作用以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个时期的表演曲目大部分由老一辈从木偶戏中演绎的故事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授,没有台本,演员简单了解人偶戏的故事梗概后便自行创作表演,因而创作了很多新颖的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