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婚俗研究以道真县为例

在现在的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的被侵染,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团结大国,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通过婚姻所构建而成,所以一个民族的婚姻文化,就会显得重要且特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仡佬族的婚俗文化多种多样,幽默风趣的婚俗礼节,谨慎认真的婚姻态度,婉转谦虚的婚礼寄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婚俗文化正是因为有着长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方式,才会一直都从未被遗忘,从而自己散发出各种光彩。在逐渐被西方婚俗影响的今天,仡佬族婚俗虽然有着自己的坚持,但也一直都面临着遗忘和消失。所以文章以道真县为例,通过对仡佬族婚俗的介绍,探究各种婚俗文化所代表的意义与情感,从而思考对仡佬族婚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关键词 仡佬族,婚俗,婚姻,意义
目 录
1 引言1
2 仡佬族婚俗形式介绍1
3 仡佬族婚俗的文化价值4
3.1 记录着仡佬族鲜明的民族特色4
3.2 蕴含仡佬人的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5
3.3 反映仡佬人在婚俗中的情感寄托7
4 仡佬族婚俗传统的保护措施8
4.1 营造氛围,加大保护8
4.2 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保存9
4.3 不忘古风,坚守婚俗传统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仡佬族的先辈们曾建立了古“夜郎国”,据历史考证,仡佬族的先民是古代西南濮人的一支,而“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这个民族在民族认证时,只有万余人,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在八十年代,国家对其进行了一次民族识别,使当时只有五万多人的的仡佬族人一次增加到了近40万人。尽管人数比例有了很大提升,但这个民族的分布始终还是很零散,所以民族文化也显得较为复杂且多样化。当下,大多数仡佬族人集中在贵州北部,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使得很多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习俗发生了变化。
一个民族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这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标志。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习俗。在仡佬族所谓千奇百怪的习俗中,婚姻风俗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完整和特殊的文化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俗。当然,古代仡佬族也同很多少数民族一般,看重血缘婚姻,不与外族通婚,并认为这一切才是符合传统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仡佬族才逐渐倡导婚姻自由,但是仡佬族先辈传留下来的各种婚俗习惯是依然必须坚守的传统,如“把门坊”、“打湿亲”、“哭嫁歌”等习俗,这都是仡佬族后人在的现代婚礼中依然会坚持的婚俗。
仡佬族婚俗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在时间长河中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婚俗传统被历史湮没,但是经过仡佬族人与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还是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婚俗资料。当今的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仡佬族人,会在婚俗传统中展现出仡佬族人的古老的文明和由婚俗所传递出的精神文化特质。他们在了解、学习、宣传并坚守仡佬族人特有的传统婚俗,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古老文化的传递做出贡献。探究仡佬族婚俗文化,并了解这种婚俗所代表的意义和寄托的情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
2 仡佬族婚俗形式介绍
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夜郎古国”开始,随着时代变迁,最终在贵州西南部定居。古时仡佬族人通常不与外族通婚,基本都是宗族内的一支互结姻亲。在明清之后,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也倡导过“父母之命”“门当户对”,解放后,则倡导婚姻自主。由于仡佬族人一直认为自己是王族的后代,天生就有着继续传 统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在不同时期,他们都一直坚持着仡佬族的各种传统,展示自己作为王族后裔的独特性。
仡佬族有形式多样的婚俗传统,这些婚俗传统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摒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反而更加被重视和倡导,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印记。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仡佬族的婚俗传统:
“把门坊”习俗,这是仡佬族婚俗里比较有特色的习俗,指的是在新娘出嫁的时候,要双手抓紧门坊,代表着不愿意离开娘家,这时媒人就要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把新娘牵出门。这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时期,它起源于掠夺式婚姻。在母权制时期,子女一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这个时期男方要到女方家生活,任何财产都是女方的,男方处于服从地位,后来生产力提高,男子地位也得到提高,才成为女子出嫁到男方。仡佬族先祖视能娶到外族女子为妻为荣誉,外族女子一般不愿意远嫁,所以仡佬族人不得不以武力抢夺外族女子,而不愿意离开家族的女子,就会抓住门坊不愿离去,于是才在后来逐渐演变成婚俗中的“把门坊”习俗。
“打湿亲”习俗,这个习俗也是婚礼前的习俗,媒人带着接亲的人来到女方家,在进门前,女方家里的男女亲友会用盆装上清水,用手捧水向来接亲的人身上浇泼,这是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向男方接亲的人表示热情。同样,虽然接亲客被“打湿亲”,送亲客送新娘去新郎家时,也会有着“打湿亲”的一关,新郎家的亲朋好友会拿一个箩筐,在底部和四周涂好黄泥,然后盛上清水放在门边,到送亲客送新娘上门时,前来吃喜酒的青年男女拿着箩筐并把水往送亲客身上泼去,意思是“开亲开亲,不打不亲”,其实,这种向女方泼水的习俗,寓意着打掉新娘身上的犟脾气和邪念,使新娘嫁过来之后有好脾气,能和男方的家人或朋友们和睦相处。
“追姑娘”习俗,在方言中也称为“打发”或者“交代”,这是指姑娘在出嫁前要大声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没人注意而逃跑,同样也代表了新娘不愿意嫁人而离开娘家,所以在姑娘逃跑后,娘家的女亲戚就要去把新娘找回来。其实这种方式有着很深的隐喻,体现了远古时期女子反对远嫁,而家里父兄长辈又强迫家中女子出嫁,这种婚姻不自主的矛盾和斗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现在这一习俗在道真县大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形态,现如今我们早已倡导自由恋爱,所以这种形式也只是变成了一个传统的仪式,预示着新娘对父母亲的不舍。
“打牙”习俗,这个婚俗传统基本被摒弃,因为它对女性的身体有所损伤。在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一两颗上颚的大牙,或者是把门牙打掉,这是怕女子伤 害男方而产生的习俗。因为古时男方家族认为处女是一种需要畏惧的东西,需要打掉牙齿,才敢与之成婚;另一种说法是犬齿会导致夫家人丁不旺,为了不妨碍夫家的发达,就必须要打掉牙齿。这种方式比较野蛮,女方若是没有打掉牙齿,还会受到旁人的嘲笑。据道真县民宗局资料显示,一直到20世纪,这种婚俗形式才逐渐淡化,而在后来民俗调查中,部分偏远民族地区,或许还存在这种习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