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对现代秘书管理的启示【字数:12127】

内容明朝的司礼监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它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存在的必要意义。但是司礼监在深得最高国家领导人的信任之后可谓大权在握,出现这样的情况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呢?从一个朝代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其中的利弊,这给我们现代的秘书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资料,使我们从中做出调整和改进,再结合现代的发展的情况,可以不断地优化这个秘书班子。司礼监的隶属机构内书堂就是专门负责管理小内使的教育机构,为皇帝培养专门的秘书人才。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秘书教育管理这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和重视。司礼监职权分工这一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完善的地方。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既然是同属于相同机构又为什么要分权呢?其实这样的设立也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这样做可以达到相互监督,多重审查,又可以避免权力过大,只手遮天。
Key Words:sirijian; inner church; private secretary; modern secretary; bing pen eunuch; handprint eunuch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司礼监的基本结构 1
(一)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2
(二)内书堂 2
三、司礼监的职掌及职权 3
(一)司礼监的职掌 3
(二)司礼监的职权 4
四、司礼监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5
五、司礼监对现代秘书管理的启示 6
(一)建立严格的秘书管理制度 6
(二)加强印信管理 8
(三)加强秘密文件管理 8
(四)加强秘书教育管理 8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明朝司礼监对现代秘书管理的启示
一、引言
从现代的角度看明朝的司礼监实际上就是私人秘书机构,但是一开始司礼监并不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也不是一开始就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司礼监的职权是经过不断的发酵,根据每个朝代的发展和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演变,才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史上比较有名的司礼监太监有王振、刘谨、魏忠贤等人,为人所熟知的这些太监往往都是被称之为十恶不赦、误国误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辈,实际上还有少为人所知的一些为国做过贡献的司礼监太监,如:万历年间的陈矩等。所以说私人秘书机构司礼监的秘书并不尽然都是祸国殃民的恶徒,也有为国为民的正直之人。因此这个私人秘书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选用秘书时看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品行。
作为一个私人秘书机构,尤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可谓是大权在握,更有甚者被称之为“影皇帝”,也有称之为“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由此可知他们的权威之大。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和皇帝的信任、依赖分不开,公务繁杂,仅仅凭皇帝一个人之力无法处理所有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替他分担一些工作,刚开始是让内阁“票拟”,渐渐地司礼秉笔太监有了“批红”的权力,司礼监的权力得到了提升,地位就变得更加重要,起到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最终司礼监几乎架空了内阁。所以能够进入司礼监就成为了太监的理想,但是如何进入司礼监呢?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内书堂的选拔,此种途径被称之为是正统途径;二是一些知识分子在求官无门的情况下,自宫入内;三是一些有志向的太监通过自学,而进入司礼监。虽然在洪武时期,“太祖之制,內官不得识字御政,备扫除役而已”,但这一制度没多久就遭到了破坏,內官不仅读书识字,还专门设置了内书堂供其读书识字,体现其对教育的重视,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司礼监的基本结构
明朝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之为二十四衙门,司礼监居于明朝宦官机构中的首位。《明史》记载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廊掌司、典簿无定员。本课题只针对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内书堂进行说明。
(一)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司监中掌印太监权力最大,秉笔太监次之。司礼监是皇帝非常信任的私人秘书机构。
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掌印太监的工作主要是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替皇帝做出“批红”以后,由其进行审核,如果认为秉笔太监批示的处理意见可以执行,就用其掌管的印信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行,有权可以打回去重批。但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大都利用手握重权,排除异己。这就给我们现代的印信提供了一个警告,印章的管理一定要严格规范,不可以轻易使用。
秉笔太监的职掌为“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宣德时期,由于内阁“票拟”的产生,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应运而生,由此,司礼监的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是司礼监后来能够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对内阁的票拟,并不全由皇帝亲手批朱,而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批。《明通鉴》卷19载:“司礼掌印之下,则秉笔太监为重。凡每日(章)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秉笔内官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行”。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了皇帝处理机务最贴近、最可靠的助手,这是秉笔太监产生的其中一个条件。因为每天都有多如牛毛的文件需要处理,而皇帝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天都能将文件都处理完成,这样日积月累下来,文件将会堆积如山,而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掉,这就会造成事情的积压。因此宣德期开始,内阁“票拟”制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权的形成,拥有“批红”权力的司礼监与内阁首府形成对柄机要。
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脑,和内阁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
(二)内书堂
内书堂在宣德元年设立,它是隶属于司礼监的教育机构。虽然设立之时已经是宣德年间,但早在永乐时,成祖就有让外臣教授小内使读书的先例。《明史》中,就有记载“(范弘)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涉经史,善书礼,侍仁宗东宫。”范弘是永乐时的小內使,也教之读书。可见内书堂的设立只是为了使存在的这一现象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可以做一个统一的管理。虽然明太祖在明朝建立之初,曾作了规定内臣不许读书,但是皇帝们处理国家的政务又必须依赖近侍人员的协助,而最近的莫过于常伴皇帝的宦官,司礼监又有“钦记御前一应文字”和“御前勘合”的职责,这就提供了一个外部条件,而且既有“钦记御前一应文字”和“御前勘合”这样的职责,识字也是必须的,所以这本就与太祖的不许內官读书有所矛盾。由此看来,内书堂的设立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何时设立这就没那么重要了。
内书堂的设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皇储准备能处理文字的秘书人才。由此加强封建皇权而剥夺外朝官员权力的政治发展。而且,从永乐到宣德时期,经过发展形成了一种宦官培养制度,首先进入内书堂读书;经过选拔可以到东宫侍奉;然后可以进入司礼监。这个制度被后来认为是宦官进入司礼的正途出身,对明代政治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这些侍奉的宦官由于和皇储长期相处,他们之间逐渐形成的亲密关系,这成为了宦官以后擅宠专权的政治资本。英宗与王振,武宗与刘瑾,就是典型的例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40.html

好棒文