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祭文研究【字数:12812】
内容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其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其作为政治家的身份更为人们所熟知。可以说是人如其名,其自身刚硬如石的个性,在从政初期就为人所熟知,官至北宋宰相的他,其一生都与北宋的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因为他变法的失败,使得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但这也并不能否定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目前学界对王安石祭文的研究略显单薄,大多是集中于对其单篇祭文的解读,缺乏整体性,研究成果也较少。因此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宋代为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宏观审视的基础之上对王安石祭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临川先生文集》共收录王安石的祭文2卷,共36篇,本文将选取这36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祭文的分类、思想内容、以及其祭文的艺术特征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王安石生平简介 1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1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祭文文体与发展 2
(一)祭文文体定义 2
(二)起源与发展 3
三、王安石祭文分类 3
(一)朋友门生类 3
(二)贤臣名人类 4
(三)请铭应酬类 4
(四)祭神祈雨类 5
四、王安石祭文的写作特色 6
(一)语言特色 6
1.四六行文,简洁明畅 6
2.用词质朴,体式严谨 7
(二)写作手法 7
1.善用修辞,精于构思 7
2.特有词语,布局严谨 8
(三)抒情特征 8
1.情真意切,真情流露 8
2.笔力雄健,气势宏伟 10
五、唐宋祭文之异同 10
(一)唐宋祭文相同之处 10
(二)唐宋祭文不同之处 11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附录 16
王安石祭文研究
一、引言
(一)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宁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文坛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独树一帜的文学家。庆历二年中进士,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第二年被封宰相,推行新政,封荆国公。年仅16岁时,王安石便开始了诗文创作。在长达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共创作了1500余首诗,300余篇文章,以及许多学术著作等。在北宋诸多文学家中,王安石文学作品的数量是排在前列的,并且其作品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对王安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级各类刊物发表的论文、各类著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改革、学术思想、诗歌、词、散文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而对其祭文的研究是寥寥无几。故本文选择其祭文作为研究对象。学界目前对王的研究,不论是政治评价、文学分析,思想研究都围绕其变法问题展开论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都呈现出政治化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也让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荆公新学”和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要探讨王安石的祭文,不仅要了解王安石的生平,还需要对他的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理论有所了解,最后是他的文学作品。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既能提升文章研究的深度,也能提升论文的广度。目前学界对王安石的研究很多,其中包括学位论文及单篇期刊等,将分述如下:
首先,在王安石生平研究方面。早在南宋高宗时期,詹大和就著有《王安石年谱》,是现存最早记录王安石生平的文献资料。但内容过于简略,仅仅一千多字。到了清代,在詹大和的基础之上,顾栋高(16781759)《王荆国文公年谱》,其引用和参考的资料大多出自反对王安石的人,所以存在过多的偏颇之见,以及蔡上翔(17171810)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其大多参考了正史,资料比较完整,论述严谨,现在已经合订成《王安石年谱三种》。
其次,王安石变法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许多文章涉及到变法内容的介绍、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以及探析变法失败教训。如崔柏雄发表的期刊《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初探》中首先分析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大背景,其次是变法的举措,最后深入的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最后,回到王安石的文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对其诗歌的研究最多。宫波在其论文中对王安石诗歌与佛禅之间的关系做了细致的研究。从王安石诗歌作品中看,在他现存的1700多首诗中,与佛禅相关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其受到了佛禅的影响之深。王文芳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并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丰富了王安石的研究。另外还有对其政论文的研究,徐世民在其硕士论文《王安石政论文研究》,论文以王安石政论文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为出发点,从而探究其政论的成就和影响。而对其祭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单篇进行分析,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王安石祭文的研究略显单薄,缺乏整体性。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这个相对薄弱的角度入手,对王安石祭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祭文历史悠久,应用颇为广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宋时期的祭文,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突破,并且在继承唐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王安石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祭文浓重的情感美。
本文将深入细致的分析《临川先生文集》收录的36篇祭文,首先对王安石的祭文进行分类,进而分析王安石祭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探究影响其祭文创作的因素。对王安石祭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王安石散文研究,并且有利于丰富王安石祭文的个案研究。
二、祭文文体与发展
(一)祭文文体定义
《文心雕龙祝盟》有云:“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由此可见,祭文的前身是古时候的祝文,清代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卷十一中写到祭文的用途有四点:“祈祷雨旸,驱逐邪魅,干求福泽,祭奠死者。此三者贵乎辞恭而意恳,不亢不浮为得体;若祭奠之辞,贵乎哀切,写其生平之行谊,而哀其死亡之过速,如此而已。”
