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公牍文研究【字数:12087】
内容这篇文章以李商隐的公牍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公文创作进行评述。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述李商隐生平幕府经历,点明其公牍文创作的背景;第二部分研究李商隐公牍文的文体分类,根据对古代公文的一般分类方法,将李商隐的公牍文分成状类、启类、表类、牒类,共四类进行研究;第三部分研究李商隐公牍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出陈情论事、民生情怀、时局辩议等的内容;最后归纳出李商隐公牍文工于用典、骈散兼行、藻饰华美、行文规律的艺术特征。
Keywords:Li Shangyin;official documents;parallel pros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 录
一、引言 1
二、李商隐公牍文的文体分类 1
(一)状类 2
(二)启类 3
(三)表类 3
(四)牒类 3
三、李商隐公牍文的思想内涵 3
(一)“叛逆”中的儒家思想内核 4
(二)忧国忧民的情怀 5
(三)文人视角下政治理念 6
1.合理性 6
2.局限性 7
四、李商隐公牍文的艺术特征 8
(一)工于用典,意蕴深厚 8
(二)骈散兼行,流畅灵动 9
(三)绮靡繁缛,藻饰华美 10
(四)行文规律,注重程式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李商隐公牍文研究
一、引言
李商隐(811859),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的玉溪诗闻名于世,但除了诗歌,李商隐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从事公牍文创作,在中国公牍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李商隐一生的仕途经历,在宦海沉浮,也卷入过复杂的政治斗争,却始终官职低微,几乎都在各个幕府任职,因此他的公牍文大多是为幕主代笔的文章。
大和三年(829年),时为东畿汝都防御使的令狐楚辟李商隐为巡官。令狐楚看出了李商隐的文学资质与天赋并加以培养,建议他进行“四六”骈文的写作,在此期间李商隐学习今体奏章的写作技巧,成为了一名骈文体写作专家,这也成为了他公牍文写作的开端。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之后令狐楚调任,李商隐才离开太原,返回家乡郑州。
在令狐楚幕中的几年,李商隐一直积极应试,但却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奋斗到二十六岁才终于得偿所愿,进士及第。第二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前往泾州成为了其幕僚。又过了一年,李商隐经授官考试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不久,又被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官职低微,但李商隐依旧被卷入复杂的官场斗争中,不久便辞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自大中二年(848年)开始,李商隐分别入桂管观察使郑亚、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郵幕府,三位幕主对他都很器重,其官职也逐步升迁,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不久在郑州逝世,终年47岁。
通过梳理李商隐的仕途经历,可以发现李商隐积累丰富了幕僚经验,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公牍文,也进士及第,在官场中沉浮二十余年,甚至与复杂的牛李党争有所牵连。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骈体公文,这些作品被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但并未流传下来。
二、李商隐公牍文的文体分类
古时书写所用的木简被称之为“牍”,而公牍则指朝廷官方的文件、书信等。本文所指的公牍文,仅指官府公务活动中上传下达所用的应用文,并不包括往来书信。公牍文用于记载、传递、保存公务材料,有着实用性、政策性、简练性等特征,由于其创作者多为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官吏,因此许多公牍文又通常具有文学性。正如李商隐的公牍文,多以骈体写作而使文章在典事、辞藻、声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由于《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均已失传,经去伪补遗后统计,李商隐文共计350篇,代人起草之作居多。参考《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的收录,除去祭文、碑铭、集序、非官方书信等文章,公牍文有221篇,公文体式主要有状、表、启、牒四类。
(一)状类
“状”有“陈述”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指出状文有“体貌本原,取其事实”的作用。状属于上行文,适用于大部分上下级关系,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建言献策、陈情上报、荐贤举才等。在李商隐的公牍文中,状所占的比重最大,共计141篇,主要分为论事状、荐状、物状。
论事状主要针对当时的国计民生、国情政治向上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李商隐的论事状虽然都是为他人代拟,但也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这类状文言辞恳切,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会反复上书进言,如《上令狐相公状》共有4篇,《上李舍人状》前后共有7篇之多。在唐代行政事务处理的实践中,皇帝或上级长官是先从“状”来了解民情或下级诉求的,进而根据情况加以处理、调整。在中书门下的体制下,此类文体被大量运用,论事状的广泛应用对于便利信息的传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物状则是相当于现在清单的作用,主要是向上级进献物品的同时罗列名称,或是受到上级赏赐时开列清单并表达谢意。这类状文客观陈述事实,格式比较固定,内容十分清晰醒目。同时,也会对所陈列的物品进行简单或夸张的形容描绘,如大和八年所作的《为安平公谢端午赐物状》:
