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互联网等众多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我国对专业秘书人员的知识领域、文化视野、服务理念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随着这些要求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总而言之,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着眼高远未来,融入先进思维理念和方式,加强综合实践,从而促进秘书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本文以部分高校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结合实例指明目前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作为将来秘书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参照。关键词 秘书学,培养模式
目 录
1 引言 1
2 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
2.1培养目标层次低 2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3
2.3实践环节薄弱 5
2.4教学手段少创新 6
3 提升和创新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措施 7
3.1明确定位高层次的秘书人员培养 8
3.2调整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8
3.3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9
3.4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2013年秘书学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这标志着秘书学教育工作的重大发展。但对于各高校而言,作为新兴学科,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几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充分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以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系统对秘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不仅限制了秘书专业人才的成长进步,也限制了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秘书人员的知识领域、文化视野、服务理念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秘书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随着这些要求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怎样在对秘书专业要求日益增加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与技能,如何面对世界化潮流提高视野思维,提升大局观视角,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秘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秘书不在是之前人们眼中“端茶递水、撰写文稿”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组织中参与日常管理,进行高级参谋,参与谈判,处理综合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正如美国的梅丽姆——韦氏出版公司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秘书手册》认为:一个精干而可靠的秘书,不仅是经理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还应当是协助经理的左右手[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秘书工作逐渐朝着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对于这样的高级秘书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除了掌握基本的秘书学知识以外,商务礼仪、谈判技巧、行政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也被大大加强。[2]在这种趋势下,秘书人员更应该具备创新的思维模式、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辅助管理的能力,这些将促使高校在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上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助力秘书人才的培养。
而对本科层次的秘书人才的培养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很多的本科院校依然照抄照搬专科院校的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就拉低了秘书人才培养的层次,使得高层次的秘书人才匮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状况;另一方面,高校专业的秘书老师大量缺乏,在教育教学中,秘书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基本上由语言文学类的老师承担,这样的情况使得秘书学的培养方案的重点发生了改变,课程设置偏重文学,秘书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很薄弱,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获取。
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秘书学专业培养的现实情况,提炼出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和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理论上,本研究将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在当前环境下的重要性内容融合到研究当中,在理论知识这一块给予秘书学的培养模式一个广大的视野。其次,把秘书实践和秘书工作相结合,在秘书培养模式的实践领域给予助力,探讨高层次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善目前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 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本科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广州暨南大学高级行政助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此获得本科院校对秘书学培养模式的数据资料,对高校秘书人才培养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估值,探讨秘书学在本科领域人才素质的要求情况,明确高校培养层次与培养方向,为改进秘书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秘书人才提供依据。
通过对这些院校的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以及结合其他地方院校的现状、社会上秘书人员的情况,就本科高校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2.1培养目标层次低
尽管在过去30年多年的时间里,秘书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秘书人才,但随着近年各种新经济、新技术的急速发展,秘书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不满足于目前的教育模式。受传统的秘书职业观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本科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依然表现出层次低、效果差的现象[3]。以淮安两所大学为例,淮阴师范学院的人才定位为从事文秘、公关、宣传、策划、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文秘人才。而的培养目标则为:掌握系统的秘书学基本理论,实务,熟悉中国语言文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从事秘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两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相比较而言,在强调复合型秘书人才的今天,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了。
这样落后的专业定位很容易造成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培养目标与组织的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象。加上秘书学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学生的适应面较窄,学生对管理学、经济学、商务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甚少,也缺少机会去增长这方面的实际经验,面对社会挑选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参加笔试和面试时因为各种综合能力的匮乏而遭到淘汰。以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6年9月江苏省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招录的总裁秘书人员中,该校的三位秘书专业学生就因为在复试面试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发言缺少管理和商务知识以及对于大形势大环境的判断而遭到淘汰。
目 录
1 引言 1
2 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
2.1培养目标层次低 2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3
2.3实践环节薄弱 5
2.4教学手段少创新 6
3 提升和创新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措施 7
3.1明确定位高层次的秘书人员培养 8
3.2调整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8
3.3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9
3.4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2013年秘书学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这标志着秘书学教育工作的重大发展。但对于各高校而言,作为新兴学科,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几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充分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以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系统对秘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不仅限制了秘书专业人才的成长进步,也限制了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秘书人员的知识领域、文化视野、服务理念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秘书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随着这些要求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怎样在对秘书专业要求日益增加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与技能,如何面对世界化潮流提高视野思维,提升大局观视角,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秘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秘书不在是之前人们眼中“端茶递水、撰写文稿”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组织中参与日常管理,进行高级参谋,参与谈判,处理综合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正如美国的梅丽姆——韦氏出版公司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秘书手册》认为:一个精干而可靠的秘书,不仅是经理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还应当是协助经理的左右手[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秘书工作逐渐朝着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对于这样的高级秘书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除了掌握基本的秘书学知识以外,商务礼仪、谈判技巧、行政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也被大大加强。[2]在这种趋势下,秘书人员更应该具备创新的思维模式、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辅助管理的能力,这些将促使高校在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上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助力秘书人才的培养。
而对本科层次的秘书人才的培养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很多的本科院校依然照抄照搬专科院校的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就拉低了秘书人才培养的层次,使得高层次的秘书人才匮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状况;另一方面,高校专业的秘书老师大量缺乏,在教育教学中,秘书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基本上由语言文学类的老师承担,这样的情况使得秘书学的培养方案的重点发生了改变,课程设置偏重文学,秘书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很薄弱,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获取。
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秘书学专业培养的现实情况,提炼出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和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理论上,本研究将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在当前环境下的重要性内容融合到研究当中,在理论知识这一块给予秘书学的培养模式一个广大的视野。其次,把秘书实践和秘书工作相结合,在秘书培养模式的实践领域给予助力,探讨高层次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善目前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 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本科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广州暨南大学高级行政助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此获得本科院校对秘书学培养模式的数据资料,对高校秘书人才培养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估值,探讨秘书学在本科领域人才素质的要求情况,明确高校培养层次与培养方向,为改进秘书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秘书人才提供依据。
通过对这些院校的秘书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以及结合其他地方院校的现状、社会上秘书人员的情况,就本科高校秘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如下:
2.1培养目标层次低
尽管在过去30年多年的时间里,秘书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秘书人才,但随着近年各种新经济、新技术的急速发展,秘书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不满足于目前的教育模式。受传统的秘书职业观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本科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依然表现出层次低、效果差的现象[3]。以淮安两所大学为例,淮阴师范学院的人才定位为从事文秘、公关、宣传、策划、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文秘人才。而的培养目标则为:掌握系统的秘书学基本理论,实务,熟悉中国语言文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从事秘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两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相比较而言,在强调复合型秘书人才的今天,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了。
这样落后的专业定位很容易造成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培养目标与组织的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象。加上秘书学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学生的适应面较窄,学生对管理学、经济学、商务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甚少,也缺少机会去增长这方面的实际经验,面对社会挑选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参加笔试和面试时因为各种综合能力的匮乏而遭到淘汰。以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6年9月江苏省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招录的总裁秘书人员中,该校的三位秘书专业学生就因为在复试面试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发言缺少管理和商务知识以及对于大形势大环境的判断而遭到淘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