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主要人物形象探析

杨景贤作为我国明代蒙古族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杰作杂剧《西游记》是明代最长且对小说《西游记》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富有开创意义,在诗话、戏曲、小说这一链条的演变过程中是一座里程碑。遗憾的是,本应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诞生之初到现在,学术界对其研究不够充分,在各种文学史中很少有杨景贤和他的杂剧《西游记》的一席之地,杨景贤的生平研究也相对模糊。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把杨景贤及他的杂剧《西游记》文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杨景贤的生平以及他的杂剧《西游记》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文本考证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来论证杂剧《西游记》在西游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的成就和贡献,对其中不同人物形象和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关键词 西游记,人物形象,形成原因,影响
目录
1 引言 1
2 杨景贤的生平及其杂剧《西游记》简介 1
2.1 杨景贤的生平 1
2.2 杂剧《西游记》简介 2
3 《西游记》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3
3.1 唐僧形象 3
3.2 孙悟空形象 4
3.3 猪八戒形象 5
3.4 沙和尚形象 6
3.5 白龙马原型 7
4 主要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 8
4.1 时代背景 8
4.2 思想潮流 8
4.3 文人心态 9
5 杂剧《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10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大致在元末明初,蒙古族作家杨景贤创作出了《西游记》杂剧,杂剧的诞生与其特殊的身份、时代的变迁以及创作的独特个性息息相关。这部作品继承发展了唐宋时期流传的取经传说,讲述了以唐僧为领队带着三个徒弟跋山涉水西行求经、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且为杂剧加入神魔色彩和佛经之说的特征,巧妙地把唐僧、龙马、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等形象塑造出来并整合为一个团队,尤其突破了以往取经故事把孙行者作为配角来点缀他人的局限。本文的主题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通过仔细研读杂剧《西游记》并对比其他各家作品,杨景贤的人格品行和学识不逊色于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解读他作为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的生平经历,让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独特的创作力。
我们大多数人对小说《西游记》的印象尤为深刻,但是对杨景贤及其杂剧《西游记》却知之甚少,也鲜有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西游记》研究开始于1915年(乙卯)罗振玉发现于日本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影印,王国维以影印本跋文的形式发表了他的意见。[1]众所周知,《西游记》这整一条故事线索是从唐玄奘西行求法一事开始,通过不断地发展、充实,把其余角色也一同写进西游故事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其实从前人研究的成果来看,以前对《西游记》的研究都太注重《西游记》本身,只看整体,没有关注取经故事的历史演变,因此,本课题将对西游故事的前身杂剧《西游记》做重点阐述,以此来明晰西游故事的发展脉络。
杂剧《西游记》不仅有鲜明的主题内容,而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作者认为,杂剧《西游记》最大的成就是用自己的丰富想象创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五个不朽的、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铸造了一座独具魅力的艺术天堂。同时地域背景、历史背景、文人心态、思想潮流等原因的变化都会影响杨景贤创作人物形象,这都是应该深入理解和思考的问题。
2 杨景贤生平及其杂剧《西游记》简介
2.1 杨景贤的生平
杨景贤是蒙古族人,名逞,字景贤,号汝斋,他是一位多产的戏剧家。大概出生于元顺帝刚继位的时候,卒不详。《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杨景贤生平文献最为详尽的资料,它介绍到:“杨景贤,名逞,后改名呐,号汝斋。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卒于金陵。”[2] 由此得出,他是蒙古人,从小跟随他姐夫生活,在南京、杭州两地往返求学,最后是定居在浙江钱塘。后来因为他的才气被召入中,担任皇帝的老师。杨景贤的成长经历成为蒙古族文学家学习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例子,是一位有自己创作风格的蒙古少数民族戏剧家、作家。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有杂剧和散曲,但只有《刘行首》和《西游记》两部作品传世。
杨景贤的代表作杂剧《西游记》是元明杂剧中内容最完整、篇章最多的一部著作,也是对吴承恩所作的明清神魔小说《西游记》最有参考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剧本。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原名《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因为在现流行的版本中几乎显现不出杨东来先生的评点,因此我们一般称之为杂剧《西游记》而不是《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在杂剧中,杨景贤除了吸收玄奘取经的基本史实外,他还把原本与取经故事无关的一些故事吸收进来,使人物更加丰满,使故事更具神话色彩。[3]
2.2 杂剧《西游记》简介
杂剧《西游记》第一次将民间流传的唐僧赴西天取经故事敷演成六本二十四出大型连台本杂剧,围绕取经过程塑造了以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一组充满神奇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4]唐僧师徒赴天竺取真经的故事,从唐宋起就被认为是史实,一直在民间传播,后来加入了神话色彩逐渐演变成传说流传开来并为世人所喜欢,然而从产生后,许多著作的文本不知下落,唯杨景贤所著的《西游记》杂剧流传至今,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也没有被湮没。我们再来看杨景贤所写的剧本内容:第一本讲的是盗贼杀死秀士,江流被救之后欲擒贼报仇。第二本叙述唐三藏奉命开始西行,路遇村姑;木叉把白龙马赠与唐僧。第三本大致论述悟空大闹天空、三藏把悟空收为大徒弟后继续西行的故事。第四本主要讲述了路遇裴女被劫、孙悟空与二郎神合力降服猪精的过程。第五本:女儿国女王逼婚;孙行者借扇子遭铁扇打击,唐僧师徒成功过火焰山。最后的第六本主要内容有胡麻婆问心字,师徒四人参佛取经,唐三藏返唐朝见圣上。 这六本二十四折环环相扣,与吴昌龄《西天取经》不同。此剧一开头就写了江流的故事,向我们阐明了唐僧的出世背景,紧接着写玄奘西行、获白龙马、孙悟空大闹天空、收沙和尚为徒、擒拿猪八戒、女儿国的艳遇、借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直到从天竺取经归来的一系列经历磨难挫折最终克服的神话故事。
从杂剧《西游记》的剧情来看,作者以唐三藏西天取经和路途中遇到艰难险阻作为线索和中心,通过想象力构造了无数个小故事,丰富了剧本内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在这个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有神仙有鬼怪有人,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是也是参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来描绘的,他们相互交织,共存于一个世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