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古者祭享,史有册祝,载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经可见。若文选所载谢惠连之《祭古家》,王僧达之《祭颜延年》,则亦不过叙其所悼之情而已迨后韩柳欧苏,与夫宋世道学诸君子,或因水早而祷于神,或因丧葬而祭亲旧,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诚学者所当取法者。大抵祷神以悔过迁普为主,祭故旧以道达情意为尚。若夫谀辞蔓说,固弗足以动神,而亦君子之所以厌听也。”
祭文经历了时代的的洗礼,在内容和写作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手法。其内容主要是悼念逝者生前的重要事迹及经历,并歌颂其品行及所作所为,通过创作祭文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是作者对逝去亲友表达哀思的一种工具,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王安石生平简介 1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1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祭文文体与发展 2
(一)祭文文体定义 2
(二)起源与发展 3
三、王安石祭文分类 3
(一)朋友门生类 3
(二)贤臣名人类 4
(三)请铭应酬类 4
(四)祭神祈雨类 5
四、王安石祭文的写作特色 6
(一)语言特色 6
1.四六行文,简洁明畅 6
2.用词质朴,体式严谨 7
(二)写作手法 7
1.善用修辞,精于构思 7
2.特有词语,布局严谨 8
(三)抒情特征 8
1.情真意切,真情流露 8
2.笔力雄健,气势宏伟 10
五、唐宋祭文之异同 10
(一)唐宋祭文相同之处 10
(二)唐宋祭文不同之处 11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附录 16
王安石祭文研究
一、引言
(一)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宁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文坛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独树一帜的文学家。庆历二年中进士,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第二年被封宰相,推行新政,封荆国公。年仅16岁时,王安石便开始了诗文创作。在长达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共创作了1500余首诗,300余篇文章,以及许多学术著作等。在北宋诸多文学家中,王安石文学作品的数量是排在前列的,并且其作品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对王安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级各类刊物发表的论文、各类著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改革、学术思想、诗歌、词、散文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而对其祭文的研究是寥寥无几。故本文选择其祭文作为研究对象。学界目前对王的研究,不论是政治评价、文学分析,思想研究都围绕其变法问题展开论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都呈现出政治化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也让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荆公新学”和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要探讨王安石的祭文,不仅要了解王安石的生平,还需要对他的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理论有所了解,最后是他的文学作品。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既能提升文章研究的深度,也能提升论文的广度。目前学界对王安石的研究很多,其中包括学位论文及单篇期刊等,将分述如下:
首先,在王安石生平研究方面。早在南宋高宗时期,詹大和就著有《王安石年谱》,是现存最早记录王安石生平的文献资料。但内容过于简略,仅仅一千多字。到了清代,在詹大和的基础之上,顾栋高(16781759)《王荆国文公年谱》,其引用和参考的资料大多出自反对王安石的人,所以存在过多的偏颇之见,以及蔡上翔(17171810)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其大多参考了正史,资料比较完整,论述严谨,现在已经合订成《王安石年谱三种》。
其次,王安石变法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许多文章涉及到变法内容的介绍、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以及探析变法失败教训。如崔柏雄发表的期刊《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初探》中首先分析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大背景,其次是变法的举措,最后深入的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最后,回到王安石的文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对其诗歌的研究最多。宫波在其论文中对王安石诗歌与佛禅之间的关系做了细致的研究。从王安石诗歌作品中看,在他现存的1700多首诗中,与佛禅相关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其受到了佛禅的影响之深。王文芳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并结合王安石的生平,丰富了王安石的研究。另外还有对其政论文的研究,徐世民在其硕士论文《王安石政论文研究》,论文以王安石政论文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为出发点,从而探究其政论的成就和影响。而对其祭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单篇进行分析,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王安石祭文的研究略显单薄,缺乏整体性。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这个相对薄弱的角度入手,对王安石祭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祭文历史悠久,应用颇为广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宋时期的祭文,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突破,并且在继承唐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王安石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祭文浓重的情感美。
本文将深入细致的分析《临川先生文集》收录的36篇祭文,首先对王安石的祭文进行分类,进而分析王安石祭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探究影响其祭文创作的因素。对王安石祭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王安石散文研究,并且有利于丰富王安石祭文的个案研究。
二、祭文文体与发展
(一)祭文文体定义
《文心雕龙祝盟》有云:“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由此可见,祭文的前身是古时候的祝文,清代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卷十一中写到祭文的用途有四点:“祈祷雨旸,驱逐邪魅,干求福泽,祭奠死者。此三者贵乎辞恭而意恳,不亢不浮为得体;若祭奠之辞,贵乎哀切,写其生平之行谊,而哀其死亡之过速,如此而已。”
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古者祭享,史有册祝,载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经可见。若文选所载谢惠连之《祭古家》,王僧达之《祭颜延年》,则亦不过叙其所悼之情而已迨后韩柳欧苏,与夫宋世道学诸君子,或因水早而祷于神,或因丧葬而祭亲旧,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诚学者所当取法者。大抵祷神以悔过迁普为主,祭故旧以道达情意为尚。若夫谀辞蔓说,固弗足以动神,而亦君子之所以厌听也。”
祭文经历了时代的的洗礼,在内容和写作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手法。其内容主要是悼念逝者生前的重要事迹及经历,并歌颂其品行及所作所为,通过创作祭文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是作者对逝去亲友表达哀思的一种工具,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