今月某日,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赐臣手诏一通,兼前件端午紫衣、银器、百索并大将衣者。八行明诏,伏读而不啻千钧;一袭轻衣,跪捧而若无三伏。况又彩缕出仙蚕之茧,贞金凝姹女之魂,持可戒盈,带堪延算。岂微臣独忝,在列校不遗。臣与大将等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荐状,顾名思义是向上级举荐贤才的一类状文,如《为怀州刺史举人自代状》《为荥阳公桂州举人自代状》《为尚书渤海公举人自代状》等,这类状文一般在开头直接点明所代职位,以及被举荐人的姓名、任职经历、性格品质、工作能力等信息,最后表达自己的诚心并请求同意代职。
Keywords:Li Shangyin;official documents;parallel pros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 录
一、引言 1
二、李商隐公牍文的文体分类 1
(一)状类 2
(二)启类 3
(三)表类 3
(四)牒类 3
三、李商隐公牍文的思想内涵 3
(一)“叛逆”中的儒家思想内核 4
(二)忧国忧民的情怀 5
(三)文人视角下政治理念 6
1.合理性 6
2.局限性 7
四、李商隐公牍文的艺术特征 8
(一)工于用典,意蕴深厚 8
(二)骈散兼行,流畅灵动 9
(三)绮靡繁缛,藻饰华美 10
(四)行文规律,注重程式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李商隐公牍文研究
一、引言
李商隐(811859),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的玉溪诗闻名于世,但除了诗歌,李商隐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从事公牍文创作,在中国公牍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李商隐一生的仕途经历,在宦海沉浮,也卷入过复杂的政治斗争,却始终官职低微,几乎都在各个幕府任职,因此他的公牍文大多是为幕主代笔的文章。
大和三年(829年),时为东畿汝都防御使的令狐楚辟李商隐为巡官。令狐楚看出了李商隐的文学资质与天赋并加以培养,建议他进行“四六”骈文的写作,在此期间李商隐学习今体奏章的写作技巧,成为了一名骈文体写作专家,这也成为了他公牍文写作的开端。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之后令狐楚调任,李商隐才离开太原,返回家乡郑州。
在令狐楚幕中的几年,李商隐一直积极应试,但却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奋斗到二十六岁才终于得偿所愿,进士及第。第二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前往泾州成为了其幕僚。又过了一年,李商隐经授官考试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不久,又被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官职低微,但李商隐依旧被卷入复杂的官场斗争中,不久便辞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自大中二年(848年)开始,李商隐分别入桂管观察使郑亚、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郵幕府,三位幕主对他都很器重,其官职也逐步升迁,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不久在郑州逝世,终年47岁。
通过梳理李商隐的仕途经历,可以发现李商隐积累丰富了幕僚经验,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公牍文,也进士及第,在官场中沉浮二十余年,甚至与复杂的牛李党争有所牵连。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骈体公文,这些作品被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但并未流传下来。
二、李商隐公牍文的文体分类
古时书写所用的木简被称之为“牍”,而公牍则指朝廷官方的文件、书信等。本文所指的公牍文,仅指官府公务活动中上传下达所用的应用文,并不包括往来书信。公牍文用于记载、传递、保存公务材料,有着实用性、政策性、简练性等特征,由于其创作者多为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官吏,因此许多公牍文又通常具有文学性。正如李商隐的公牍文,多以骈体写作而使文章在典事、辞藻、声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由于《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均已失传,经去伪补遗后统计,李商隐文共计350篇,代人起草之作居多。参考《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的收录,除去祭文、碑铭、集序、非官方书信等文章,公牍文有221篇,公文体式主要有状、表、启、牒四类。
(一)状类
“状”有“陈述”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指出状文有“体貌本原,取其事实”的作用。状属于上行文,适用于大部分上下级关系,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建言献策、陈情上报、荐贤举才等。在李商隐的公牍文中,状所占的比重最大,共计141篇,主要分为论事状、荐状、物状。
论事状主要针对当时的国计民生、国情政治向上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李商隐的论事状虽然都是为他人代拟,但也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这类状文言辞恳切,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会反复上书进言,如《上令狐相公状》共有4篇,《上李舍人状》前后共有7篇之多。在唐代行政事务处理的实践中,皇帝或上级长官是先从“状”来了解民情或下级诉求的,进而根据情况加以处理、调整。在中书门下的体制下,此类文体被大量运用,论事状的广泛应用对于便利信息的传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物状则是相当于现在清单的作用,主要是向上级进献物品的同时罗列名称,或是受到上级赏赐时开列清单并表达谢意。这类状文客观陈述事实,格式比较固定,内容十分清晰醒目。同时,也会对所陈列的物品进行简单或夸张的形容描绘,如大和八年所作的《为安平公谢端午赐物状》:
今月某日,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赐臣手诏一通,兼前件端午紫衣、银器、百索并大将衣者。八行明诏,伏读而不啻千钧;一袭轻衣,跪捧而若无三伏。况又彩缕出仙蚕之茧,贞金凝姹女之魂,持可戒盈,带堪延算。岂微臣独忝,在列校不遗。臣与大将等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荐状,顾名思义是向上级举荐贤才的一类状文,如《为怀州刺史举人自代状》《为荥阳公桂州举人自代状》《为尚书渤海公举人自代状》等,这类状文一般在开头直接点明所代职位,以及被举荐人的姓名、任职经历、性格品质、工作能力等信息,最后表达自己的诚心并请求同意代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